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按摩触诊诊断知识

 YAIYUNLING 2018-02-18
第七章   下肢触诊
一、 下肢触诊的解剖基础
下肢借肢带与躯干相连。下肢作为人体的支撑和运动器官,可做立、走、跑、跳、踢、蹬等运动。除具有与上肢的共同规律外,在形态结构上还有一系列的特征。如:骨骼粗大,关节辅助结构多、复杂而坚韧,肌肉粗大发达。稳固性大于灵活性,适应于各种姿势下动、静力学的需要,从而维持身体在三维空间的平衡。下肢的界限是:上界前方以腹股沟和髂嵴前份与腹部分界,外后方髂嵴后份和髂后上棘至尾骨尖的连线,与腰部、骶尾部分界;内侧以股沟与会阴部分界。下肢可分为臀区、股、膝、小腿、踝和足部,各部又分若干区。
二、 下肢运动的触诊
(一)髋关节的运动
下肢整体的运动是由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及足部各关节的活动共同完成。下肢主要是载重的器官,运动远不如上肢灵活。髋关节由髋臼与股骨头构成,髋臼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髋臼唇,以加深髋臼的深度。关节囊很坚韧,上方附着于髋臼的边缘,向下附着股骨颈,在后面包围颈的内侧三分之二,故股骨颈骨折有囊内、囊外之分。韧带少而坚韧,对维持人体姿势起很大的作用。关节囊下壁薄弱,股骨头易从下方脱位。
1髋关节的收展运动
髋关节的外展运动是下肢向外离开正中面运动,范围在0o~60o,极度外展时,髋向支持侧倾45o,脊柱亦向支持侧弯曲。极度外展时,股骨颈和大转子将碰撞髋臼缘发生交锁,故大腿需外旋,大转子才不起阻碍作用。长期锻炼及运动员和舞蹈家,外展可达120o~130o。参于外展的肌肉为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梨状肌和臀大肌上缘纤维起辅助作用,臀中肌为主要的外展肌。髋的内收是下肢从任一外层位朝向身体正面的运动,当一侧下肢离开原来的位置跨越支持腿的前面或后面向对侧运动时,最大的内收范围为0o~30o。内收大腿的肌肉主要是内收肌群,大收肌是最强大的内收肌。此外,闭孔内、外肌、股方肌等也是内收辅助肌。
2髋的屈、伸运动
髋的屈曲是大腿前面贴近躯干的运动,伸膝时主动屈曲达80o,被动屈曲达120o;膝屈曲时,由于胭绳肌松弛,主动屈曲120o,被动屈曲超过140o。屈髋的肌有髂腰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缝匠肌和耻骨肌。髂腰肌是强有力的屈髋肌,臀中肌、臀小肌前纤维、长收肌、股薄肌也是屈髋的辅助屈肌。伸髋是下肢伸于额状面后方的运动,因受髂股韧带等的限制,伸髋范围比屈髋范围小,主动伸一般为20o,强力被动伸可达30o。屈膝状态下伸髋比伸膝时伸髋范围小。伸髋肌有臀大肌、臀中肌后纤维、大收肌、腘绳肌等。臀大肌是最有力的伸肌。
3髋的旋转
髋内旋肌少于外旋肌,主要有臀中肌、臀小肌和耻骨肌,外旋肌主要有臀大肌、梨状肌、股方肌、闭孔内、外肌以及股二头肌、缝匠肌等。其内旋肌约为外旋肌的1/3。故内旋范围小,约0o~30o,外旋范围大,约为0o~60o。因外旋肌力强大,下肢较多处于外旋位。
(二)膝关节的运动
膝关节为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关节囊附着股骨、胫骨和髌骨的关节面周缘,辅助结构较多。囊外有髌韧带、胫侧副韧带、腓侧副韧和腘斜韧带;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膝横韧带,内、外侧半月板。这些对关节的稳固起决定作用。膝关节属屈戊关节,主要作屈伸运动,在半屈位时,还可作旋转运动。
1髌骨的作用
髌骨是埋于股四头肌腱中的一个籽骨,可保护股骨和胫骨关节面免受损伤。在伸膝过程中起杠杆作用,增加股四头肌的力距,提高股四头肌的效应。髌骨可保护膝关节的稳固性,防止产生膝内翻和膝外翻。髌骨损伤或切除后,膝的功能将受影响。
2膝的屈伸
伸膝是小腿后面远离大腿后面的运动,运动范围从130o~0o,或从任一屈曲到0o。膝的伸肌为股四头肌,它是人体中最强有力的肌肉之一,比屈肌强3倍,是下肢支撑体重强有力的肌肉。屈膝为小腿后面接近大腿后面的运动,其运动范围可因髋关节的屈伸而变化。髋关节屈曲时,膝主动屈曲达140o,伸髋状态下,膝主动屈曲达120o左右。膝的被动屈曲可达160o左右。屈膝肌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辅助屈肌有腘肌、股薄肌、缝匠肌和腓肠肌等,其肌力约为伸肌的三分之一。
3膝的旋转
膝在屈曲状态下,小腿可围绕垂直轴进行旋转,膝屈曲为直角,小腿下时,内旋范围约30o,外旋范围达40o。膝外旋稍大于内旋,受交叉韧带的影响,之N。交叉韧带损伤可引起小腿旋转异常。内旋肌有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半膜肌、腘肌、腓肠肌内侧头等,外旋肌有股二头肌、阔筋膜张肌和腓肠肌外侧头。
三、 下肢触诊的病理基础
(一)髋关节的触诊
髋关节病变异常导致周围皮肤及软组织的改变。例如髋关节的急性炎症,常有周围软组织充血、肿胀、皮肤发红。而在某些慢性髋关节疾病,除有软组织的萎缩外。还有可能发现窦道或瘢痕。这些体表改变有助于髋关节疾病的诊断。正常婴儿的大腿一般有三条基本的皮肤折襞,分别位于腹股沟,大腿内侧及髌骨上方。Putti发现单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婴儿,患侧大腿皮肤折襞升高,加深。此外,还会增加两条较浅显的皮肤折襞。这些皮肤折纹变化从后面观察并作比较更清楚。髋部损伤患者,观察其伤肢的姿势,有时常可比较正确地判定损伤的性质。例如在髋关节脱位时,由于股骨头向不同的方向脱位,息肢的姿势亦有所不同。股骨头向后上脱位,患肢呈屈筋、屈膝、大腿内收内旋位;股骨头向前下脱位,患肢呈屈筋、屈膝、大腿外展和外旋位;在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中,除外展嵌入型股骨颈骨折和无移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外,常可呈现患肢的外旋姿势。
1畸形
脊柱力线的改变常受骨盆的影响。而骨盆力线又常取决于髋关节的情况。因此,髋关节的病变常可从骨盆及脊柱力线上反映出来。脊柱力线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腰段的侧凸和前凸畸形。而骨盆则主要是倾斜。
1)腰脊往前凸畸形:除脊柱本身病变外,腰脊柱前凸畸形常因髋关节屈曲畸形所致。(1)髋关节屈曲畸形患者在直立时,总是代偿性地加大腰前凸和拾高臀部而非髋部畸形。若令患者屈曲髋关节,则可消除腰脊柱的前凸畸形。(2)双侧先天性筋关节脱位的患者。由于躯干的重心必须借助于腰脊柱前凸的增加,才能落于髋臼后上方的股骨头上,因此腰脊柱前凸畸形亦为其重要体征。
2)骨盆倾斜和腰脊柱侧凸畸形:髋关节外展畸形患者,直立时欲保持双下肢的平行,骨盆就向患侧倾斜,导致患肢较健肢长。反之,若髋关节内收畸形,骨盆则向健侧倾斜,而导致患肢较短。由于筋关节的外展或内收及畸形所引起的骨盆倾斜,必然会导致脊柱的侧凸改变。
2压痛
先让患者用一指指出疼痛部位,然后检查。检查者用手切诊时应轻轻按压髋部,由四周逐渐至疼痛中心。注意软组织的柔韧度和弹性。并经常询问患者有无疼痛及疼痛程度。除疼痛中心外,还应注意股三角、大粗隆及髋部有否异常。软组织韧度增加,常提示关节周围有炎性浸润。弹性增加可能有关节积液,必要时应作关节穿刺来证实。
3肿块
在髋部切摸到突出的骨性隆起,应想到是否为髋关节后脱位;在耻骨或闭孔部有异常骨性隆起,可疑为髋关节前脱位,在髋部切摸到软性肿块,应疑为滑囊炎或脓肿。
4叩击痛
髋关节病变或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用拳叩击足跟或直接叩击大粗隆时,都可能出现明显的传导痛。
5闻诊
关节在活动时,有时会随运动发出节律性的响声,称“弹响筋”或“弹响股”。这种弹响一般是来自髋关节内,其原因尚不甚清楚。有人认为是骸腰肌于髋关节前方向外侧滑移或因关节盂缘韧带松弛,股骨头撞击髋臼盂的结果。常见于运动员,当髋部自主伸直至最后之25o时,从髋关节发出一尖锐的响声。另一种是来自筋关节外,多见于青壮年。造成的原因,一般认为系因紧张肥厚之阔筋膜张肌与大粗隆摩擦引起响声。此种弹响髋,在作髋关节自动伸屈及行走时,可在大粗隆上方摸到一条状物快速滑过大粗隆,随之发出响声。
(一) 髋关节动量检查
1髋关节运动及肌肉检查
1)正常髋关节运动范围:屈曲:伸膝时90o,屈膝时135o~145o。伸直0o。过伸:15o~30o。内收:20o~30o。外展:30o~45o。内旋:30o~40o。外旋:40o~50o。
2髋部运动肌肉检查方法
(1)屈曲运动:屈髋肌主要有髂腰肌、缝匠肌、股直肌、大收肌等。仰卧位,检查者一手握踝上或足,另一手握于膝部,膝、髋关节同时屈曲,使大腿尽量向腹壁贴拢。髂腰肌功能检查  患者仰卧或坐位,患肢屈膝、屈髋,使筋关节至大腿同躯干间的角度稍小于90o。检查者握踝部牵拉或加压于膝部,令患者作抗阻力屈筋运动。
(2)背伸运动:伸髋主要有臀大肌,臀中肌后方纤维,胞绳肌等。俯卧位,检查者一手按住骨盆,另一手握住踝部把下肢尽量提起,直到骨盆开始从检查台面升起为止。正常人髋关节有15o~30o的过伸。臀大肌检查  患者俯卧位,患肢在伸膝位作下肢的抗阻力后伸运动。检查者一手可触诊臀大肌的收缩。
(3)内收运动:内收肌主要有内收大肌,内收长、短肌等。仰卧位,双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握踝部令患者作抗阻内收运动,另一手可置于内收肌处触模内收大肌的收缩。
(4)外展运动:外展肌主要有臀中肌、臀小肌及阔筋膜张肌。侧卧位患侧在上,检查者一手按于膝外侧令患者作抗阻力外展,另一手指触模臀中肌收缩情况。
(5)旋转运动:内旋肌主要有臀中、小肌及阔筋膜张肌的前方伸展部;外旅肌主要有闭孔内、外肌,梨状肌,臀大肌下部。检查髋关节的旋转运动有两种方法,但都应首先嘱患者肌肉放松,取仰卧位。一种是下肢伸直,用手滚动其大腿。另一法是先将膝关节屈曲90o,以小腿作为杠杆作内旋或外旋。臀中肌肌力检查:病员俯卧,患肢屈膝,小腿作抗阻力外旋动作,检查者用手指触模臀中肌收缩。外旋肌力检查  患者俯卧屈膝位,检查者握小腿,令其用小腿作抗阻力内旋动作。本试验中,因臀大肌之肌力在外旋髋关节中起主要作用,故又主要查明臀大肌是否有麻痹。
3下肢长度周径测量
1)下肢长度:测量下肢长度,可将两下肢置于对称位进行同健肢比较性目测。例如:仰卧位,双下肢完全伸直并拢,比较髌骨及内踝或足跟高度。仰卧位,屈髋屈膝,两下肢并拢,比较大腿或小腿高度。另外还可按相应的骨性隆突为标志,将两下肢置于相同而且对称的位置上作尺测。例如:(1)由髂前上棘至内踝尖长度,为下肢总长度,又称相对长度,为临床常用的方法。正常人两下肢测量误差不超过1cm。还可对下肢进行分段测量其长度。例如:大腿长度:自髂前上棘量到外侧膝关节缝。小腿长度:自膝关节外侧间隙或腓骨头骨至外踝尖。(2)由脐孔量至内踝尖,由于脐孔非骨性标志,测量易发生较大误差,故临床很少采用。(3)病员两下肢长短差别较大者,可采用木块在缩短的下肢足下垫高,直到两髂前上棘在同一水平位为止。然后测量其所垫高度,即为患肢实际缩短之长度。
2)大腿周径:在下肢周径测量中,最常测量而且具有较大临床意义的是测量大腿周径。大腿周径主要是衡量肌肉是否萎缩及其萎缩程度。必须将两侧大腿的相同部位进行比较才具有实际意义。
(二) 髋部特殊试验
1屈髋挛缩试验或称托马斯(Thomas)征
患者仰卧,把健侧髋关节尽量屈曲,使大腿靠近腹壁,使腰椎紧贴床上,再让患肢伸直。若不能将患肢平放于床面上或患肢平放床面上时腰椎又离开床面,出现代偿性腰椎前凸即为阳性,说明该髋有屈曲畸形。患肢大腿与床面所成之角度即该髋关节屈曲畸形之角度。
2单腿独立试验或称屈登伦堡(Trendelenburg)试验
嘱患者先用健侧下肢单腿独立,患侧下肢抬起,患侧骨盆向上提起,该侧臀皱襞上升为阴性。再用患肢独立,健肢抬起,则健侧骨盆及臀皱襞下降为阳性。提示髋关节不稳或臀中、小肌无力。
3髂、坐骨结节联线或称内拉通(Neleton)线
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最突出部之间作一联线,当患者侧卧,患侧在上,屈髋在90o~120o,或当患者仰卧,髋关节处于45o屈曲位时。正常情况下,该联线应经过大粗隆顶端,或大粗隆顶端最多也不超过该连线lcm。超过以上限度时,表示大粗隆已上移。
4大粗隆与髂前上棘间的水平距离或称布瑞安(Bryant)三角
患者仰卧位,自髂前上棘向床面作垂线,再由大粗隆顶点做一水平线,两线交点与大粗隆顶点间的距离,在正常成人约5cm。若再将大粗隆顶点与髂前上棘作一联线,使之构成一直角三角形,若直角两边等长(等腰三角形),则为正常。可与健侧比较,若大粗隆向上或向下移位,则水平距离较健侧增长缩短或三角形两直角边不等长。
5休马克(Schoemaker)线与卡普兰(Kaplan)点
患者仰卧位,双下肢中立位,两大粗隆顶端与髂前上棘之间各作一连线,并向腹壁延长,此线称休马克(Schoemaker)线。正常两延长线交点应在脐部或脐上称卡普兰(Kap1an)点。如下移至脐下中线旁,则提示一侧大粗隆上移,说明股骨头、颈有缩短性病变。
6掌跟试验
仰卧位,患肢伸直,将伸直的手掌心托起患肢足跟,若足发生外旋为阳性。在无嵌入的股骨颈骨折和移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常因骨折外旋肌的牵拉作用而使足发生外旋畸形。
7望远镜征或套叠试验
这是测定髋关节稳定性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检查。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大腿作来回推拉动作。若察觉有轴动或见大粗隆随推拉而上下移动即为阳性。
(八)艾利(Allis)征
患者仰卧,两骸及膝屈曲,两足跟并齐平行放于床面观察。若两膝不等高,即为阳性。这表明髋关节后脱位或股骨、胫骨任一骨的短缩。
(九)髂胫束紧张试验或称欧伯(Ober)试验
患者健侧卧位,屈曲髋关节,以消除腰椎前凸。检查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患肢髋部并屈膝90o。然后外展患侧大腿,同时伸直,使与躯干处于同一直线。正常时迅速松手,则因阔筋膜张肌收缩,肢体稍上举后便渐次坠落。若患肢仍可被动地维持于外展位,或强行内收时则引起腰脊校向患侧侧凸,即为阳性,表明髂胫束有挛缩。
(十)蛙式试验或称双髋外展试验
婴儿平卧于检查桌上,检查者用手支持两侧膝部。先将双筋、膝屈曲至90度,然后再将两髋关节外展、外旋各90o。正常婴儿,双膝外侧应能触及桌面。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则患侧出现外展受限或膝部不能触及桌面,称蛙式试验阳性。
(十一)弹响试验或欧特拉尼(Orto1ani)试验
膝关节力线还可沿矢状面发生改变。若膝关节不能伸直就称屈曲畸形,若过度的后伸,即称为膝反张畸形。
(二)肿胀
正常膝关节维持在100o的屈曲状态,可见髌韧带两侧膝眼呈凹陷状态,而髌韧带则尤如象鼻呈现在中央。当膝关节少量积液时,其积液常沉积于滑膜囊之前下外侧和前下内侧,使髌韧带两侧正常凹陷的膝眼消失。若膝关节大量积液或积液较多时,关节腔内之积液充满了整个滑膜腔的全部隐窝。膨隆的髌上滑囊最为明显。膝关节周围的不规则的肿胀,如伴有剧痛,甚至呈现静脉怒张时,常提示为恶性肿瘤。
(三)肌萎缩
任何膝关节器质性病变,都会因疼痛而减少肢体负重。一般早期即可出现四头肌、尤其股内侧肌萎缩。因此,股四头肌萎缩一般常可反映膝关节的病变。检查时要特别注意同健侧作比较。
二、切诊
由于膝关节位置表浅,所以膝部的髌骨、股骨踝、胫骨平台边缘、胫骨结节、腓骨头、侧和胫侧附韧带、髌韧带、骸支持带、骸下脂肪垫以及周围的肌肉和肌膜等都可触及,通过对膝部组织的切触,可以获得许多可靠而又有价值的资料。
(一)痛点
膝部不同部位的压痛点,表示不同的病损。而某些病损则以某特定部位的压痛表现出来。例如:胫侧副韧带破裂,虽然在胫侧副韧带的起止点股骨踝和胫骨锻内侧及韧带的中央都可有压痛,但却以破裂处的压痛最敏感。半月软骨损伤,沿膝关节间隙可有压痛,髌下脂肪垫肥厚或损伤,则压痛点在髌韧带两旁的膝眼,若疑为髌骨软化症,可先将膝关节伸直,放松髌韧带,以便在将髌骨向内或外推移时切触髌骨关节软骨面有否压痛。胫骨结节骨骺炎时,局部多有明显压痛。
(二)肿块
检查膝部的肿块,首先要切摸是囊性还是实质性,并追究其来源。髌前皮下囊性肿块,应视为髌前滑囊积液或慢性滑囊炎。腮窝部囊性肿块,概称贝克(Baken)囊肿。此类囊肿常同关节腔相通。但若腮窝囊肿伴有博动,应疑为动脉瘤。位于膝关节间隙的囊性肿块,尤其位于膝前外侧,肿块随伸膝突出,屈膝消失者,应首先考虑半月软骨囊肿。膝部实质性的肿胀,多来源于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的骨质,此为肿瘤的好发部位,来自骨骼的肿瘤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固定不动。虽然不能单凭切诊来确定肿瘤的性质,但却可根据切触肿块形状、坚度、切痛、生长部位,再结合病史、生长速度、自觉症状等,可帮助判断其肿瘤的良、恶性质。
(三)膝部游离体
膝部游离体可以停留在一定的部位,也可以非常溜滑地以关节腔为巢穴活动而无恒定的位置。后者常称之“关节鼠”。游离体依其形成和来源,有纤维性、软骨性和骨软骨性三种。膝关节游离体可以是单独一个,有时则数目众多,甚至以滑膜带将游离体连成串珠状。检查游离体最好是让患者自己指出其部位。通常患者总是需要一定的关节活动和手法按摩,方能驱使关节内的游离体滑到表面而被触及。
(四)滑膜增厚
正常滑膜不能切知,但由于膝关节滑膜结构复杂而丰富,故任何性质的慢性炎症,都能引起滑膜囊壁增厚。不同性质的慢性炎症,其滑膜增厚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常见的疾病有滑膜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滑膜炎、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三、闻诊
(一)弹响声
在主动或被动伸屈膝关节的活动中,出现关节滑脱样的震动,同时伴随一明显的浊音。这种弹响声在膝关节外侧半月软骨盘状变异,尤其伴有破裂时最为常见。
(二)粗糙的摩擦声
关节软骨面不光滑或滑膜因炎症导致增厚,粗糙不平,在膝关节伸屈活动时,发出粗糙的摩擦声。产生这种粗糙摩擦声的部位,多来源于髌股关节和股骨两锻侧方。
(三)血管杂音
在膝部发现肿块或服窝部发现博动性肿块,应借助听诊器检查是否有血管杂音。
四、动量检查
(一)膝关节运动及肌肉检查
1正常膝关节活动范围
伸直:为0o,可有5o~10o的过伸。
屈曲:120o~150o。
旋转  屈膝时内旋10o,外旋20o。
2运动肌肉检查
(1)伸肌:股四头肌是唯一的伸膝肌,股四头肌麻痹或肌力不足,将致患者不能主动行伸膝活动。可让其仰卧位,屈膝、屈筋,检查者用一前臂固定大腿于屈筋位,然后令患者主动伸膝或用另一手加压于小腿前下,以衡量股四头肌的抗阻运动能力。
(2)屈肌:股四头肌麻痹的患者,常需要正确估计其屈肌的肌力。以便考虑是否以屈肌移位替代股四头肌,重建伸膝功能。屈肌肌力的检查,常根据所施阻力的大小和肌腔张力的强弱,以估计该肌肉的收缩力。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握踝部施加压力,另一手指置于所要检测的屈肌膜即为检测股二头肌肌力的方法。同样可检测内侧的半腱肌和半膜肌。
(二)测量
膝关节测量主要是通过量具,测量其负重力线和关节的活动度。
1正常膝关节中立位:自髂前上棘到第l~2趾缝间的连线。应通过髌骨中央。
2膝关节生理外翻角:正常为10o以内。
3两膝内髁间距或两侧内髁间距。正常情况下二点应靠拢,即踝间距和踝间距为0。但因存在个体差异,最多不超过5cm,否则所谓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
4大腿及膝周径:应用健肢作比较测量。大腿周径测量在髌骨上8~10cm处为宜。
5小腿长度测量:胫骨点至胫骨内踝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三) 特殊试验
1浮髌试验
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股四头肌完全放松,使髌骨能随意向两旁推动。检查者一手加压于骸上囊,驱使积液进入关节腔。用另一手的示指尖轻柔而快速地点压髌骨。若能感到髌骨在被指尖点压而不断碰撞股骨保,后立即弹回,浮髌 试验即为阳性。关节积液量一般超过10ml,就可呈现浮髌现象。
2髌骨摩擦试验
患者仰卧位,下肢肌肉放松。检查者一手握踝上,另一手置于髌骨上轻握膝部。将膝和髋关节作被动伸屈活动时,若听到或感到一种尤如车轮在沙地上滚过似的,较粗糙的摩擦音或摩擦感,为髌骨摩擦试验阳性。阳性表示髌骨软骨面退行性变。
3关节分离试验
又称侧方挤压或侧副韧带紧张试验或波勒(Bohler)征,患者仰卧位,膝关节伸直。检查者一手握患肢踝上部,另一手按住膝关节,作对抗性将膝向内或向外推顶,使内或外侧副韧带紧张。若在膝内或外侧产生疼痛或小腿异常摆动,即为阳性,表示侧副韧带松弛或断裂。
4抽屉试验
又称德韦尔(Drawer)试验。病员仰卧,患肢屈膝约80o位置。检查者双手抱住膝部下方,向前后推拉。若小腿上端过度向前移位,表示前交叉(前十字)韧带松弛或断裂;如小腿上端过度向后移位,则表示后交叉(后十字)韧带松弛或断裂。
5重力试验
由于半月软骨发生盘状变异或损伤,可在膝关节出现弹响声。但对不能确定弹响声来源于内侧或外侧时,本法有帮助定位的作用。患者侧卧,检查者以一手掌托定大腿侧方或垫一枕。令患者主动伸屈膝关节,若患肢在上时,如弹响减弱,则弹响和病损在外侧;如弹响增强,则弹响和病损在内侧。若患肢在下时,如弹响减弱,则弹响和病损在内侧;如弹响增强,则弹响和病损在外侧。
6过伸试验
又称琼斯(Jones)征。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按定膝部,另一手握小腿上部,将小腿上提,使膝关节作被动过伸活动。若在膝前产生疼痛,则有两种可能,一是半月软骨前角受挤压产生的疼痛,表示半月软骨前角损伤;另一是骸下脂肪垫增厚,遭受挤压产生的疼痛,应结合临床加以区别。
7研磨试验
又称阿泼来(Apply)试验。患者俯卧位。检查者一手按压固定大腿,另一手握持患肢足部或检查者将膝部置于大腿后部固定大腿,用双手握持足部作检查。将小腿向膝部加压,同时将足内旋或外旋,并将膝关节作屈伸活动。如在此过程中出现疼痛,则为阳性。表示内侧或外侧半月板破裂。依其疼痛发生时膝关节角度判定半月软骨破裂的部位。屈曲最大限度时应疑为后角破裂,90o时为中央破裂,近伸直时为前角破裂。为区别由于韧带损伤产生的疼痛,还应将患足向上牵拉提起,以减轻胫骨平台对半月软骨挤压,同时再行足内旋或外旋时的伸、屈膝活动。如此产生的疼痛,应疑为韧带损伤。
8半月板弹响试验
又称麦克马瑞(Mc.Murray)征。患者仰卧。检查者稳定膝部,另一手握足跟或踝部,将膝关节尽量屈曲。然后将小腿置于各种轴位,行伸屈膝关节活动。视其“弹响”出现时限,以判断半月软骨可能损伤的部位。1)小腿内收外旋,同时伸屈膝关节,如有弹响声,说明内侧半月软骨可能有所破裂。2)小腿外展内旋,同时伸屈膝关节,如有弹响声,说明外侧半月软骨可能有所破裂。3)膝关节极度屈曲时发生弹响声,应为半月软骨后角破裂。4)膝关节处在90o左右时发生弹响声,应为半月软骨中央破裂。在进行此项试验时,应注意与髌骨摩擦或肌腱弹拨发出的响声相鉴别。
9推髌试验
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放松,检查者用拇食指下推髌骨,并适当用力抵住髌骨,嘱患者突然用力上拉髌骨,如出现髌骨间剧痛,则为阳性,提示髌股关节炎。正常者做此试验亦有轻度疼痛,注意鉴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