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践中医(一)作者:韦祖醒

 悦草盆 2018-02-16

扶阳中药简介

1、附子:卢氏说:附子是中药当中最大一个英雄,可用它来治病,用它来治人,可以使人健而身轻;用它来治国,可以使国泰民安;用它来治天下,天下亿万年皆成盛世。

    附子是公认的扶阳第一要药,附子力量宏大,有斩关夺将的气势,附子能够引补气的药走行十二经,使散失在这些经的元阳统统回归本位,也就是使阳不失其所。附子不但可以补阳,还有助于复阴,它与麻桂配伍可以引发散的药开达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它与姜术诸温里药相伍,可以驱在里之寒湿,它与补血药为伍可以修补真阴。

    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只有它才能担当得起'补坎中真阳'的重任。

2、干姜:气辛温而散,散而走,在群阴阻塞时,通过干姜的行散才能够打开群阴这个塞。

   在'四逆汤'中干姜为附子的透达创造了条件,能够达到它温复坎中一阳的作用,如果没有干姜的作用,因为阳不足,群阴弥漫,附子就难以下达,通过姜破除阴霾,附子就能下达,达到了迎阳归舍的效果。如果中阴明显不足,下焦阳气明显衰微,即用干姜。

姜还有宣导之力,以它为前驱,可以引导附子向上、向下、向中走。

生姜能'通神明,夺造化',能够使气血阴阳得到正常运行,具有助五行生成的作用,还能够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驱寒除湿,活血通气,促使经脉畅通,气血调畅。

3、甘草:味甘,色黄,是禀坤气最全的一味药。甘草如果没有灸,就是半阴半阳,灸了,就是纯阳之品,灸甘草在'四逆汤'中作用就是伏火,就是使立极之火能够封藏在里面,相当火灰盖住木炭,把灰拨开,木炭复燃,所以厚了不行,会熄火,太薄了碳又快耗尽。

4、桂枝:它有引阳出阴之能,有通达内外之能,所以桂枝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血压高,可降压,血压低,可升压,汗多可收汗,不出汗可发汗,肉桂、官桂侧重里方面疾病,桂枝可应用里表方面疾病。

5、淫羊藿:最大的功效就是补阳入阴,补阳入阴就是说它可以将其他药引入到里,最终达到启阴交阳的目的,它既能内又能外,既能上又能下,能够随着气机的变化而达到它的作用。它具有温扶阳气,温扶命门,引阳入阴,用阳化阴之功能。

6、石菖蒲:它可以开窍,能够入水底,由于能开窍,所有的窍它都可以开启,所以水底的窍一样能开,启坎中一阳而打开所有的窍道。

扶阳专家

一、 扶阳史话

     中医扶阳派已有近二百年历史,从刘止唐(1767年-1855年)至现在,扶阳典定基础的是从郑钦安开始,最强的一派就是四川郑卢氏扶阳派,其谱系为:

刘止唐(1767年-1855年)

郑钦安(1804年-1901年)         

颜龙臣(1808年-1902年)

卢铸之(1876年-1963年)

卢永定 (1901年-1986年)       

卢永华(1909年-1978年)

卢崇汉(1947年-出生)

卢 祎(1993年出生)

二、 现代扶阳大师

1、卢崇汉. 男.1947年生,四川德阳人,扶阳学派第四代人,师从祖父卢铸之先生,伯父卢永定先生,十七岁从医,善用姜桂附起沉疴大疾,亦有'火神'之称,医治过百万人次。现供职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已退休在家开医馆。

2、李可,男,1930年生-2013年,山西灵石人,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顾问,善以大剂附子救急重症,五十年来,曾医治被医院   死症病人二万多人,匹夫之志,赤子之心,于斯可见焉。

3、吴荣祖,男,1945年生,四川会理人,吴佩衡长孙,主治医师、教授,昆明市中医学会副会长,善用附子于临床,疗效卓著。

4、刘力红,男,1958年生,湖南湘乡人,广西名中医、教授、博士学位,就职广西中医药大学,尚从多位名师,2003年出版《思孝中医》影响国内外。

5、张存悌 ,男,1947年生,毕业于辽宁省中医药大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得遇'火神'之技,大开眼界,转变医风,广用附子,疗效卓然,多有口碑,被称为'关东火神'。

6、傅文录,河南省人,副主任医师,近年来潜心研究并实践火神派学术思想,出版多本火神扶阳著作。 

1、扶阳派和近代中医的关系

不可否定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扶阳派的基础,卢崇汉:仲景以后,一千多年来可以说断代了,没有人明确倡导扶阳、主张扶阳、应用扶阳,一直到晚清,才有郑钦安先生举起这一面旗帜。

明清以后,特别是清以后,温病学派盛行。当时中医基本上都倡导寒凉,滋阴清热,卢铸之在全国三年时间考察中看到那么多医家,基本都倡导清热解毒,滋阴凉血。

中医近几百年来,受金元四大医家朱丹溪(1281-1358)的'滋阴派'的影响,他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后又受明代医学家张景岳(1563-1640)温补派'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影响,所以近代和现在中医教材均大力倡导,也是现在中医学术的体系,致使几百年来中西医倡导大量的清热、大量的解毒、大量的凉血和大量的滋阴,也可能是中国人的体质不如有的国家人体质的直接关系吧。

有一日本人,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五年,现是日本名医,在跟卢崇汉医诊一个月后,说:为什么为什么明显的阴虚症还要用姜、桂、附药,为什么中医教材不该使用姜、桔、附的,卢氏却要用,按教材用了就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有副作用。

现在中医强调阴阳平衡,平衡才健康,偏差就生病,而扶阳派是'阳主阴从','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这可能是现代中医西化的结果,也是现代中医找不到出路的原因吧!


2、扶阳世家卢氏扶阳治病之法

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在治病方法时,以扶阳为核心。病在阳者,用阳在阴,病在阴者,扶阳抑阴。

在病变的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仍是阳气,如果说以阳气为主导地位的阴阳关系遭遇破坏,从而引起脏腑功能的失调,在临床上,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的不足,这是由于阳气化生阴精的功能受到影响,才会出现阴阳两者关系的失调。所以阴虚的病人,用姜、桂、附不但不会伤津耗液,反而还能促进津液回生,从而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 


3、立阳主阴从论,才能重在扶阳,以火消阴

《黄帝内经》'阳气者,若于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充足,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气不足,则阴气弥漫。

阳气一旦旺盛,人体的精、气、血、津液就就能够得到滋生,就达到不用药治病的目的。实际上治病就是治气,治气就是治坎中这一阳气,治病不是只考虑有啥症状用啥药,这个层面太浅了,所以滋阴生旺阳,阳足阴自生。

卢氏在《阳气盛衰论》中'阳气者,乃化生精血、津液之本源,为人生立命的根本。阳气的盛衰存亡决定其人身体魄的强弱和生死。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伤等等都可导致人身阳气受损而发生疾病,所以治病立法必须重在温扶阳气。'并进一步提出:'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的治疗主张。

根据卢崇汉、李可几十年的从医中,医治病人一百多万人次,几乎以温扶阳气治疗方案。


4、扶阳大师卢崇汉'类风湿'的辩证

   风湿、类风湿、痛风表现三大问题:一是疼痛;二是功能性障碍;三是局部肿胀。

  ①从'疼'字来解,有冬天,有北方,所以疼和寒、水有关;从《素问》的'举痛论'所列的十四个疼痛来看,有十三个都是寒引起的。从'痛'字来解,就是通道失去功能,通则不痛,不通则痛,也就是脉络不通,血脉不通,会造成疼痛,而人身主血脉是心,所以疼痛和心肾有关系。脉络不通,因为寒,因为水。寒是主收引起的,它会直接影响到脉络的通畅,但它又和心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心为阳中之太阳,太阳日照当空,阴霾自散。所以心的阳气足够强的话,寒水就起不了作用,所以解决疼痛的问题,归根还是扶阳问题,用附子、乌头,就可以破除寒和水,疼痛这个因就直接破除。               

②功能障碍。凡是风湿的人,都有出现晨僵,这就是功能障碍,什么僵?就是筋僵了。《内经》讲:'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精养就是养神,柔它就养筋。精实际上是阳气处在封藏状态,这时侯就叫做精,这状态最典型,就是睡眠,即睡眠好就是阳气养神,阳气处在动的状态,就可以养筋,而动的是春夏生长,这个过程它能养筋。如果这过程受到阻碍,受到伤害,筋就养不了,筋养不了,曲伸就不利。

③风湿引起的局部肿胀。肿胀就是湿的凝聚,湿的不流通,为什么不流通?脾阳不振,脾不能够运化水湿,水湿就聚于筋络关节。把脾阳气振起来,肿胀就解决了。


5、生冷寒凉、苦寒药物、空调凉气最耗阳

阳气就是温热的无形东西,生冷寒凉食物会损掉热气,也就是损阳气,小时候,大人叫我们吃药,苦呀,大大说'苦口良药',现在看来不是什么良药,搞不好就是损药,我们也许误解中药没有副作用,如果阴虚是表症,阳虚是实症,医师开苦寒药吃了,就会损阳,病的表症虽然好了,但没有根本治好病。比如,口腔、舌头溃疡,假如表症是阴虚,有些中药和西医开的都是苦寒凉药,病虽好,但几天后又发作了,这不仅治不好病,反而损耗阳气,还带来其他的病症。 


6、抗生素损阳

  现在中、西医都在滥用抗生素是众所周知。抗生素如果从中医的性味去分析,大都是苦寒的,苦寒就容易攻伐阳气,但对热证来说,抗生素的确非常厉害,用后立竿见影。抗生素发明以来,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也伤害了无数的生命。现美国也在反思二十世纪的十件错事时,要把滥用抗生素也算了进去。


7、房事最损阳

      性高潮时畅快淋漓的感受,就是真阳元气发动后通行全身经脉的真实反映,这种反映是人体深藏于体内深部元气外泄的结果,元气一旦离开丹田而通到全身后,就不会再回到丹田中了。藏在人体深部的元气就是肾精,就是阳气,过度的房事,就相当提前把肾精阳气使用了。 


8、感冒发烧少打抗生素,少吃寒苦凉药

      现在的小孩,感冒发烧没少打吊针 ,打抗生素,打清热解毒寒凉药。老人常说,小孩发烧一次,就长一次身体,就长一次智慧,因为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在做功,阳气在做功,感冒发烧,多数受寒,《内经》'寒者热之',他不发烧怎样好呢?这个热就是机体在做功,是通过发热把寒邪迫出去,而你要帮它呀,反而打压它,使寒邪埋伏下来了,时机一到又出来了。

    《伤寒论》说,发烧了,先问有汗没汗了?有汗用桂枝,没汗就用麻黄,麻桂都是温热的东西,都是在助热,寒散了,热就没了,烧就退了。卢氏'桂枝法'在四川5.12大地震显神威。四川5.12大个地震后,单动物就死了几千万只,面临着灾区感染疾病,救护人员感染疾病问题。卢崇汉于2008年5月16日,经反复思考后,拟出一方子,这方子对所有人都适用,可以使服用的人抵御外界邪气对他的侵袭,对已感受邪气侵袭的人能够很快缓解,治愈。这个方就是'卢氏桂枝法',方子组成:桂枝15g,苍术15g,藿香15g,法半夏20g,陈皮15g, 茯苓15g,白蔻15g,白芷15g,石菖蒲20g,这个桂枝法马上就可以解决感冒,解决恶心,呕吐等肠胃问题,解决晚上不能睡觉的问题,一共制作了几万袋。自从服用后,部队指战员没有一个病倒,这里头就是扶阳起到大的作用。卢氏的'四逆法、桂枝法'可治八九成病。


9、扶阳大师卢崇汉'外感疾病'治疗的辩证

  对外感疾病的辩证治疗,卢氏始终强调表症的及时处理,强调对疾病的治疗贵在早治、急治,避免病邪入里。

  在表症的初期,常用桂枝法,或用附子桂枝法,或用附子桂枝麻黄细辛法,用这些法去治疗临床上的表,或由表到里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再根据人体正气的强弱,以及感受邪气的轻重,在方药的配伍以及剂量上的灵活掌握,权衡变通,目的就是使患者少发汗,或力发汗,或微汗,或不出汗,或使虚汗得敛。其中虚汗得敛就是本来是出汗的,但是那个汗是虚汗,通过扶阳的治疗一下就把汗收敛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