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历法概述(二)中国农历(一)

 金色年华554 2018-02-16

按照可靠的甲骨文及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农历已经使用了至少三千余年。今天,这一历法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退居二线,不再是我国的公用历法,但仍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而得到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后面我们会介绍这一节日本来的名字)、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都是农历的节日。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从干支概念出发,分析农历的推算规律。

干支


干支是我国远古形成的一种纪年的系统。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除了我们熟知的这种叫法,天干和地支还有一种代称:


甲  阏逢     乙  旃蒙

丙  柔兆     丁  强圉

戊  著雍     己  屠维

庚  上章     辛  重光

壬  玄黓     癸  昭陽


子  困敦     丑  赤奋若

寅  摄提格     卯  单阏

辰  执徐     巳  大荒落

午  敦牂     未  协洽

申  涒滩     酉  作噩

戍  阉茂     亥  大渊献


《资治通鉴》就使用这种系统纪年。例如:


周紀一著雍攝提格(戊寅),盡玄黓困敦(壬子),凡三十五年。


《资治通鉴》的第一卷周纪一,始于戊寅年(公元前403年),讫于壬子年(公元前369年),共三十五年。


干支表(按从上到下、自左而右顺序)

甲子
甲戌
甲申
甲午
甲辰
甲寅
乙丑
乙亥
乙酉
乙未
乙巳
乙卯
丙寅
丙子
丙戌
丙申
丙午
丙辰
丁卯
丁丑
丁亥
丁酉
丁未
丁巳
戊辰
戊寅
戊子
戊戌
戊申
戊午
己巳
己卯
己丑
己亥
己酉
己未
庚午
庚辰
庚寅
庚子
庚戌
庚申
辛未
辛巳
辛卯
辛丑
辛亥
辛酉
壬申
壬午
壬辰
壬寅
壬子
壬戌
癸酉
癸未
癸巳
癸卯
癸丑
癸亥


古人将一天按照地支分为十二个时辰,按照天干地支的匹配又形成了一甲子六十周期的纪日、纪月、纪年方法。


一般来说,在古代文献中较多出现的是干支纪日法,如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


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

《春秋·隐公二年(前721年)》


类似的编年体史书中的情况还有:


春,正月,帝朝太后於東宮,太后意乃安。甲寅,赦天下。辛未,皇太后閻氏崩。辛巳,太傅馮石、太尉劉熹以阿黨權貴免。司徒李郃罷。二月,甲申,葬安思皇后。丙戌,以太常桓焉爲太傅。

《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三·永建元年(126年)》


那么月份怎么按照干支表示呢?按照古代文献记载,

夏代以寅月为正月,以卯月为二月,以此类推,子月为十一月,丑月为十二月;

商代以丑月为正月,以寅月为二月,以此类推,子月为十二月;

周代以子月为正月,以丑月为二月,以寅月为三月,以此类推,亥月为十二月。

今天我们使用的是西汉确定下来的寅正,即以寅月为正月。

但是还有闰月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下期详细介绍。


相对于干支纪日来说,干支纪年就较为少见了,不过仍有文献以干支纪年,这种纪年有时与少数民族政权有关,因为早期这些政权有的并没有年号,而按照古代社会的看法,在本政权没有年号的情况下,并不能随意借用其他政权的年号来纪年,因为这关系到所谓正朔的问题。那么如何纪年呢?用干支来纪年。


太宗嗣聖皇帝,諱德光,元名耀屈之,太祖第二子。丙戌歲即位,丁亥改元天顯,丁酉改元會同,國號改大遼,丁未會同十一年北漢高祖天福元年。夏四月崩,在位二十二年。

《契丹国志》


但历史上也有一些政权在比较特殊的时期用干支纪年,例如南唐在公元974年与北宋关系恶化,南唐国主李煜既不敢自立年号,也不愿使用北宋的开宝年号,因此以当年为 甲戌岁,次年称 乙亥岁(975年),十一月覆灭。


甲戌歲,秋,遣使求南楚國公從善歸國,不許。

《十国春秋》


有关干支,还要说明的有几点:


01

文献中因传抄会造成干支的讹错,如 乙、己、巳 的混淆,戊、戌 的混淆等等。

02

根据天干地支的排列,由于天干分十种,地支分十二种,都是偶数,因此都是奇数天干(也称阳干)与奇数地支(也称阳支)相匹配,偶数天干(也称阴干)与偶数地支(也称阴支)相匹配,不存在奇数天干同偶数地支、偶数天干同奇数地支相匹配的情况,例如甲丑、己子这样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出现则一定有错误。


由此,干支可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合称为八字。传统所谓生辰八字,指的就是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干支。


而与十二地支相配的,是十二生肖,对应最近的前后十二年为:

子 鼠(2008年)     丑 牛(2009年)

寅 虎(2010年)     卯 兔(2011年)

辰 龙(2012年)     巳 蛇(2013年)

午 马(2014年)     未 羊(2015年)

申 猴(2016年)     酉 鸡(2017年)

戌 狗(2018年)     亥 猪(2019年)


当然公历年和农历年并不是完全对应的,这里是大致对应,我们后面会详细解释这种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