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鱼”加“羊”就是“鲜”?

 丰少少爷 2018-02-18

中国的汉字真是博大精深,每一个字都是集合了古人超凡的智慧和上千年的经验,完全不是在随意的场合一气呵成。

“鲜”字更是其中的典型与形象代言字,曾经的我一直以为想要获得“鲜”的舌尖体验,只要把羊和鱼混合一起烹饪便可达到,甚至电视剧里的剧本也有此类偏向,但实际上各菜系中的菜品却鲜少见到这样的组合。

中国的东南以渔盐之利多讲究鲜香,西北则以牛羊之美而讲究原味天然,这两个地理上的对角线似乎也从来没有过饮食上的交集,好像各吃各的天地,完全不搭边。而时至今日,我们对鲜味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味精,一种叫谷氨酸钠的化合物

谷氨酸钠的自然存有者不在陆地,而在于海,这是否意味着“鲜”并不完全如“鱼与羊”简单的呈现于我们面前的这么简单呢?

我们从“鲜”字的字体演变史可以看出,至少在大小篆时期,鲜字便已经定型,而在这之前的金文则显示的是羊在上,鱼在下的结构。

在清代的徽州曾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农民带着四只羊乘船摆渡过练江,因船太小,一不小心把一只羊掉到水里去。也真是奇怪,不一会一大群鱼争先抢食羊肉,各个吃得脑满肠肥晕头转向的,恰巧一位渔民荡舟经过,顺手撒了一网,把这群吃了羊肉的鱼全抓走了。回家后,渔夫立马杀鱼准备下锅,却发现鱼肚中各个装满了碎羊肉,于是便顺势去除内脏,将碎羊肉重新填入鱼肚中,一道烧煮。这不烧不知道,一烧吓一跳,这鱼啊骨酥肉烂,不腥不膻,鱼汤鲜美无比,羊肉更是奇香,风味极其独特,怎一个鲜味了得。久而久之,这道菜也便成了徽菜中的名品。

难道这就是鲜的由来,如果真这样,倒是和金文的字体相近,不过我看着倒也挺像是一条绳子串着一只鱼,会不会是这样子的呢?

我们先看一下甲骨文的羊字结构:

再对比一下金文的羊字:

因羊而产生的字“善”的金文是这样的:

我们再看一下这张“鲜”字另类的金文版本,除了鱼之外,怎么看都是羊吖:

好吧,看起来像是鱼咬在羊尾巴上,那我们就做个大胆的推测吧,尽管我自己都有点不太相信:

古代的人要获得生鱼并立即煮汤吃出它的鲜,想必是有困难的,一呢先要有养鱼,二呢要现抓现杀现吃,这个在远古时代似乎有些困难,因此鱼要长久保存一定得晒干了或者腌制起来。而羊肉则相对要简单些,羊比鱼好人工蓄养,取肉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着吃,人的本性自不必说,以羊的膻味加上鱼干的腥味,二者在古人的烹饪之下形成的腥香或许便是“鲜”的来源。

正如现在南方熬汤的做法,排骨汤一定要加点鱿鱼干提鲜,这道理是一样的。


文/圭海四记

立足圭海,一记八闽古今,二记半山半水,三记其人夷惠,四记奇文杂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