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第三定律

 书蠹之家315 2018-02-19

       人对于任何形式的付出,都期望得到相应回报。人也只愿意为自己的经济收益、声名和荣誉──现实的和潜在的──在知识和技艺的提高上做出努力,并为此付出必要的劳动,直至竭尽全力。

  人们日常生活追求的,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并且常常是物质化的利益,而不是什么真理和正义、皇帝脸面及国家利益──那些确有人在求索的精神上的东西,若不最终以物化来体现和标明,其意义和作用也非常有限。所以,除非愚昧,被人利用,除非被迫无奈,因为欠疚,或为了某种得到认可的远期利益,人对尽义务及低酬劳动之类的事不感兴趣。凡是付出劳动,就须得到合适的报偿,否则人便不愿继续辛勤,再徒劳而动。报偿的形式有多种各样:付款,赠物,一些人所共求的好处,习俗认为价值相当的物品;还有赞扬,答谢,以助人方式回敬,利益许诺,可能的报答等等,不一而足。

人确实会有利他主义的表现,如怜悯心,助人欲,义举、爱的奉献等。不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基本上都有一定选择性,比如时间,对象,还有其它另类目的,总之善意所指还得分对象挑场合,因而其目的难免被质疑。是的,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各形各样的侠行仗义,义务慈善,为社会白做贡献等行为中,其心态百恣千种各色各样。有的因意气冲动;有的为赎罪,求得心灵安慰;有的为表示有所作为;有的追求群体归属感,为了获得隶属于某团体的荣誉;有的则为雁过传声、芳名留迹。那些表现为对人尊重的礼仪,品德高尚的善行,也无不是因为希望和可能得到精神上的回报,因为还欠和平疚等原因,才得以保持发扬。即使是在和平富裕,心境平和之下较易产生的助人心绪,同情心理,也多半期望得到善的反馈,获得声名、瞩仰、好感、赞谢之类的回报。还有那些曾经伴随着悲壮激越光荣过的,青年人无论事业上还是爱情上追求理想而根本忽视物质利益的冲动,大多会被实践证明为幼稚;可能用不着到达中年,当事人就会纷纷在心目中自我否定。所以,归而言之,人类在一切表现得相互吸引,相互关注和帮助的时候,都无不包含着某种暂时或久远,欲指所系的相互需求,内藏着一定的功利性。除却非常时期外,左右人们行为和思想的东西,虽也有些声名荣誉之类,但最终却是物化的利害关系,是物质利益的得与失──正因为人天然具有这样的德行心性,社会才有可能以赢得声名,获取丰富的物质幸福为诱,充分调动和利用人的积极性,以创造财富,繁荣社会。

商品交换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济交往中人们对一般报酬及价值标准都大体知悉,心领神悟。关于个人所具有的价值,在自由的市场化劳务活动中,人们基本上可以通过竞争和选择来较为正确地估价。虽然,由于缺少竞争性,没有市场提供机会来检验的缘故,许多专制、半专制国家人民,无论他人评价还是自我估定,在这方面免不得有失偏颇,甚至与真实价值大相径庭,这一点应该可以理解。但是,当人们日愈觉醒并逐渐认识到自身权利和潜在价值的时候,并非只是权力才有资格给他们的劳动厘定报酬,劳动者也会按自身的估价视报酬而付出。专制主义制度下较为流行的“大锅饭”现象,就是平均主义导致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劳动付出却收益相差很小,亦即几无级差和剌激性,这种情况下,人很快就会习惯性地将本来有报酬的工作当作是在尽义务(小费和外快才是报酬),因而心绪冷漠,得过且过,丧失掉劳动积极性。

人对与自身无直接利害关系,也没什么刺激性的事并不关心,或者说不在意;不是出于很快见得到的利益,思虑便懒得应酬,身肢也就懒得辛劳。人只关心短时期内(这个时期越短就越富刺激性、越能激起热情)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并只肯为之付出真诚而心甘情愿的劳动。人不大关心间接造福的公益(这个公益距自身利益越远,就越是如此),除非他们感到真接或间接,可以参预、影响和监督这些事业的实施,或在这些事业上标明自己的劳动,因而或许可以扬名得誉,否则他们对那些为整个国家长远利益的付出,甚至反感。现实生活中,凡是无情趣或没有多大指望可言的劳动,亦即仅仅为排遣孤独,受迫于生活而进行的活动,人参加进去都是被迫的,无可奈何的;而只要劳动是被迫的,人就摆脱不了痛苦,消除不了懒怠和冷漠的心绪,就总是要千方百计回避和减少劳作量──尽管达到目的后的无所事事可能会带来更多烦恼。生活当中缺少适度的危机、变故、斗取和刺激,人的本性就会趋向于懈怠、懒散和玩忽职守。那些生产关系复杂的社会地域,人们都有安于现状好逸恶劳的习性,并非偶然。如果说在他们中间尚存的,较少有的创造性冲动和寻求刺激的心理,终究会去自寻出路的话,那就是想方设法做些突破禁区、玩弄法律的游戏。这个过程,首先从掌权者开始,以潜默移化的、榜样的力量,影响着人们,开始从上到下不知不觉地走向腐堕,而且在从众效应推动下,几乎没有人愿意因拒绝加入而被边缘化。源源而来不把握住即丧失的怠惰化享受的诱惑中,质疑者皆被视为异类、遭到淘汰的命运宣示下,大家都会认为所谓“腐败”既自然又理当如此,傻子才会拒绝。就是说,除非自由竞争和强制无情地淘汰懒惰,并具有得到剌激感、满足人的意愿、追求,使其获取新的希望,否则,人性本身是避难就易,是懒惰怠动和趋向于腐败堕落的。

    专制统治下,基于生产关系腐朽紊乱的原因而陷于贫困无望时,人往往还会视各种援助及赠益为理所当然──你既然可以在经济上压倒、征服我,既然把我统管得紧紧地,不许可任何自由行为,也就顺理合情地理当援救我,帮助、维系甚至改善我的生活,为我的一切承担责任。且各式援赠和帮助只能丰富不能单一,只可增加不能减少。这种情况如果真的出现并延习成惯例,“援助”,在这些无望的人们心目中就会演变为“还欠”。进而言之,中断或减少援助就是“欠债不还”,就是残忍无道见死不救的“敌人”。固然,惯于无偿索取和习惯性接受援助的人们,一般属于智力、能动性,主要是意志力上的弱者,他们往往因为懒惰,怕寻烦恼,厌惧纠葛而回避思考自我改变命运问题,认为那是别人,是上天大帝的事。然并非可悲的是,这种人在整个人类中,占有一个不容轻视的宠大比例,人们对此务必不要掉以轻心。那么多懒散的生灵之所以能够和整个人类社会一同共存下来,自然仰仗的是今天高度发达的生产率,和一些多半人为制造出的养育懒人的环境。不是么,自然界中不少菌类或小寄生生物,都喜欢生长在潮湿避光的腐败物质上,无忧无虑地生存繁衍;人的怠惰性、寄生性,也是专门滋长和寄生在无竞争、少机遇,希望渺茫而愚顽腐朽的环境及制度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