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神犬:忠勇的陪伴者

 天宇楼33 2018-02-18

“十二生肖”中,狗被认为是最有“灵气”的一种动物。狗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敏锐的感受器官,顽强的忍耐性,凶猛的咬斗力,敏捷的驰骋力,丰富的信息表达方式,以及和人类接近的细腻心理活动。人们通俗地将狗的自然习性归纳为“通人性”,通过大量文学作品和异曲同工的民风民俗来表达对狗本性的赞美,认同狗是自己最忠实的伴侣。


▲ 陶黄釉狗 东汉 故宫博物院藏

(摄影:金悦平)

狗是有“德”的动物,最深入人心的品质莫过于“忠勇”。世界各地,都流传着狗忠于主人、救主人于危难的故事。中国很多志怪小说中也都记录了由于狗的忠诚警觉使人免于灾祸的故事,比如救刘邦的“黄犬”,救李信纯的“黑龙”,会送信的“黄耳”。狗之忠诚、仁义、守信,俱是公认的优秀品格。


 怀抱小狗坐式俑 唐代 西安博物院藏


▲ 黑白玉巧作童子戏犬 清代 首都博物馆藏


据研究,狗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春秋时期,诸侯国曾设“犬营”,名曰“狗附”。《左传》中有晋候企图借獒之助, 除掉权臣赵盾的记载。一方面犬的警觉度能提高军队防御敌人侵袭的作用。另一方面,犬的机敏灵活、攻击性强,可以实现出其不意的效果。直到现在,军犬、警犬、缉毒犬、搜救犬等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 红釉陶卧狗 汉代 河南博物院藏

▲ 带座鎏金铜狗 清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 犬马相斗铜牌饰 汉代 山西博物院藏


作为能够解读人的情感与语言的动物,狗被认为是“六畜”之中最有灵性的。由于相信借助于有灵性的、长期饲养的动物实现与逝者顺利地交流,古代在随葬、祭祀和祈福活动中利用家犬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商周时期人们用真狗祭祀、随葬,先秦以后才出现了结草为“刍狗”的方式。这期间一度出现过以犬为图腾的部族如犬戎。犬一方面作为天地、宗庙的“牺牲”来祭祀祖先等,祈求降下福祉,保佑风调雨顺、子孙绵延;另一方面则被用于祭祀山川、道路、城池等,以期消除灾祸,攘除疫病鬼魅。多个民族流传着各种神犬的传说,这些民族的后裔,也将对犬的敬畏,以各种形式寓存于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禁忌中。


▲ 左江花山岩画上的犬形象

(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 玉石天狗摆件 清代 晋江博物馆藏


▲ 铜天狗脊兽 清代 避暑山庄博物馆藏


中国自古就有“狗来富贵”“狗来旺财”的说法。生活中,与狗相关的民俗事项也是非常多。最被人们熟知的就是十二生肖中的狗。此外,民间相传的二郎神有一只“哮天犬”,能降妖捉怪。古代还有用狗来预兆吉凶灾异,以狗驱邪的风俗。当下,淮阳的泥泥狗(传说是看守伏羲、女娲陵墓的神犬)、雷州半岛的石狗等更是脱胎于传统的民间信仰成为了以狗形象为特色的手工艺品,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



▲ 红陶十二辰俑(狗俑) 唐代

1956年出土于湖北武昌小龟山唐墓

湖北省博物馆藏

▲ 内蒙古包头刘静兰剪纸“狮子狗” 民俗作品

中国美术馆藏


▲ 瑶族青布双龙双狗双喜图刺绣品 民族文物

广西民族博物馆藏

(文章来源:国家文物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