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可靠的甲骨文及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农历已经使用了至少三千余年。今天,这一历法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退居二线,不再是我国的公用历法,但仍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而得到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后面我们会介绍这一节日本来的名字)、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都是农历的节日。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从干支概念出发,分析农历的推算规律。 干支 干支是我国远古形成的一种纪年的系统。 天干为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为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了我们熟知的这种叫法,天干和地支还有一种代称: 甲 阏逢 乙 旃蒙 丙 柔兆 丁 强圉 戊 著雍 己 屠维 庚 上章 辛 重光 壬 玄黓 癸 昭陽 子 困敦 丑 赤奋若 寅 摄提格 卯 单阏 辰 执徐 巳 大荒落 午 敦牂 未 协洽 申 涒滩 酉 作噩 戍 阉茂 亥 大渊献 《资治通鉴》就使用这种系统纪年。例如:
《资治通鉴》的第一卷周纪一,始于戊寅年(公元前403年),讫于壬子年(公元前369年),共三十五年。 干支表(按从上到下、自左而右顺序)
古人将一天按照地支分为十二个时辰,按照天干地支的匹配又形成了一甲子六十周期的纪日、纪月、纪年方法。 一般来说,在古代文献中较多出现的是干支纪日法,如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
《春秋·隐公二年(前721年)》 类似的编年体史书中的情况还有:
《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三·永建元年(126年)》 那么月份怎么按照干支表示呢?按照古代文献记载, 夏代以寅月为正月,以卯月为二月,以此类推,子月为十一月,丑月为十二月; 商代以丑月为正月,以寅月为二月,以此类推,子月为十二月; 周代以子月为正月,以丑月为二月,以寅月为三月,以此类推,亥月为十二月。 今天我们使用的是西汉确定下来的寅正,即以寅月为正月。 但是还有闰月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下期详细介绍。 相对于干支纪日来说,干支纪年就较为少见了,不过仍有文献以干支纪年,这种纪年有时与少数民族政权有关,因为早期这些政权有的并没有年号,而按照古代社会的看法,在本政权没有年号的情况下,并不能随意借用其他政权的年号来纪年,因为这关系到所谓正朔的问题。那么如何纪年呢?用干支来纪年。
《契丹国志》 但历史上也有一些政权在比较特殊的时期用干支纪年,例如南唐在公元974年与北宋关系恶化,南唐国主李煜既不敢自立年号,也不愿使用北宋的开宝年号,因此以当年为 甲戌岁,次年称 乙亥岁(975年),十一月覆灭。
《十国春秋》 有关干支,还要说明的有几点: 01 文献中因传抄会造成干支的讹错,如 乙、己、巳 的混淆,戊、戌 的混淆等等。 02 根据天干地支的排列,由于天干分十种,地支分十二种,都是偶数,因此都是奇数天干(也称阳干)与奇数地支(也称阳支)相匹配,偶数天干(也称阴干)与偶数地支(也称阴支)相匹配,不存在奇数天干同偶数地支、偶数天干同奇数地支相匹配的情况,例如甲丑、己子这样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出现则一定有错误。 由此,干支可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合称为八字。传统所谓生辰八字,指的就是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干支。 而与十二地支相配的,是十二生肖,对应最近的前后十二年为: 子 鼠(2008年) 丑 牛(2009年) 寅 虎(2010年) 卯 兔(2011年) 辰 龙(2012年) 巳 蛇(2013年) 午 马(2014年) 未 羊(2015年) 申 猴(2016年) 酉 鸡(2017年) 戌 狗(2018年) 亥 猪(2019年) 当然公历年和农历年并不是完全对应的,这里是大致对应,我们后面会详细解释这种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