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思而后行”,连文盲都知道,但后面还有1句,细品如当头棒喝

 十方拳师 2018-02-18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句话流传极其广泛,这句话就是:三思而后行。说起这句话,可谓是妇孺皆知,连小学生都知道。但是这句话后面还有1句,具体是什么,一会儿在下面会告诉大家。虽然这句话知道的人极其少,但这句话才是关键,所以说,联系前后话进行解释来看,多数人对于“三思而后行”的理解就出现了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下这句完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原话出自最为知名的古典书籍《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后面这1句就是)子闻之曰:“再,斯可矣。”那么想彻底弄懂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得回到这句话的场景中去,第一既然这“三思而后行”是用来形容季文子的,那么这个季文子到底是什么人?另外这个形容到底是在夸赞季文子呢还是在讽刺季文子?

季文子,在历史上的名气还是很大很好的。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正卿可是个非常大的官,根据史载其权利是国君之下最高的大臣,掌握着一个国家的军政大权。季文子虽然手握鲁国军政大权,但是却十分清廉,而且清廉的程度恐怕在古代史上也是名列前茅的,达到了“妾不衣帛,马不食粟”的程度,就是说自己的妻妾不穿丝绸衣服,都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穿粗布衣服,自己的马匹也不用粟米喂养,而用青草。当时有人劝说他这样做很丢面子呢,那么大的一个官,竟然让自己的妻妾穿的跟叫花子一样。但季文子却说,人人都拥有非常高尚的品德,这才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最宝贵的荣誉,哪里听说靠自己的妻妾锦衣玉食来让国家兴盛的?季文子的做派,在当时的鲁国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爱戴。正是因为季文子的廉洁奉公,一心为国,所以他深受鲁国国君信任和重用,一连三任鲁国国君都拜季文子为正卿,前后共干了33年。季文子贤德、廉洁的为官之风度,在史书上也有极高的评价。

既然季文子有如此贤名,为何还会因为一句“三思而后行”引发争议呢?这就应了那句古话,叫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也是一代贤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诸葛亮有一个特点跟季文子很像,那就是过于谨小慎微。季文子的谨小慎微到了哪种地步呢?就是不论大小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当然这是性格原因所致。因此,季文子这个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的性格特点都引发了孔子的着急和评价,即,也就是“三思而后行”后面的这句话——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那么这个“再,斯可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说历史的女人”翻遍各种国学及史载资料来看,通常都有4种解释

第1种认为是再参考一下过去的经验就行了。

第2种认为是考虑两次就足够了。

第3种则认为是再多思考几次,才行啊。这个说法有两点依据,一是《说文解字》中对“再”的解释为“再者,加也”,因此就是再多思考几次之意,也符合孔子提倡的一个观点“慎”。

第4种则认为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论语》中是贬义,并非我们后来所理解的褒义。著名的一代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对此也做过一番分析和解释,他认为孔子针对季文子的不管大小事都“三思而后行”的行为是不赞同的,所谓“三思”,是指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这样谨慎本身是好的,但是要分大小事,如果什么事都“三思而后行”不仅不利于事情的顺利进展,反而显得磨磨唧唧小家子气,还十分耽误事。于是孔子在听到季文子这样的做事风格后,就不由感叹说出了“再,斯可矣”。

而这里孔子的感叹显然不是第1种的解释借鉴以往经验,也不是第3种解释再多考虑几次。而这里孔子真正的意思细品之下可谓如当头棒喝,他的意思应该比较接近第2种,认为一件事考虑一次之后,心里有个大概,然后再考虑一次进行决断,如果考虑两次还不行动,再多考虑就是犹豫不决。其实这一点跟我们的个人经验非常接近,比如我们经常在面临一份选择的时候,不管是工作还是人生的关键转折点,一般考虑两次就果断作出决定的,都会全力以赴去做,而很多成功人士基本都有这样的人生经验案例,但是多数人不这样,基本上生活中的平庸者都是凡事考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考虑来考虑去,看似谨小慎微,想求得万无一失,但是世上的事哪有人能控制在万无一失之内的?所以,我们生活中的百分之九十的人,一生都在“三思而后行”中碌碌无为,庸碌一生,有的人甚至到死还在告诫自己的子孙要“三思而后行”,却不知道世上的富贵都是险中求的。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秉承“三思而后行”却一生庸碌无所作为,而“再,斯可矣”的人却基本上都能取得不错的人生和成绩。

正是因为孔子看到了多数人惯于“三思而后行”这样一种现象,所以才指出凡事不必三思,再思就可以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极其深厚,但是对于这些宝贵的传统智慧的结晶,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才能学以致用。我们常说古人僵化死板,但我们何尝不是?不仅如此,还习惯于断章取义。尤其孔子的智慧,本身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因为经过历时的多次转折之后,孔子被不断误解,有许多不是孔子制造的思想认识也都扣在了孔子的头上,比如非常明显的一个转折就是宋代朱熹所改造的儒学,对于孔子的名声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但是在面对这个朱熹所改造的儒学时,我们却没有了“三思而后行”的风度,直接就把帽子扣在了孔子头上,这是非常不应该的。我们想了解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必看别人如何解释,自己没事去翻阅一下《论语》以及他的其它著作即可,那些文字里的孔子才更接近孔子。愿各位朋友热爱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凡事再思就去做,不要三思而不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