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系自体心理学(III)

 传说xlghy6q6fm 2019-06-14

作者:Barry Magid, M.D., Estelle Shane, Ph.D

翻译:邹柳

本文发表于2017年IAPSP会刊

(……接上文)

对Z先生的第一次分析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科胡特无意中给出了一种共情的解释,大意是“你当然会感觉生气、难过、受伤,在希望获得理解却被误解的情况下,谁不会感到不安呢?”——这一解释为治疗提供了一个转折点。在这个解释的基础上,Z先生第一次感到自己被深深地理解了,并从那时开始去调试自己。他的愤怒发作突然停止了,他变得更加平静,不再坚持为自己被误解而感到愤怒进行辩护了。最终,分析有了明显成功的结果,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失败,因为其自恋的病理没有被理解和修通,而是被埋葬了。

四年后,科胡特对Z先生进行了第二次分析,那时他对自体心理学已经有了新的理解并有了相当成功的结论。开始阶段和第一次分析很像,Z先生很生气、爱争论,但科胡特对这些烦躁不安的表现进行了不同的评估和解释。与之前对Z先生的阻抗、愤怒和嫉妒的理解建构不同,科胡特认为,Z先生的这些症状是复制其童年情景的痛苦努力。科胡特采取直接面对Z先生在这种情况下的体验的方式,而不是再次解释原有的力比多发展理论。临床中理解的变化有很多,其中重要的是科胡特对自体客体移情的新理解,但也许最重要的变化是他接受了Z先生的想法,在其体验中共情地倾听,而不是居于其体验之外,让Z先生接受他的理论建构。

这个新的立场让一个不可分析的边缘型病人(可以说Z先生就是这样)在他眼中变成了可分析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或自体障碍的病人。同样重要的是,病人无意识的防御过程,如分裂(一直被认为是内心世界的),被重新概念化为一种系统状态,而系统要么处于稳定状态,要么处于破裂状态。Z先生的案例充分说明了自体心理学对攻击性的全新认识。

自体心理学刚刚进入精神分析领域时会被认为是一种缺乏攻击性的理论,但是现在所有的关系学家都清楚地认识到,攻击理论不是必然建立在天生的攻击驱力的基础之上。科胡特将攻击性的潜力概念化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在生活和临床环境中能够发挥作用以应对挫折或匮乏体验的力量。科胡特区分了两种主要的攻击性反应。第一种以普通愤怒的形式出现,一旦愤怒的动机得到满意的处理就可以被解决。第二种,也是科胡特关注的焦点,被称为自恋暴怒;在这里,攻击是对伤害、破坏或羞辱的反应。与正常的愤怒相比,自恋暴怒很少能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得到解决,会持续地留在愤懑不平的人身上,这是因为自恋创伤的本质被误解了,没有被修通。

科胡特还提出了健康的竞争力和自信的理论,他将其定义为可以玩耍和广阔豪迈的情感状态,是原发的而不是原始攻击性的稀释或升华。它们与普通的愤怒状态,特别是与自恋暴怒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科胡特认为俄底浦斯期存在于正常的发展过程中,他将正常的俄底浦斯期与病态的俄底浦斯冲突区分开来。科胡特认为,在正常的俄底浦斯发展阶段,当孩子对异性父母正常的、健康的、深情的兴趣,和对同性父母正常的、健康的竞争一再遭到威胁或威胁到父母的回应时,俄底浦斯冲突就会出现。父母对儿童在恰当发展阶段的适切表现所做出的非共情性的回应,会让孩子产生分裂的体验,把孩子正常的情感和竞争变成了冲动的欲望和暴怒的驱力,这是典型的俄底浦斯冲突的特征。因此,暴怒和欲望是对俄底浦斯期同调的自体客体环境匮乏的病理性反应。科胡特断言,俄底浦斯冲突在发展过程中很常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正常的。蛀牙也很常见,但就像俄底浦斯冲突一样,蛀牙并不是健康发育过程的表现。

有趣的是,这些关于攻击性的自体心理学的理解与关系性中对此的理解大有不同。Mitchell也写到了攻击性,不是作为一种驱力,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个体感到沮丧或被剥夺时的反应,这一假设一般而言与关系主义者的看法是一致的。但Mitchell也明确指出,临床中自体心理学对攻击性的观点与他自己的截然不同。自体心理学家主要关注的是探索和承认引发攻击性反应的共情失败,而关系主义者更感兴趣的是全面探索攻击性自体的各个方面。Mitchell认为,对攻击性自体的全部体验在临床中不应该被忽视和抑制,而应该被探索和理解,并允许其完全发展,对攻击性自体的完全理解可以让其在表达自体主张时更容易、更有效地发挥功能。作为关系自体心理学家,我们会把攻击性的这个方面看作是正常的、自信的、竞争性的、扩展的俄底浦斯自体的功能。在临床中,我们会赞同Mitchell的立场,欣赏和欢迎病人在临床情境中的攻击性带来的活力,但会小心地把它与由分析师的共情失调引发的暴怒区分开来。

第四个交汇:共情

1981年,科胡特在他去世前三天在伯克利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在那里,他最后一次试图澄清他所说的共情和共情性倾听的观点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他的许多批评者,包括他的同事们都一直误解他的观点。用科胡特的话说,共情不是同情,它不是分析师自己内心激起的一种积极的或有共鸣的感受,它不仅仅是感受病人的感受。站在伯克利的讲台上,科胡特再一次坚持他的观点,共情是一种特殊的观察立场,其特征是有意识地从病人的角度进入和体验世界。科胡特试图将共情性倾听与置身事外的第三方观察立场区分开来,后者假定其代表了一种更客观、更正确、更科学的观点。正如他在对Z先生的第一次分析中试图说明的那样,从这个角度来看,经典精神分析师会让自己去纠正病人对现实的扭曲看法。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