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慈禧太后缂制寿袍、为首博复制龙袍,他们世代守护这门“通经断纬”艺术

 yezhu8888 2018-02-17

秘方养生

摘要:“为了给慈禧太后赶制寿袍,缂丝匠人只能把缂丝机放在船上,一边行船,一边缂丝,路途两三个月的时间,到京城了,寿袍也缂制好了。”

上周日,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七期迎来上海博物馆专场,而由歌手那英担任守护人的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的亮相,使得不少观众惊叹于缂丝技艺的魅力。“一寸缂丝一寸金。”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缂丝工匠几乎专为王室服务。

在苏州,有一个王氏缂丝家族,家族的前三代缂丝传人都是清廷匠师,专做宫廷龙袍褂子。如今,王氏缂丝传至第六代,传承人王建江曾到故宫修复缂丝文物,也应邀为首都博物馆复制过元明清三代龙袍。身为缂丝匠人,他希望这门手艺能更广为人知,“缂丝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技术。”

非遗缂丝第六代传承人王建江

曾为慈禧太后缂制寿袍

在最新一期《国家宝藏》中,那英讲述了一个与上博馆藏《莲塘乳鸭图》有关的故事。《莲塘乳鸭图》纵107.5厘米,横108.8厘米,为南宋华亭县人朱克柔所制,是迄今为止现存宋代缂丝作品中最大的一幅。30多年前,霍英东的女儿霍丽娜参观上海博物馆时,对《莲塘乳鸭图》一见倾心,希望拥有它的复制品,然而访遍全国也没能找到可以复制它的人。直到10多年后,霍丽娜慕名来到苏州吴县缂丝厂,才在厂里找到有能力成功复缂这幅旷世之作的缂丝匠人。

缂丝艺术品

[page]

缂丝又称刻丝,以蚕丝、金线为原料,是一门“通经断纬”的艺术。上世纪80年代,在故事中的“吴县缂丝厂”,当年只有17岁的王建江开始跟随父亲真正学习缂丝,“厂里主要做出口用的日本和服腰带,车间里只有四个男生,其余都是女生。”以缂丝为业,对于出身缂丝世家的王建江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王建江的先祖曾是清廷缂丝匠人。王氏缂丝的第一代传人王金定是清代匠师,专做宫廷皇帝龙袍补子等缂丝制品;第二代传人王新亭曾为慈禧太后缂制八仙庆寿袍和霞帔等;第三代传人王锦都缂制的《麻姑献寿图》曾于1915年参加巴拿马博览会并获奖。“为慈禧太后做寿袍的时候,接不接这个任务是一个问题,不接不行,接的话,在苏州做好了再送到京城去,时间来不及。”王建江还记得这个在家族中口耳相传的故事,“于是只能把缂丝机放在船上,一边摇撸,一边趁着船行驶的时候忙活缂丝。路途两三个月的时间,到京城了,寿袍也缂制好了。”

2012年创作的《龙袍》

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缂丝匠人坐在平纹木机前,手持舟形小梭和拨子,依照预先描绘的画稿,通经回纬,“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的缂丝制品便渐渐显现出面貌来了。“缂丝看上去很简单,就是几个木头的机器,但学精就难了。每个图案、作品的缂法都不一样。”王建江说,“缂丝至少学三年方能出师,一旦开始缂丝,脚一踩,手一拨,一整天坐在椅子上不能起来。”他也担忧于缂丝太辛苦,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

让缂丝走进日常生活

王建江的父亲王嘉良是第五代传人,继承了精湛的缂丝技艺,能缂制龙袍、各式官服、屏风、龙椅座垫等。因而,他的所有缂丝技艺都得自父亲的家传。

[page]

2009年,王建江曾为首都博物馆复缂了明万历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这件衮服的纹样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为主题,以十二团龙为主体,每个团龙的姿态各不同。这是明神宗最奢华的一件龙袍,大量采用捻金线和孔雀翠羽绒缂织,彩色绒线用色多达二十八种。除用龙外,遍地排列织有279个卍字,256个寿字,301只蝙蝠,271个如意,富意福寿如意。衮服由十三片分批缂织组成,为了复缂这件龙袍,王建江等5位缂丝传人耗费了近3年时间,“主要原材料采用与龙袍相同材质的桑蚕丝线与孔雀羽线,最后用去彩色丝线6斤,金线10万米,孔雀羽毛6000余根。”复制的龙袍缂织密度与原件相符,纬密达到100根/厘米,主体龙纹图案模拟原物缂织工艺达到高低参差,体现立体感。2012年,他又再度为首博复制了馆藏清乾隆缂丝十二章龙袍;并于2013年参与“平安故宫”工程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帮助修复故宫中的缂丝制品,“缂丝的用武之地有很多。”

用缂丝绣出的龙身

由于祖辈均是宫廷匠人,在王建江及父亲的缂丝作品中,“龙”的出现频率很高。去年11月,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在世博展览馆拉开帷幕。他特意将自己复制的一件龙袍及数十件利用缂丝技艺制作而成的补子、扇子带到现场展出。

“缂丝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王建江说,创新既来自技艺的创新,也来自缂丝制品的创新。他的父亲王嘉良发明了“异色异地异样”的缂织法,从一件名为《正龙》的缂织品上可以看到,作品正面是一条形态威武的升龙,而背面则是繁体的“龍”字,正反面的底色、图案纹样均不相同。而王建江则致力于制造更多生活中可以用到的缂丝制品,“祖上做龙袍、衣服、官服上的补子,进皇家比较多;现在我们做扇子、拎包、围巾、小屏风、装饰摆件,让缂丝走进日常生活。”前不久,王建江又再度来沪参加非遗研修班,以期与设计师合作,更好地创新缂丝产品。

为了将缂丝传承下去,王建江打破了缂丝匠人“传男不传女”的规矩;如今,他的女儿也已经学会了缂丝。可以说,在这个家族中,几乎没有人不会缂丝,“不论如何,对我们家来说,缂丝这门手艺必须传承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