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所论之礼乃是当时的周礼。那么何为周礼?周礼是历代儒家士子口中构建国家社会体系的最佳模式,也是鲁迅先生口中吃人的封建礼教,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 周礼的核心思想可以大略概括为”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这句话的本意并不是说君父就该高高在上,臣子就该匍匐在地,甚至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指的为人父者要有父亲的样子,为人子者要有孩子的样子,为君者就该有君主的胸襟气度,为臣者就该竭尽臣节。 ![]() 总之就是大家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同时周礼对君父和臣子的要求是对等的:每要求臣子做一件事,君父也必须对等做一件事,也就是所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为寇仇“。 事实上周礼的制定设计体现着一种博爱精神,比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着的保息制度:“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 儒家和道家都属于奴隶主阶级,但其社会地位大不相同,道家代表的是下层奴隶主利益,儒家则代表上层奴隶主利益。 在春秋大变革时代,老子所代表的下层奴隶主的社会地位极不稳定,随时都有可能消亡。因此,一方面老子对法家的政治主张和学说极为不满,认为是法家的政治主张和学说造成了饥饿和“盗贼”; ![]() 另一方面对儒家的政治主张和学说也极为不满,把社会动乱的根源归咎于儒家提倡的“礼”,说“礼”是“乱之首”。老子站在下层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极力提倡“无为”,认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要复归其根就得“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唯不争,故无尤”。 ![]() 反对用任何行动去妨碍“万物”“自然”地归复他们本来的样子,以希望重新振兴没落的下层奴隶主阶级。老子的这种政治学说是不可取的。当然老子也提出了一些关于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先进观点,如美丑、高下、大小、难易、长短、有无、损益、刚柔、强弱、祸福、荣辱、胜败、进退等,都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之道,乃上士之道,神仙之道,非常人之道。不说别的,“功成弗居”自古至今几人做到?“知足不辱”谁能做到?“知其雄,守其雌”又有谁做得到?不卖弄聪明而“大智若愚”的有几人? ![]()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此对上士所言。当没有道德仁义之士,而只剩下讲“礼”之人时,“礼崩乐坏”就快了,因为“礼为中人而设”。 孔子重“礼”,是因为儒学是教做人的,而人大多数是中人。不很智,不很愚,不是道德楷模,不会人性泯灭。依“礼”则风俗良好,违“礼”则世风日下。 ![]() 春秋时守“礼”,诸侯不会相互攻打,现代人守“礼”社会悲剧不会频发,男女间“发乎情,止乎礼”,婚外情不会泛滥 ,家庭间守“礼”老幼不会失序。 |
|
来自: hongzhuanyidui > 《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