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历法概述(一)日、月、年

 金色年华554 2018-02-16


大家好,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历法,我们大家对它既熟悉又陌生。对于研究古代历史、阅读古文献来说,历法知识是一项基础知识。而历法的产生,又和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我们在阅读古文献和日常生活中所见到、所使用的历法,究竟是如何产生,又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推算的?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天文运行法则?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逐步从基本概念开始,一步步解读历法的基本知识,以掌握现行的农历和公历等历法的大致规律,并了解对照古代中西日期的主要方法。


日、月、年


01  一日,一天

指的是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对于古人来说,最明显的观察就是日升月降,一昼夜为一日。


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中国古代的12时辰),即所谓太阳日;以太阳以外的远处恒星为参照物,则在这个X星上看,地球自转一周为23小时56分4秒,称为恒星日。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是:在X星看地球自转,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太阳公转,因此看起来要转的多一周。

我们可以想个极端的例子:如果地球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相同,那么太阳看地球,就是不转的,如果面向太阳的是亚洲,背向的是美洲,就一直是如此,太阳看地球的自转周数就是0;这时我们从X星看,地球在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过程中,地球也同时自转了一周。于是我们以此类推,从远处的X星上看地球,就总是比在太阳上看多一圈,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

因此,按照公历,平年的365(太阳)日等于366(恒星)日,一恒星日就等于365/366太阳日,相差86400/366秒,约为3分钟56秒。


我国古代在周朝就以作为一昼夜时间的代称。这是一个基本的时间单位,也是世界各地较为公认的,古今都大致相同的一个时间单位。不过不同国家或地区计算一天是不一样的。公历、中国农历以午夜作为一日的起止点,以正午(太阳一日中在各地高度角最大时)作为一日的中点。某些历法以日落或日出作为一日的起止点,总时间是一样的。


02  一月

就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大致周期的时间概念。不过古人最开始并不知道月球和地球的具体运行规律,主要是按照夜间所见月球起落时间及光亮部分的大小来判断一月有多长。


我国古代称这一周期为朔望月,约为29.5日,因此我国农历中一月一般为29或30日,有的月没有三十日。例如,公元2016年的2月7日是除夕,却是农历十二月廿九日,这一年没有大年三十,称为大年二十九。朔望月是相对于太阳,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平均周期。


另有天文学概念恒星月,这是在太阳看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约为27.32日,比朔望月短。这里朔望月和恒星月的关系,我们就不展开分析了。


由朔望月,衍生出一个概念:阴历。这个我们将在这个概念里面解释。下面是和朔望月有关的几个古代概念:


:中国农历月的初一称为朔。这一日按照历法来说看不到月的明亮部分,实际上在历法计算不严密的时代仍然可见。这一日,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因此被遮挡而夜间完全不可见。

:中国农历月的十五日,满月。这一日,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连线的延长线上,因此夜间能够看到满月。

既望:中国农历月的十六日。

:中国农历月的最后一日。由于一个朔望月约为29.5天,因此有时农历的一个月最后一天是廿九,有时则是三十。


那有朋友就会问了,公历里面的月是什么情况?公历里面的月和月球的运行没有太大的关系,是仿照朔望月的长度所制定的用来适应太阳年的月。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介绍公历的时候再详细解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