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大视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结”04

 咨询师曹丽君 2018-02-18

四.科胡特:自体心理学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


科胡特提供的自体心理学由于所处位置和不同发展阶段,成为最容易被曲解的学派之一。自体心理学的起源基础经常被误解为客体关系理论,但按照科胡特本人的谈话,自体心理学的基础之一是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同时, 他还追溯还原了弗洛伊德部分早期环境创伤理论,并延续弗洛伊德在自恋的研究,发现了自恋式移情。


科胡特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立场有两个阶段,这也代表了自体心理学本身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俄狄浦斯情结不同的临床理解。至少在1978年的著作《自体的重建》(Kohut,1978),科胡特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还停留在古典精神分析的解释里,他只把自体心理学作为处理俄狄浦斯情结之外的自恋人格障碍症侯群的分析方法,而将与俄狄浦斯情结相关的结构—冲突神经症继续留给原来的古典精神分析或自我心理学处理;但在1979—1981年之间,自体心理学开始尝试以新的理解去诠释俄狄浦斯情结,这在科胡特遗著《精神分析治愈之道》(Kohut,1984)十分明确地进行了。


科胡特发展的新解释对俄狄浦斯情结在儿童时期发生的时间上和古典精神分析几乎是一致的,也基本是三到五岁的性蕾期,同时也是注重儿童+父亲+母亲三角关系结构的,甚至也认为神经症起源的基础是俄狄浦斯情结。这与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将俄狄浦斯情结推前到婴儿一周岁内,并且以母婴关系来解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如果仅仅简单地看,科胡特的理论和古典精神分析呈现完全一致。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科胡特和古典精神分析对俄狄浦斯情结真正的差异是存在在起源学的横切面上的。在古典精神分析看来,俄狄浦斯情结是结构—冲突神经症起源的原因;但科胡特的新解释却是 将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结果来看的,科胡特争辩道,俄狄浦斯情结本来是一种人类种系延续的健康喜悦之情,只有父母不能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没有诱惑的深情去同理儿童对于种系延续的喜悦之情,或者过度放纵或者令儿童创伤性的回应时,那么儿童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成为真正病态的俄狄浦斯情结,并成为未来神经症状的源起。作为业余历史学家的科胡特继续讨论道,希腊故事中更多有父母为了孩子牺牲而非竞争的例子,这人性之爱才是人类种系延续之真正核心动力。而这一叙述符合当代社会生物性的研究证据和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


在古代《俄狄浦斯王》的文本中,我们不是看见一个有弑父娶母竞争性的儿子,而首先是看见一个自恋自私,且无法真正同理关心自己亲子的父亲,不敢承当自己的犯罪后果的父亲,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亲子来逃避神之惩罚的人格障碍患者——底比斯国王拉依俄斯。拉依俄斯用铁丝穿通婴儿的脚,这一创伤事件可以隐喻,在临床上那些无法同理自己亲子的父母,在养育过程中无法真正理解接纳儿童的发展阶段,而粗暴和诱惑地回应儿童的创伤性后果。


所以以科胡特的 诠释视角来看,养育者无法同理儿童的心性发展的正常的爱恨表现,反以敌意和诱惑地凌驾的反攻击态度去回应,才导致病态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而在此正确的养育方式,科胡特解释道:“中和的心理结构是心灵不可二分的部分,……它的形成来自无数恰到好处的挫折经验的内化。恰到好处挫折……经验的复制(认同)经由内射的机制而建立……小孩的驱力被父母的禁止阻挡。如果这些禁止是非创伤性的,那么经由无数良性的回忆,孩子将摄入父母这种克制驱力的态度……结果,若孩子内射了许多恰到好处的挫折经验,那他婴儿期驱力就可被一种平静、安抚及关爱的态度驾驭,而不是被一种父母的反攻击态度凌驾,小孩之后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处理自己的驱力要求。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Kohut,1964)“这种环境提供我们心理存活和成长的最重要情绪经验:……一个经由同理尝试了解和参与我们精神生活的人性环境。”(Kohut,1984)


科胡特的工作语境和工作角度,由于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符合当代社会思潮和一些学科的研究,而且具有更广的理论包容性,所以在社会认同和发展上,目前来说可能更处于一个有利位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