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策讲的居然是舌头的重要性?

 思明居士 2018-02-20

《战国策》是一本记录战国时期社会风貌、人文的书,全书记载这个时期风云人物的论断、策略,用叙事的方式记录历史情况。同样,这本书全篇也讲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舌头的重要性!苏秦、张怡、商鞅等等的崛起过程,都讲到了口才的重要性。

战国时期以及《战国策》体现了一种不重清名重功利的风格,这个时期的名士思考与论辩都是一针见血,直接到重点,也可以说往往用舌头都能把事情搞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就是颜率。“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这将的就是颜率。

周朝到了战国时期已经渐渐没落,没有了昔日周天子的实力与威仪,时不时就有诸侯国来找茬。秦在这个时期比较强盛,打起了九鼎的主意,向周君要九鼎。九鼎是王权的象征,周君自然不想给,就问大臣颜率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阻止,颜率答曰:向东到齐国去借兵。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现在秦王暴虐,想要拿走九鼎,但是我们觉得,与其帮他交给秦王,还不如把它交给贤明的齐王。齐王一听,高兴坏了,立即派兵五万救助东周,等秦王撤兵,就兴冲冲的向东周索要九鼎,这个时候颜率再次凭借他三村舌头打消了齐王的索要九鼎的念头:非常感谢齐王的相助,我东周君臣父子都感激不尽,我们愿意把九鼎献给齐王,请问归贵国打算从哪里运回齐国呢?这个时候问题来了,齐王说从梁国借道,颜率就回一进梁国哪里还出得来呢,齐王说楚国,楚国更不可能,齐王怒了,你梦是不是压根儿就不打算给啊,在这儿逗我玩呢?颜率恭恭敬敬的向齐王说明原因,我们是很诚心给的,但是也正如世人所知,九鼎不是一般的坛坛罐罐,拎着就能带走,或者放在战车上就能带走,当年周武王为了运走一个鼎就动用了九万人,搬完九鼎就用了八十一万人,还有工匠、士兵、民夫等等不计其数,另外还要准备各种各样的物资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我们也不知道从哪里运合适,一直都在为齐王操心这个事情。齐王一听,想想现在也不是获得九鼎的时候,就放弃了。

《战国策》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讲到了口才的重要新,但是口才是谋略的体现,思考是口才的基础,能说是需要大量佐证与事实的,缺一不可。

读秦本纪、秦始皇本纪,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胜仗接着一个胜仗,斩首多少万的记载一个接着一个,那么秦在和六国的战争中,有哪些败仗记录呢?

很多人可能随口能说出好几个,齐、韩、魏攻秦函谷关、阏与之战、邯郸之战、信陵君击败蒙骜、李牧大破桓齮、项燕大破李信等等。不错,这些都是秦国比较著名的败仗记录,下面我们补充一些鲜为人知的记录。

1.《竹书纪年》曰:秦苏胡率师伐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水经·济水注》

2.《赵策一》第十一章:“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利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而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3.《战国策·楚策二》第三章:“术视伐楚,楚令昭鼠以十万军汉中,昭雎胜秦于重丘。”

4.《战国策·赵策一》:“昔者五国之王,尝合横而谋伐赵,参分赵国壤地,著之盘盂,属之雠柞。五国之兵有日矣,韩〔当作齐〕乃西师以禁秦国,使秦发令,素服而听,反温、枳、高平于魏,反三公、什清于赵,此王之明知了。”

5.《战国策·燕策二》:“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

6.《战国策·燕策二》:“兵伤于离石(谯石),遇败于马陵(阳马),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

7.“秦败于阏与,反,攻魏幾。廉颇救幾,大败秦师。”(《赵策三》第四章)

8.《史记·赵世家》:“十年,燕攻昌壮,五月拔之。赵将乐乘、庆舍攻秦信梁军,破之。”

9.《韩非子·有度》“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卫之地。”

10.秦两次攻略楚黔中地,可见楚国曾反击秦国,夺取失地。

“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史记》)


11.秦多次攻取赵国的蔺、离石等邑,也说明上述城邑,也在秦、赵间反复易手。

“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秦攻我【蔺。】……二十二年,张仪相秦。赵疵与秦战,败,秦杀疵河西,取我【蔺、离石。】……十三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史记·赵世家》)

“三十四年,苏厉谓周君曰:“秦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皆白起也。”(《史记·周本记》)

上述提到秦攻赵国的蔺、离石等地的时间分别为公元前351年、公元前328年、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82年,秦多次攻取蔺、离石等邑,可见为秦、赵争夺这些地方十分激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