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朝辉︱品读诗情画意

 SS艺品堂 2018-02-17

?

又到了大年三十,艺道逍遥平台上的各位好朋友们,在这里提前给您拜年了,大家春节好!

艺道逍遥平台开办三年多来,我们始终以艺术为桥梁,以知识为纽带,以“读有所品,思有所获,学有所得”为目标,得到了诸位好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响应。

一年又一年,无论你身在何处,也无论你正做着什么,每当你打开手机登录本平台,这个集学习知识与艺术欣赏于一体的小视窗,将永远成为你生活中的一个驿站,吹一缕清风,送一份安宁……

中国近代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曾国藩有联曰“蕴籍异时辈,卓荦观群书”,在此送给平台上的各位好朋友们,让我们共勉!

品 读 诗 情 画 意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传统中国诗画

文/冯朝辉

禅宗是诞生于我国本土之上,贴有汉民族文化标签的中国佛教一大宗派,其以外传佛教般若智慧与中国传统儒家心性学说和老庄自然主义哲学人生态度相融合,经唐、五代、北宋的发展,至南宋初年已臻成熟。伴随着禅宗思想在华夏土壤上的落地生根与演进,其对“空性”“顿悟”的认知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与进程,唐诗、宋词、宋画皆取得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令后世无法超越。元朝之后禅宗进一步与儒释道调和,发展势衰,中国诗词和中国画成就照比前朝亦走向暗然。

在此就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中国诗词与传统中国画的文化一统性略作分析:

冯朝辉作品 仁者乐山

中国诗词与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门类中的代表,二者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传统文化的统领下,中国诗词通过笔墨做合理的物象组合表达即为中国画,中国画将其意境做精炼的文字表述即为中国诗词,是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有言“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明末画家沈颢在其“山水画论”中写到:“层峦叠嶂如歌行长篇,远山疏麓如五七言绝”,清初诗人王士祯又说“余尝观荆浩论山水,而悟诗家三昧”……

冯朝辉作品 问道

由此可见,中国诗词与中国画虽表现手段不同,但其思想主旨与创作追求是一致的,正因为此,在文化浸染的基础上,诗词、绘画共同成为中国文人借以宣泄情感的手段。翻开中国历代名人大字典,诗人、画家不在少数,这其中集诗词、绘画创作于一身的大家亦占有不小的比例,尤其在禅宗思想深刻影响下的唐宋时期,出现了如唐代王维、皎然,五代贯休、巨然,北宋惠崇、苏东坡,南宋法常等,既是诗人亦是画家的名师,他们寂然心清,思接天地,诗词、绘画各养其性,各展其心,各表其技,以超悟的智慧造境。

冯朝辉作品 仙草也

故品读、吟咏中国诗词或是欣赏、创作传统中国画,必须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其中又应以对禅宗美学的研究与理解为重点,否则将面对一片迷茫无果的世界。

第一,文化是其共同的学养

中国诗词与中国画本身都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它们又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有着高度的文化一统性,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李日华说:“绘事必多读书,读书多,则古今事变多,不狃于见闻,自然胸次廓彻,山川灵秀,透入性也,时一洒落,何患不臻妙境!”所以从文者、习画者离开了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禅宗美学等的长期学习、浸染,单取诗词、绘画之形,虽异常刻苦、反复训练,终将只得其表,难取其质;同理欣赏者如何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在优秀的诗词与画作面前也将难以体味出其丰富的内蕴与至美。

冯朝辉作品 春山一路鸟空啼

第二,境界是其共同的追求

禅宗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影响的最高表现就是使中国人的审美经验臻于境界化,这种境界的性质实为“寂”。王维诗画的境界可谓是“寂”的代表,境界的缔造亦或是准确表达是诗人、画家个人学养以及对语言、笔墨绝妙驾驭能力的综合体现。王维参禅悟道,诗画各臻其妙,其诗不仅家喻户晓,其画更是被后人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宣和画谱》卷十《山水一》这样评价王维:“观其思致高远,初未见于丹青,时时诗篇中已自有画意,由是知维之画出于天性,不必以画拘,盖生而知之者。”苏轼又评价其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的诗境与画境是统一的,统一在相同的“空、远、寂、静”上,这个境界并非是什么都没有的顽空,其于“有”中透视“无”,以禅境入画,意象寂寥空旷,乃静观天地的凝视者,他的诗、画隐退了主体人,却让山水有了呼吸,剥离出其独立自在的精神。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

冯朝辉作品 学白石一格

中唐诗人权德舆说:“凡所赋诗,皆意与境会,疏导性情,含写飞动,得之于静,故所趣皆远。”

第三,空观基础上的主情

诗词、绘画是禅宗走向“文人化”过程中的一个产物,于是历史上诞生了不少的诗僧、画僧,尤其是北宋文人画家的诞生,强调的是禅境空观下的一个“情”字。在唐和唐以前中国画的主要功能是摹形再现,包括唐代大画家吴道子,尽管其最大限度地在画面中融入了抒情性,运用线条的娴熟变化表达感情,但其于中国画发展进程上仍然不过是量的积累,直到禅宗兴起,伴随着唐诗、宋词的文学成就,思想的转变催动了中国文人画的产生,将在此之前中国画上的“抒情”彻底转变为“主情”,于画面上舍形取意,故苏东坡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又题《吴道子王维画》曰:“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樊笼。”我们再品读苏东坡的诗,欣赏苏东坡的画,正如其所崇尚和追求的,虽荒寒寂寥、孤石枯枝却让人体味出生活疏静清远下的寂寞与恬然,一言一语、一笔一墨无不关乎于情,又无不让观者释怀放远。

冯朝辉作品 烟林清旷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北宋·苏东坡)

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进一步解释到:“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第四,于自然关照下对意的表达

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主张即“天人合一”“物我冥一”,将自我融入自然,思想自由地和宇宙交往,关照天地,以达己意。

冯朝辉作品 松鼠

我国艺术理论中所强调的“意”与禅宗的“意”在精神上是一同的。唐代诗僧皎然在论诗中写到:“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冥,难以言状,非作者不能知也。”用诗人、画家王维的语言表述,即为:“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于是在诗词或绘画作品中,创作者通过“比兴”的手段,引发人对自然的感发,从而笔不到意到,或笔至此意已至远。我国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所著《文心雕龙·比兴》中写到:“兴者,起也”,南宋理学家、思想家朱熹于《朱子语类》中进一步说:“兴,起也,引物以起吾意。”

冯朝辉作品 一念空时万境空

故“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是中国诗词与中国画的共同表达、表现手法,因为对自然的关照,中国文人崇尚天地之清悠,进而荒寒之境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诗人、画家纷纷取之入诗、入画。

“雨后空林生白烟,山中处处有流泉。

因寻陆羽幽栖去, 独听钟声思罔然。”

(元·倪瓒)

汉字“清、空、寂、寒、静、幽、绝、灭、独、闲、去、水、夜、月”等成了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异曲同工,为表清荒“深山、云气、古寺、寒鸦、枯枝、幽林、孤草、苍苔”也成了画家笔下常绘之景,北宋欧阳修论绘画时说:“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之趣,简远之心难形。寄意于毫素者,非高怀绝识,不能得其妙。”

冯朝辉写生作品 四川途中所见

中国诗词与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下无论创作者还是欣赏者,如能将自身作禅宗、诗词、绘画三方面的知识浸染,于文学艺术成就上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国美学从庄子开始审美经验总是走在艺术经验的前面,当我们放下权利、欲望、经验,甚至是技术关注时,审美关注就会出现。审美格调的培养靠的不是机械的技术性重复,“书山有路勤为径”不假,但我们首先要找对路,它靠的是对“形而上”的关注与构建,是对思想认知领域的正确选择与思考,有时我们甚至并不需要特别娴熟的技法,精准的造型、生僻的语言,意先达笔才有可能至,诚如唐诗、宋画,看似那么平常的事物,三言两语,寥寥数笔,是以最直接的语言,和最为简单的笔墨却表现出了最为博大与深远的境界,是禅宗美学统领下文化内涵的集中呈现。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冯朝辉写生作品 辽阳山村所见

现代作家、文学家钱钟书说“它们(中国诗与中国画)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是故文人近墨,画者撰文、作诗,是文化陶养,情发意至时不自然的一种流露。

南朝宋画家宗炳在其所著《画山水序》中写到:“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

戊戌除夕于逍遥堂

冯朝辉作品 空谷幽鸣

冯朝辉,号逍遥山人,堂号逍遥堂,1967年生,现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受聘为辽宁可移动文物普查书画类专家、辽宁湖社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曾旅居日本16年,获硕士学位,2013年归国任教。长期从事写意花鸟画创作、中国书画鉴定和相关学术研究,个人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曾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多篇学术论文于报刊杂志等媒体上公开发表,精鉴赏,富收藏,著有《辉缘翰墨——朝辉藏画精选》《凤舞九天》《墨韵留臻》《咫尺乾坤》,参编《吴昌硕全集》《世纪丹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