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米汤 “葛仙米”俗称“地耳”,烂藻门、念珠科。吴葛玄学道得仙,号“葛仙公”。玄传术于郑隐,隐传玄从孙抱扑子葛洪。洪死后“颜色如生,体亦柔软,举尸入棺,甚轻如空衣,世以为尸解得仙”(《晋书·墨洪传》)。相传葛玄、葛洪学道时,以念珠藻为食,后遂称为“葛仙米”。 葛仙米,由多数细胞连成念珠状群体,外包胶衣,附生在水中砂石间或阴湿泥土上,阳光照耀则闪闪发光如珍珠。干制品灰黑或深绿色,有珠状二片状两种,以直径2毫米的珠状为佳。含蛋白质、藻类淀粉及各种糖份等,功能清热、收敛、益气、明目,蒸炒均可。通常作甜羹。苏州“葛仙米汤”味咸鲜,葛仙米状如葡萄,糯柔香鲜。 原料 葛仙米25克。水冬菇25克,净冬笋25克,香干1块。精盐3.5克,冬菇汤600克,麻油10克,味精1.5克。 制法 1.葛仙米置铜锅中,加水用文火煮6小时左右,至发成鲜葡萄状,取出洗净,浸在冷水中待用。 2.冬菇、冬笋、香干均切指甲片。 3.将葛仙米及配料加冬菇汤(浸冬菇原汁,澄清,烧沸,去沫即成)、盐烧沸去沫,倒入汤碗加麻油即成。 辣白菜 用嫩白菜梗生炝,脆嫩爽口,咸、甜、酸、辣、鲜、麻、香,诸味俱备。 原料 嫩白菜梗500克,腌红辣椒2只,花椒5粒,姜丝10克,精盐10克,绵白糖30克,白醋25克,麻油30克。 制法 1.将净白菜梗顺筋切长约7厘米的条,放入洁瓷钵内撒上盐(7.5克),压盆加盖,腌约2小时。取出滤去水,放入原钵中。 2.旺火热锅,加麻油,下花椒、红辣椒略爆,加糖、醋、盐,搅和,待沸,倒入白菜钵中。 3.将钵内卤汁滗入锅中,续熬至沸,再倒入钵中,加姜丝,压盆加盖,约4小时后拣去花椒装盆,红辣椒切细丝与姜丝一起放在辣白菜上。
烂糊 “烂糊”为十九世纪末,苏州原“天和祥’厨师张文炳创制(本世纪初,张又接主松鹤楼),以白菜为主料,因菜形虽仍如初切成的丝状,但已酥烂若糊,鲜肥,入口可消,故名“烂糊”。一般于冬季大量制作,小锅分烧上席。小锅制作风味较逊。可加用虾仁、蟹粉等同烹,菜名亦相应改称“虾仁烂糊”、“蟹粉烂糊”……。 原料 净白菜1250克。去皮猪肉250克。精盐6.5克,绍酒10O克,白汤200克,熟猪油15 0克,水淀粉20克,葱椒2克,味精1克。 制法 1.猪肉(4精6肥)切粗丝;白菜洗净,菜叶与菜梗分开,切长约7厘米、宽约1厘米的丝。(外层菜梗应断茎切,内层梗顺丝切,菜心可略阔,菜叶应更阔。) 2.旺火热锅,加猪油(50克),下肉丝,加酒炒透,加汤烧沸,转文火烧至肉丝八成烂。再转旺火,并即放入白菜梗,加盐少许烧10多分钟后再下菜叶及盐,续烧半小时左右,至菜酥烂翻身加,猪油,味精,入水淀粉着芡,再加猪油及葱椒搅和出锅
拌马兰 马兰,俗称“马兰头”。菊科,多年生草本,叶互生。全草和根可入药,性凉,味辛。功能清热,凉血,解毒。马兰和马蓝不同,后者亦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可入药,古称“葴(zh en),属爵床科,叶对生,茎叶可制蓝靛。咸中带甜,能解腻醒脾。 原料 净马兰头嫩苗500克。金刚肚脐50克,香豆腐干2块。精盐4.5克,味精0.5克,麻油75克,绵白糖30克。 制法 1.将马兰头拣洗干净,在沸水锅中(水量宜大)烫透,即用冷开水换凉,挤去水,切末。香干切细粒,与马兰头末拌和。 2. 金刚肚脐(苏式糖果茶食店中,一种以面粉、素油、糖、芝麻等作成的小食)碾细,同盐、味精、糖、麻油放入马兰头和香干内,拌匀即成。 (未完待续) 吴门人家地点:苏州姑苏区园林路88号(西潘儒巷口拙政园停车场旁) 公交178、202、262、55、529、309、811、923、925、9009、游1、游2、游5苏州博物馆站下,东走经西潘儒巷即到。订餐电话:0512-67288041 好行1-7号线拙政园站下即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