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精要摘录

 好好努力1984 2016-10-04

在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以下三大问题:

一、自体心理学视角下的可分析性——精神分析治愈的定义以及达到治愈的方法。

这缘起于回应科胡特的一个同事的误解:“对严重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分析在理论上应当保持不完整。”科胡特坚决反驳了这个理解,通过对三种精神病理(精神病、自恋性人格和行为障碍、移情性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态度的阐述,以及讲述自体心理学与传统观点之间对发病机理本质的看法的差异,清晰地界定了对严重人格和行为障碍者的精神分析的完整分析的可能性。

1、自体的缺陷导致患者产生并保持自恋式的自体客体移情,通过提供一个分析情境,在这个情境下,分析师对被分析者的经验做共情式的观察,发生治疗中的转变内化作用,那种再童年期就受阻了未健全发展的心理结构,可以发生改变,从而建构起能填补自体缺陷的结构。——治疗情境激活了缺陷自体的发展潜力。

2、“自恋人格障碍个体的缺陷自体将努力完成它的发展,也就是说会再此尝试建立一个连续的张力弧,从基本的抱负心开始,经由基本的才能与技能,达成基本的理想。这个张力弧是完整、无缺陷自体的动力本质。”

3、 自体心理学取向的分析家对痊愈的看法:

“致病的俄狄浦斯情结发源于俄狄浦斯期的自体-自体客体障碍,在性欲和攻击性之下还有一层抑郁和弥漫的自恋愤怒。”-----治疗任务:一是解决俄狄浦斯情结本身;二在下一阶段,或者同时地逐步把重点转向关注隐藏的抑郁和俄狄浦斯期自体客体失败。

有问题的自体客体孕育了儿童期的障碍性俄狄浦斯情结。

儿童早期的自体成功地从严重而致病的自体客体中解脱出来,并尝试通过新途径为自己建立一个新模式。

第二次尝试在几乎要成功又一次失败,

精神分析带来自体再次发展的机遇,自发展开的移情序列到达转折点,激活需求并停留。

(童年期有希望建立自体的第二次尝试和需求得到共情性回应)

(引导个案分析古老创伤是错误的,移情关系应当是复苏的,在这个转折点,给予统整性回应)来访者修通

真正的疗效出现

建立一个结构化完整的自体

4、精神障碍的三个层级及其可分析性

A、精神病

B、自恋性人格和行为障碍

C、结构—冲突神经官能症

A、精神病

科胡特保留边缘状态这个术语,同时这个层级还包括“隐蔽的精神病人格组织”(他们的外围发展良好,但防御结构中心空虚,他们的核心自体在发展早期未形成),科胡特对此类个案经验有限。但也有推导结论如下:

建立核心自体的工作的前提是:可用于治疗的移情,然而精神病和边缘状态,意味着我们面对的是自身防御结构的解体,这种前心理期的混乱状态相伴而生的焦虑,不能被观察者的共情机制所理解,所以,精神分析对于消融包围着自体持续的空虚中心的防御结构是无效的,因为没有办法与患者保持一种可信赖的共情联结。

但这个时候治疗师仍有帮助,虽然无法帮助去建立一个核心自体,但是可以成为患者呃自体客体,以帮助患者建立或者巩固新的防御结构。“为了获得治疗师的镜像赞许,······或者是通过孪生融合或目标设定的理想化,治疗师的人格被用于加强患者的防御结构。通过治疗师直截了当的教育活动,患者学会了如何最好地运用他们的防御结构。”

B、自恋性人格和行为障碍

这类人群的核心自体轮廓已经在早期建立了,但结构化不完整,所以面对自恋伤害会出现短暂虚弱,或变得不协调。

C、结构—冲突神经官能症

科胡特觉得这个层次的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是比较模糊的,但他指出:“结构性神经官能症的核心自体在童年早期已多少牢固地确立了,但是因为它的能量被在童年晚期暴露出的冲突(俄狄浦斯情结)所耗费,自体最终未意识到它的创新-创造性潜力。······童年晚期未解决的冲突在移情中重新被激活,进入意识并被修通,最终自体达成了自身的终极目标。”并同时给出了这种说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包括对结构性神经官能症的治疗取向,以及它在字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中的位置等。

在这个部分,讨论并引申了一个决定性的理论议题:在大多数的性变态和成瘾中所见的导致自恋型人格障碍中的驱力问题的自体衰弱与导致古典俄狄浦斯神经官能症中的驱力强化和驱力隔绝问题的自体衰弱之间的区分和这两种自体客体失败之间的不同之处。科胡特认为这种区分很有意义,并可“提供远多于儿童发展失败的特定心理性欲阶段的东西”但“没有明确答案。”

他个人认为:自恋人格障碍中自体的改变严重程度大,性质也不同。这种区别,科胡特在1977年的时候认为:双亲自体客体功能失效,使得子女在经验感受上体会疏离,在互动上刺激不足,这样长大后会患自恋型人格障碍,而过于亲密的,刺激过多的双亲自体客体的子女会患古典移情神经官能症。这种假象是可以验证并发展弗洛伊德原初的诱惑理论,归结到自体客体共情的扭曲方式不同,本质都是父母仅对儿童俄狄浦斯自体的碎片——性欲和攻击驱力进行回应所致。在本书写作,也就是1981年的时候,科胡特已经形成了自己理论的完整假设,确信感情和自我是原发的心理现象,放纵的情欲和破坏性是次发的。

二、从对阉割焦虑的再思考来看自体心理学对有关俄狄浦斯的概念的发展

1、先来看科胡特的几个界定:

俄狄浦斯阶段:正常发展中一个充满愉悦经验的阶段,这时孩子自豪地向前发展,其自体客体能以骄傲和愉悦来回应他/她,双亲自体是坚实确立的,有共情能力的。

俄狄浦斯情结:儿童的病态变异的经验,导致这种经验的原因是在发展当中,当儿童在情感态度和行为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变得强烈的时候,自体客体(前意识)感受到的是性的刺激以及或者,当儿童在发展中其自信方面发生质的变化,并变得强烈时,自体客体感受到威胁。

俄狄浦斯时期:无关乎正常或者病态,孩子生命中某个有时限的时期。这个时期可能有俄狄浦斯阶段或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正常或者病态的经验。

原发的俄狄浦斯焦虑:儿童对来自双亲的缺陷性共情的回应。即解体焦虑。是人类经验最深沉的焦虑,指向的不是身体的消失,而是人性的失落,即心理死亡。

次发的俄狄浦斯焦虑:儿童富有情感的、自信的俄狄浦斯自体解体之后,取而代之的碎片化自体,以色欲的破坏性的想象和冲动为特点。

这一章主要阐述了以下观点:

健康双亲养育的健康子女会很高兴进入俄狄浦斯期,他不仅因为自己的发展成果(那些在情感和自信心方面的新发展和扩展)感到骄傲,也因为这些发展成果使俄狄浦斯期的自体客体即双亲产生了共情性的欢乐与骄傲的喜悦之情,因为成果带来的欢乐与骄傲,男孩子的情感态度不会分裂性欲碎片,他的自信心也不会转变为破坏性的敌意,他也不会极度地害怕他的父母,男孩怕的是无脸母亲,而女孩对女性特质的拒绝,被阉割和自卑的感觉以及对阴茎的强烈渴望,不是因为男性的性器官在心理生理上比女性性器官更有吸引力,而是因为她没有理想母亲意像能够应用,在理应建立一个值得骄傲的女性自体的童年期,没有另我支持过她,这个女孩的自体客体未能以恰当的镜映回应她所致。只有父母不能恰当地扮演俄狄浦斯自体客体时,孩子才会产生强烈的焦虑。

俄狄浦斯期作为孩子发展的特定的关键期,并构成自体-自体客体联系的基础的整个情感环境,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作为这一时期孩子的自体客体,是如何地加强、限制或者扭曲自己的人格功能,从他们做了什么可以加以探究,然而我们也不能孤立地评判人的行为,因为大多数的案例中,首先恰当与不当双亲自体客体的区别并不在于公开的性欲,或者施虐性回应,其次,即使是同样的行为,也不能简单从表面价值去理解,共情失败更多来源于微妙表达的,不断重复的有害回应。

科胡特通过列举俾斯麦的理想化自体客体施文宁是如何治疗俾斯麦的失眠的得出一些经验:失眠和垂死一样,其接近经验的本质是对入睡的恐惧,受折磨的个体试图由清醒突然入睡,以完全避免逐渐入睡的心里过渡阶段,或是借助药物的帮助或把自己置于极度疲劳的状态,从而缩短过渡期。俾斯麦的案例说明了借助移情,患者在有回应的自体客体的帮助下,重建了天生的睡眠能力,(个人理解:当然如果是一个精神分析,这种移情关系还必须得到解释,并且依靠分析得以修通,并且要促成俾斯麦自身形成一个新的被强化的精神结构,使他能最终依靠自己内化的自体-自体客体来帮助自己入睡),包括口欲造成的肥胖也是自体客体的失败造成的。

综上,科胡特通过以上的阐述表达了一个观点:阉割焦虑是嘈杂的心里表象,而深层的焦虑是对自体解体的恐惧,存在在性心理发展的所有阶段,与阉割焦虑相比较,它在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焦虑就是“解体焦虑”。抚育情境中关系和回应的恶劣激发了情结,而良好的双亲人格事实上是能够尽可能地提供骄傲和愉悦的肯定性的回应环境和自体客体功能,不至于因为严重缺陷的自体客体环境导致俄狄浦斯情结甚至创伤,引发自体灾难性的破碎,但即便是双亲拥有良好的人格,俄狄浦斯自体环境仍然本身倾向有微小的缺陷,所以称为恰到好处的挫折而在初级的心理机制上,发展出创造性的补偿结构来,父母的有瑕疵的反应,只是对恰当的共情情感和自尊的偶尔偏离,这种恰到好处的失败和挫折,就好像分析师在治疗中的类似失败,它将导致内化和结构建立。只要这种偏离和失败不是长期的频发的,儿童就不会经历过分的焦虑,甚至体验到解体焦虑。(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