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清明,不知道多少人在过年的时候有祭祖的习俗,想必不少。有些地区,比如皖南一带,结婚当天,上午举办婚礼仪式至中午就餐时哪怕你的亲友没有散去,欢愉正浓,一对新人都要离席由长辈、家人携领着去坟上祭祀先人。同样,在很多地方,生子、考取大学、新房奠基及完工入住,这些人生中的大事喜事,都要去自家的祖坟上祭拜以续慎终追远的传统。而这个传统从表面浅显的看来是一种礼制规矩,那大家是否思考过从深远的来看它对国人又会是怎样的一种传达。 在一次访谈里,影视作品《青衣》、《推拿》的原著者毕飞宇提到他因为父亲身世不明朗及工作调动性大,童年跟着父母辗转漂泊,没有根,他最羡慕其他小伙伴在清明节这个节日到来之前,无论是否下雨,家庭成员都排着小队去往墓地的时刻,他说此时一个人代表一个家族对着泥土说话不仅是我们中国历史赋予他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但他没有,父亲认为这是迷信,他和父亲商量,希望给他们作为儿子和孙子的人,留一个让他们高贵的膝盖,有一个跪的地方。而主持人董卿的一句总结“根,这个概念对中国人来说就是在清明节能够找到磕头的地方。”也一语中的表明了祭祖这件事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说文解字》中解释:“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也。祀:祭也,祭不已也”。上古时代,人们认为有鬼神的存在,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活于肉眼无法看见的空间。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当时人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在很多远古遗留的岩画中,我们能看到早期的祭祀活动涵盖舞蹈、拜日、杀俘祭天等场景,形式上还偏于简单野蛮。 中国人的真正意义上的祖先祭祀起源于商朝。开始以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于子孙,因此他们会排定日程,虔诚祭祀。并且物质上的丰裕,使祭祀礼节、祭品也更为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 早在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贵族教育体系,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俗称六艺。 明晚期 景德镇窑青花六艺文字碗 观复博物馆藏 而六艺之首的礼又细化到祭祀、国家、军队拜师、婚丧、宴席等五个方面,对应的祭礼又成了重中之重。这也证实了祭祀这项活动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一百年前,美国一位作者阿瑟·史密斯在中国生活多年之后写了《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他在书中提到: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和把过世之人奉若神明的死气沉沉的保守思想,怎么会使中国真正的向前迈出一步? 但是,他错了,他错在不知道中国有“昭格吾先祖,佑启我后人”之使命,不知道中国在祭祀文化暗含着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凝聚力的强大,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每一次的祭祀无不在传达着对祖辈厚望给予的答复,对小辈传承给予的嘱托。它是激励也是约束。 清光绪 “佑啓我后”堂匾 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藏 这些优良品质溶于血液,溶于家训,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地都指向积极向上,比如:精忠报国、诗礼传家、艰苦奋斗、温厚恭良…… 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而这条隐藏在一个家庭和宗族乃至国家内心的根就是我们的信仰,静默引导着炎黄子孙在做人行事中有一条道德标准,他们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有崇高的信念,有一种对自己、对家人、对国家负责的态度。正是这种至纯至爱至善至孝的存在让历经重创后的中国可以重新崛起,并在前人的脚印里走出一个崭新的未来。
往期文章链接:
特展“嘟嘟”里的故事——观复文物秀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14日—2018年4月15日 展览地点:观复博物馆·北京馆(工艺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