分享

临床秘笈| 谈谈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休斯敦馆 2018-02-16

作者:赵茵 

所在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发生在多种疾病基础之上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一方面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另一方面,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妊娠期妇女在生理性高凝状态基础之上,如并发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感染、产后失血性休克等严重情况,极易诱发DIC。而且往往起病急、变化快、易发生严重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母婴的生存和健康。 


1、病因与发病机制 


1.1 妊娠期妇女凝血功能的生理改变


妊娠期女性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发生生理性 改变,血液中凝血酶、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到孕晚期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孕前增加50%。 纤溶系统功能减弱,例如孕期蛋白S水平明显下降【1】。生理性高凝状态既要确保妊娠过程中的通 畅血液循环,又能够使分娩及产后出血风险降到最低,为产后快速止血提供凝血储备。


1.2 产科DIC发病机制分类 


妊娠过程中的高凝状态使凝血平衡向血管内栓塞方向倾斜,当合并产科并发症时,更易打破这种弱平衡,发生广泛的凝血系统激活。


近来文献报道发生率最高的3种产科情况为胎盘早剥,产后出血、重度子痫前期或HELLP综合征,其他还有羊水栓塞、严重感染、妊娠合并肝病、子宫破裂等【2-4】


根据机制可进行如下分类:


 1.2.1 组织因子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  


常见的病因为胎盘早剥及羊水栓塞。①胎盘早剥是最常见并发DIC的产科并发症。即20周 后 ,胎儿娩出之前,胎盘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胎盘早剥发生时,出血导致胎盘从子宫壁剥离,血液由宫颈流出,导致外出血。症状轻,危害相对小,分娩后检查胎盘发现小范围的凝血块压迹而诊断。如胎盘剥离后血液不能外流,积聚在胎盘与子宫的附着处,导致隐性出血,孕产妇及胎儿危险很高,不仅有发生消耗性凝血性疾病的可能,而且因出血量无法正确评估,易导致延误诊断。大面积严重的胎盘早剥发生后,极易导致胎儿死亡、产后出血、DIC,严重时需要切除子宫。胎盘早剥的病理机制是胎盘后蜕膜内子宫螺旋动脉破裂出血。不断增大的血肿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凝血酶原和组织因子释放进入循环,导致了不可控制的凝血系统激活和消耗性的凝血功能障碍。在重度胎盘早剥致胎儿死亡的妇女中,近1/3患者可检测到凝血因子水平的改变。纤维蛋白原血水平明显降低,常合并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和 D-二聚体(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水平升高。消耗性凝血异常多见于隐性出血,增大的血肿导致宫腔压力升高,使更多促凝物质进入母体循环。大量出血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将严重影响肾脏血液灌流,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②羊水栓塞是分娩期罕见并发症。羊水栓塞 在阴道分娩过程中发生约70%,产后立即发生占 11%,剖宫产术中或术后发生占19%。羊水进入 母体血液循环,母体对胎儿成分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发生呼吸循环衰竭和DIC。羊水栓塞导致孕产妇死亡占比为10%【5】,约50%的羊水栓塞患者发 生DIC,原因为羊水中组织因子及磷脂酰丝氨酸导 致了凝血系统激活及补体活化【6】。羊水还具有直接激活Χ因子的能力,发挥类似凝血活酶样效应【7】,羊水中存在内皮素-1 可能也参与DIC 的发病过程【8】。患者在心肺衰竭和休克后,进入凝血功能障碍阶段,表现以子宫出血为主的全身出血倾向,如手术切口渗血、全身皮肤黏膜出血、针眼渗血等。由于循环衰竭引起肾缺血和DIC前 期形成的肾 内 小血管血栓,可引起肾功能损害。③妊娠合并严重感染:各种原因造成孕妇严重感染引致细菌和细菌毒素入血,与产科相关的常见早产胎膜早破期待治疗、宫颈环扎后感染、感染性流产【9】。由于严重感染发生绒毛膜羊膜炎以致败血症,此类严重感染多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聚集,组织坏死释放组织因子、各种细胞因子如TNF,IL-6,IL-8触发DIC【10】


1.2.2 严重产后出血导致DIC全球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可导致孕产 妇死亡、低血容量性休克、DIC、肾 功能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垂体坏死、贫血等严重不良结局。 产后出血导致DIC的 原 因包括:严重失血过程凝血物质的丢失,补充晶体胶体液抗休克治疗过程中,出现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11】。也有 认为由于严重的产道及子宫裂伤或者胎盘植入引起的产后出血过程,除了凝血物质的丢失,大量的组织因子 释放入母体血液,激活了凝血过程,导致了随后的DIC发生【2】


1.2.3 内皮系统损害,血小板活化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病理生理表现是血管痉挛,血管内皮损伤。出现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发生高凝亢进和血栓形成倾向,处于慢性DIC状态。当病情进展,可发生微血管溶血,导致血小板减少、红细胞破坏。 发生子痫前期严重并发症HELLP(溶血、肝酶升高 、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如患者未得到及时诊治, 伴随病情发展恶化,常易发生子痫、胎盘早剥、产后出血、休克,这些并发症往往成为 DIC 的诱发因素,促使亚临床DIC转 化为急性DIC。娠期高血压 疾病严重并发症DIC和 HELLP综合征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2】


1.2.4 妊娠合并严重肝病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如妊娠期合并重症肝炎,妊娠急性脂肪肝等重症肝病危害极大。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或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易发生DIC。临床表现为广泛而严重的出血,如消化道出血、尿血、严重的产后出血等,严重者可导致母婴死13-14】


2、诊断


2.1 诱因


存在诱发DIC的并发症:如胎盘早剥、重度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死胎、休克、严重感染、严重肝病,或分娩过程中有呼吸困难、肺动脉高压(羊水栓塞)等情况。


2.2 临床表现


产科DIC发生时常伴大量出血,可能表现为阴道、剖宫产术野的显性出血。如严重产后出血引发DIC,导致的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全身出血倾向。也可表现为宫腔内胎盘后出血或腹腔内出血的隐性情况,此时休克症状往往与可观察到的外出血量不成比例,典型情况如III级以上胎盘早剥,常伴有胎儿死亡,凝血功能异常。出血症状支持诊断,但并非必须;可出现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如心、肺、肾脏受损。


2.3 实验室检查


DIC实验室诊断标准:


典型DIC的 实验室结 果应该是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时间(APTT)延长,低血小板计数,低纤维蛋白原, 高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提出 ,实验室检查包括2个方面,一是反映凝血因子消耗的证据,包括PT、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小板计数;二是反映纤溶系统活化的证据,包括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并推荐采用中国DIC诊断积分系统(CDSS),该系统突出了基础疾病和临床表现 的重要性,强化动态监测原则【15】


在妊娠期,常规DIC诊断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妊娠期除了XI因子外,各种凝血因子都有明显的增加。妊娠期妇女APTT、P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指标均普遍高于对照【16-17】。各种原因导致凝血因子消耗,虽可导致这些结果发生改变,但仍可能存在于正常值范围。故应动态监测,了解各项指标的变化,将更有利于产科DIC 的 诊断。当PT、APTT进行性延长,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不断下降,应警惕DIC的发生。特别指出, 当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1.5g/L,需警惕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发生。Erez等【2】对产科DIC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PT的变化作为 诊断标准,曲线下面积为0.95( P<0.001),pt延长超过 1.55s,dic诊断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 为90%;血小板计数作为诊断标准,诊断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71%;纤维蛋白原浓度作为诊断标准,曲线下面积为0.95(=""><0.001),纤维蛋白原水平≤3.9g 作为界值诊断dic,具有87%的诊断敏感性和92%的特异性。但切实适用于中国孕妇="" 的产科dic诊断标准,仍有待在大规模人群孕晚="">


3、治疗


3.1 处理产科相关并发症


妊娠相关DIC的 治疗首先应处理相关的病理情况。如果异常情况迅速得以纠正,DIC多能得到改善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需要针对性给予支持对症处理凝血功能异常。例如:III级以胎盘早剥往往伴有休克、凝血功能异常、胎儿死亡,需短期内终止妊娠,以免情况继续恶化。严重产后出血发生时采用多种手段,包括促子宫缩、血管缝扎、填塞压迫止血、血管栓塞、子宫切除等手段控制出血。对重度子痫前期、HELLP 综合征,应积极处理并适时终止妊娠。严重感染时,抗炎控制感染后积极终止妊娠。羊水栓塞时应积极抗过敏、控制肺动脉高压、 治疗产科基础疾病、改善低氧血症。纠正休克、防止DIC,如产后出血难以控制需切除子宫。


3.2 替代治疗


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基础上,补充合适的血液成份。对于产妇而言,采用积极的手段控制严重出血是关键,同时给予液体和血液成份维持循环稳定。


当存在活动性出血,血小板计数低于(50~75)*109/L或 血小板计数降低并出现不可控制的 渗血时,则需考虑输注血小板,治疗目标是维持血小板计数在50*109/L以上 。新鲜冰冻血浆保存 了血液中所有的凝血因子、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应用剂量为10~15ml/kg。输注冷沉淀主要为纠正纤维蛋白原的缺乏,如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1.5g/L不必输注冷沉淀。冷沉淀常用剂量为0.10~0.15U/kg。也可输入纤维蛋白原1g可提升血液中纤维蛋白原0.25g/L,1次可输入纤维蛋白原4~6g。补充凝血因子的主要目标是尽量维持纤维蛋白原水平在1~1.5g/L以上【18-19】


严重出血时,为维持循环稳定,推荐红细胞: 血浆:血小板以1:1:1的比例(如10U红细胞悬液+1000ml新鲜冰冻血浆+1U机采血小板) 进行输注。且不推荐过早输入大量的晶体、胶体补 充,因大量液体输注容易导致血液中凝血因子及血 小板的浓度降低而发生“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发生难以控 制的出血【18】


3.3 抗凝治疗


肝素是针对DIC起 始 阶段凝血激活过程的药物。其效果尚不肯定,在活动性出血情况下禁用。在急性羊水栓塞时DIC发生紧急,应尽快使用足量肝素,甚至不必等待实验室检查结果。但在临床上羊水栓塞的高凝期往往非常短暂,使用肝素的窗 口期很短,多数患者迅速进入纤溶亢进阶段,此时 不推荐使用抗凝治疗。在预防子痫前期及其相关 严重并发症的情况,可使用抗凝治疗,例如小剂量 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尤其是既往存在子痫前 期病史、合并有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风湿免疫性疾病等异常时,推荐抗凝【20-22】。从发病机制上讲,子痫前期是DIC的 慢性过程,适宜的抗凝处理,对改善母胎结局具有临床意义。胎盘早剥合并DIC 的情况,如果病情得到及时控制,妊娠得以终止,患者一般不推荐使用肝素及抗纤溶药物。


3.4 抗纤溶亢进


氨甲环酸是人工合成的氨基酸类抗纤维蛋白溶解溶药,能够填补生物学止血机制,发挥止血作用,是产科临床治疗产后出血的常用抗纤溶制剂。 最近更新的WHO产后出血治疗指南推荐:在产后出血应用宫缩剂、按摩子宫、补液无效的患者中使 用氨甲环酸【23】


综上所述,妊娠期凝血功能生理性亢进,妊娠期女性易患血栓性疾病。在妊娠合并某些并发症时,促炎机制、促凝物质的释放,可在原有血栓前状 态基础上,发生从胎盘到全身的凝血激活导致DIC及组织器官损害。处理的关键是及早识别和及时干预。产科DIC的诊断可通过在临床表现基础上,参考中国DIC 评分系统提高诊断准确性,强调 监测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治疗的基础是处理相 关产科病理情况。如果异常情况迅速得以纠正, DIC多能得 到改善。并给予相应的替代治疗,稳定循环,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方能改善孕产妇及胎婴 儿预后。


专家介绍

赵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妇产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组青年委员。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妊娠并发症、合并症的诊治,在子痫前期、滋养细生物学特性功能、早产动因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在SCI收录和国内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参考文献(略)

本文发表于《临床血液学杂志》2018年31卷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