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蓝色海洋的拓荒者——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肖熙

 西湖谐人 2018-02-19

  去年以来,各大书店纷纷上柜销售美国人阿尔弗雷德·马汉的代表作《海权论》。这部初版于1890年的著作,在当时即得到欧洲各国决策人物的关注。马汉在该书中提出了“海洋中心”说,其中就有“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见解。 

  春节期间阅读马汉《海权论》思考了一些问题,经常往返沪玉两地,一路上也看到等待加油的汽车排起的长龙,国际油价突破125美元/桶,世界性的能源问题已逼近我们的生活。 

  带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关注与思考,我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熙教授。他正是一位将毕生献给海洋的拓荒者! 

  说起来实在惭愧,早就听闻肖熙教授大名,直到今天才坐下来写。由于专业的差异,我那点可怜的关于海洋和船舶的知识使自己犹豫着不敢轻易下笔。春暖花开的四月,终于来到上海交大最古老的中院,坐在肖教授的面前,聆听前辈的讲述。他高大健硕的体魄也令我惊讶,虽年近七旬,宏亮的声音、干练的气质更像是大型企业的一名实干家或是体育队的教练。   果真如是。年少时的肖熙就特别喜欢运动,从初中到高中一直是学校里的篮球队长!高中毕业高考一结束,他就参加温岭篮球队到温州瑞安去参加地区球赛。一去就是半个月,回来时交大的录取通知书已到家里!而他还没来得及想起高考的结果呢!每当谈及这段往事,肖教授朗朗的笑声会把你带回到那个时代的校园时光,那段无忧无虑的青葱岁月。说起体育爱好,肖教授还强调说,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更能培养灵活应变的机智和坚忍。这对如今埋头应试的老师、家长和孩子们,是个很好的启示。 

  肖熙教授是我县楚门镇人,1940年9月生。他从1959年温岭高中毕业考入交通大学船舶设计和制造系,到1964年毕业至今,一直在上海交通大学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1992年晋升为教授,次年为博士生导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耕耘,承担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讲授,培养了几十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成为国内外造船行业的栋梁,可称桃李满天下。肖教授还长期担任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副主任、学院副院长,领导该院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等工作。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上海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发展处于国内外这一领域的前列。现今,他返聘任上海交大网络教育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主任,继续为造船和海洋资源开发事业添砖加瓦。可以说,从离开家乡那一刻起,他的人生轨迹就没有离开过交大,并且与新中国的造船工业与海洋工程的发展始终交织在一起。 

  说起海洋开发、资源等问题,眼前的这位老教授如数家珍,对造船工业与海洋工程的背景、现状及趋势以及自己研究的领域作了概括性介绍。 

  他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美、日、英、法、德等国都相继制订了海洋科技发展计划,提出了优先发展海洋高技术的战略决策。1985年,美国率先制订《全球海洋发展战略与规划》,英国海洋科技协调委员会发表《90年代英国海洋科技发展报告》,日本政府制订了《面向21世纪海洋开发推进计划》。发达国家已拉开了加速海洋开发和竞争的帷幕,海洋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 “九五”期间,我国《国家863高技术计划海洋领域》项目正式启动,宣布我国进入国际开发海洋的行列。

  肖熙教授这样介绍他从事的专业:海洋开发属技术密集型产业,它涉及了造船、海洋科学和工程技术、地质、气象、生物、机械、电子、采矿、运输、冶金、物理、化学等多种学科。海洋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无论是海洋油气与矿产资源的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及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是海洋运输和海洋空间的利用与开发都依赖于海洋工程的发展。它对于发展高科技和开发利用海洋的深度和广度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发展造船业、海洋运输业、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海底油气开发、海洋化学资源提取、港口工程、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冶金工业、海洋科学事业、海洋环境保护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最近刚开通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长、工程量最大的跨海大桥,就是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成功典范。因此,发展海洋工程,对开发“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作为海洋开发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之一,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在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中具有勿庸置疑的先导性和重要性,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其研究和发展将为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提供最有效的手段。正因为如此,世界主要海洋国家都高度重视船舶与海洋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把发展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主要内涵的海洋事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肖熙教授说,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使海洋油气开发的热潮方兴未艾。我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我国管辖的海域近300万平方公里,是一个独立的蓝色经济带,有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海域石油资源量为275.3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10.6万亿立方米。我国渤海、东海陆架、南海珠江口、北部湾、台西南、莺歌湾-琼东南和南沙曾母、万安都发现大型油气盆地和近百个含油气构造。仅渤海海域,石油储量约达70亿吨,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9亿吨。深海是未来世界油气总储量的44%来源区,预计石油可采储量达600亿吨,天然气可采储量约达21万亿立方米。深水海区的天然气水合物的甲烷碳含量相当于全世界煤、石油、天然气总储量的两倍。) 

  历经数十年的海洋开发,当今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浅海和近海油气资源日趋减少。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目光自然地投向了深水海域,海洋油气开发活动由近海向深海发展并取得累累硕果,海洋石油与天然气深水钻井工作的水深纪录被快速刷新(1999年的纪录是2437m,2000年是2693m,2001年5月Unocal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的Alaminos Canyon 903区块的一口深井水深达2953m,创造了深水油气钻探新的水深世界纪录)。与国际深水油气开发蓬勃发展的形势不协调的是,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目前仍主要集中在200m水深以下的近海海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在我国海域面积最大的南海,这个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的海域,在奔腾汹涌的浪涛下面水深数百米以至数千米的海底,储藏着无尽的宝藏。 

  然而,油气资源丰富的中国南海,成了周边国家的抢夺目标。这些国家纷纷引入外部资金,对油气资源进行了大量的掠夺性开发。据统计,目前在断续线内的中国南海海域,约有10多个国家的100多家公司从事油气的开发,每年开采的天然气和石油约有3000多万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