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社保钩沉│古代春节咋休假

 THY7655 2018-02-20

人人有社保,生活更美好!

新春佳节之际,《中国社会保障》杂志给您拜年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元日》。大意是 :在噼啪脆响的爆竹声中 , 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春联), 换上新桃符 , 迎接新春的到来。

春节是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节日,其发端已难于考证。春节在古代有多种称谓,古称“元日”“上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旦”“芳岁”“华岁”“开年”等。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民间多认为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舜即天子位的那一天,其带领部下一起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后来将农历新年的这一天称之为春节。据《尔雅》记载,春节在唐虞之际称之为“载”,夏代时称之为“岁”,商代时称之为“祀”,到了周代才称之为“年”。“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由此可见,“年”在最初并不是特指时间单元的概念,原意是指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如“五谷大熟为有年”。当时稻谷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喜庆丰收的寓意。也有史料认为“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即“腊祭”。在西周初期也有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有民俗研究专家认为这便是“年”的雏形。古代帝王即位后,为了显示“天子”权威,往往自立历法。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 :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又恢复到正月初一。现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历经多次修订而来,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日”的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一直延续至今。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民间仍将农历正月一日称为“元旦”。1949 年 9 月 27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古代官方庆祝春节是如何放假的呢?唐玄宗时期,曾经颁布《假宁令》:“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正”即春节,意思是说春节和冬至分别放假 7 天。正月初一前后各 3 天。宋代春节基本延续唐制,也是 7 天假期,但实际假期很长,包括忙年、过年、闹年 3 个时段,元宵节也属春节的一部分,实行 7 天假期。明清时期,由唐朝沿袭而来的“旬休”制逐渐削减取消,全年只保留了春节、冬至及皇帝的生辰 3 个假期。在多数官员的抵制之下,朝廷增添了寒假,并将冬至、元旦、元宵 3 个节假以封印休长假的方式贯通,每年腊月“十九日或二十日各署封印,至次年正月,亦于此二日开印”,前后约 1 个月的放假时间。每至封印之日,官员们都会邀请同僚欢聚畅饮,“以酬一岁之劳”。

在春节假日期间,百姓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贴春联是其中的重要习俗,古时春联称“桃符”。五代时期,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记载 :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有史可考的第一副春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