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是明代后期才被普遍接受的书写纸张,而大部分书法经典作品,都是元以前产生的。至于明清之际傅山、王铎等人,写字都是用绢或者绫,即便“明四家”用的也不是我们今天的这种宣纸。纸,我们知道它的前身是竹木和丝织品,也就是常说的竹简、木牍和帛书。经典的“典”字就是双手捧着一排竹简的样子,而“经”就是编排竹简的绳子。但竹简太笨重了,而且绳子断了容易次序错乱,帛书太贵重了,一般人用不起。
怎样才能让纸又光又滑?除了加涂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工序是砑光,包括捶打。但很可惜,大部分古代造纸工艺都失传了。现在的宣纸,跟古纸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材料也不尽相同。古纸用麻、楮树皮较多,而现今的宣纸是用檀树皮加稻草,成本有优势,所以一统天下。古纸有涂布,宣纸一般没有涂布,即便有也是简单的胶矾。古纸渗墨是垂直往下走的,而现在的宣纸是往平面扩散的。可以通过自己加工把普通宣纸改造成类似古纸的效果,但是想要完全恢复古代技艺恐怕有很大难度。
笔的问题比纸要好一些,但也比较麻烦。制笔的困难在于材料和技术。
毛笔从开始就用兽毛,史前时代就有了,所谓蒙恬造笔是误传,大概他改进了制笔工艺吧。兽毛的选材大有讲究,要生活在寒冷地带的兔毛(紫毫)、青羊毫(羊毫)、黄鼠狼(狼毫)才成,至于什么鹿毫、马毫、牛耳毫之类都是偶尔为之不是主流。为什么要用这些小动物的毛呢?因为它们结构特殊,尖端是箭锋一样的流线型锥状。像人头发就不能做毛笔,因为是直上直下的柱状。它们的毛不仅形状特殊,而且细腻、有弹性,换个说法就是刚柔兼备。一支毛笔好不好,关键看它能不能刚柔合一,既要委婉细腻,又要起伏自如。现在的毛笔,要么硬得象鬃刷,满纸毛刺,要么软得象墩布,倒下去弹不起来。无他,只是化学纤维在作怪。古代的羊毫,和我们今天用的羊毫不同。古代使用的是野生高山青羊的脊背之毛,很短,而且弹性也好。现在的羊毫取自山羊毛,软软的长长的。即便是兔毫和狼毫,也跟古代不同了,为何呢?现在去哪里找高山地域的野生兔子和黄鼠狼啊?家养的兽类,脑满肠肥,毛粗肉厚。总之,做笔的毫毛很难跟古代相比。
再说制笔工艺,古今也有不同。古代制笔分为有心无心两种,现代都有继承,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现在制笔的形制与古人不同。古代的笔,重点放在笔的腰力上,所以笔毫在笔管里面栽得很深,出来的笔锋又粗又短。现在的笔重点放在锋端,栽得浅,出来的笔锋又细又长。其实制笔技术倒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成本。毛笔根部中间为增加弹性,往往填充硬毫,但有人开始添加纤维牟利。恶性循环之下,大家都开始掺假。再说兽毛也贵了,一只像样的纯狼毫,大概得两百以上;紫毫更惨,成本也得两百,但是也就写个三五千字笔头便变秃了。从商业角度看,还是尼龙纤维好,又便宜、又耐用,只有一个缺点:写不出好字。
1、指实:手指同毛笔要相对固定,不要用手指肚把笔,而是要指端的骨头尖部。刚开始可用力掐住笔杆,熟练后可稍微放松。总之不能形成用手指头挑剔笔杆的习惯。
2、掌虚:正确握笔的姿势,掌心应该有个大约乒乓球大小的空间才合理,手指头不可以握到掌心。
3、腕平:腕平是指手背和腕部基本上处于同一平面,稍有夹角是允许的,手掌竖起来是不允许的!
学书法矫正执笔,相当于学拳矫正身形,既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不要使用羊毫加宣纸这种“绝配”,最好还是用手工毛边纸。
一、当代人的东西最好别学,学起来见效虽快,但最终结果也不外是美术字;
二、欧阳询的东西先别学,尤其不要学《九成宫》;
三、碑刻先不要学,因为它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先从墨本入手;
四、选唐代墨迹名帖作为临帖目标;
五、用手工毛边纸练习并创作;
六、写楷书必须要纸上打格子;
七、注重书写动作而不是字型。
这种执笔姿势在外行身上很常见,但其实是最古典的执笔法。它看起来像拿钢笔,其实有所不同。拇指第一关节压住笔杆,不再是用指尖,这样你的食指也不必太弯曲。仍然可以达到掌虚腕平的效果,手指更不会乱动,所以更稳定。每天两个小时的训练量是少不了的,而这两个小时应该主要是临摹。临摹的作用,不是要字型写得像原帖,而是要把原帖中的动作抽取出来并固定下来。我们只能看到古人的墨迹,但是我们可以揣测古人运笔的动作。也就是说,临帖的过程实际上是个解密的过程,这个环节非常费力。然而这样做收获也大,一旦你抓住了古人的书写动作并固定下来,那么怎么写都对。《九成宫》是个太难的课题,不适合入门之用。我们现在很幸运,可以见到那么多墨本。唐代的墨迹很多,先从唐代墨迹入手,这样会少走些弯路。
四、古典书法学习之思考
当代书家,大多鼎盛于中年,而至年老气衰,然后越写越差。反观古代书家,有“人书俱老”之说,可令今人深思!现代人的东西也好,但大多是第一印象好,越看越没东西。古典的初看起来很平淡,甚至平庸,但是却越看越好,越看越耐看。其中两者分别的关键,不是结体、不是章法、不是布局,是笔法!说白了就是线条质量。就这么简单几条线,怎么写出质量?这就是秘密所在。董其昌提出的是攒捉:“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我们学古人,就是拆解他们“躜捉”的动作,而不是模仿纸上的字型。快速运笔和笔画质量问题看似是一个矛盾,其实是一对好友。现代人习惯于磨磨蹭蹭描字,一旦提速,立刻不成形状。其实自从清末阁馆体兴盛,此弊端已经开始发作,总认为慢慢写出来的字比快速写出来的要好。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一定的速度作基础,笔画质量不可能太高,关键在于这个速度如何形成?当代的几位草书名家,运笔速度也很快,但笔画质量不如人意。而唐代草书大家写字同样飞快无比,而点画布置精到无比。其中差别何在呢?发力方式不同而已。这就如同当代人打拳用肌肉,古人打拳用筋骨,同是速度为上,但效果截然不同。速度不是万能的,没有速度是万万不能的。这个速度的形成不是运用助跑形成,而是靠手腕的猝然发力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