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狗年中国股市的标志性事件:沪伦通

 江海报览 2018-02-20

    进入狗年,“狗年旺旺”成了国人共同的祝福。就A股市场来说,行情能否“旺旺”,当然还是未知数,不过,就中国股市的对外开放来说,在狗年里“旺旺”却是大概率事件。比如,在狗年里,A股市场或将迎来又一标志性事件:沪伦通。


    2018年新年伊始,市场上传来沪伦通“通车”指日可期的消息。据接近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人士透露:中英双方都有强烈意愿推动沪伦通,模式将完全不同于沪港通。该人士还透露,此前耗时长主要因为有很多技术性难题需要解决,“包括时差问题、做市商的安排等等。伦交所英国总部的业务团队一直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等方面保持沟通,一起商讨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


    而更重要的是,今年1月31日,我国政府明确表示,中方同意加快“沪伦通”准备工作,愿适时审视启动时间安排。这就意味着沪伦通在狗年里“通车”确实属于大概率事件。


    作为A股市场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A股市场分别在2014年11月与2016年12月,分别开通了沪港通与深港通。而在沪港通成功通车之后,沪伦通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在2015年中英两国政府宣布启动“沪伦通”可行性研究后,上交所高度重视,在中国证监会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导下,成立了“沪伦通”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开展研究工作,同时上交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工作机制,推动包括沪伦通在内的两地互联互通事宜。在两年准备的基础上,去年12月16日,第九次中英经济财经对话在北京顺利举行。中英双方同意加快推进准备工作,适时审视启动沪伦通的时间安排。正是在此基础上,今年新年伊始,市场上传来沪伦通将在2018年好事临近、“通车”指日可期的消息。


    消息称,沪伦通模式将完全不同于沪港通,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伦敦与上海两地存在8小时的时差,伦敦股票交易的时间相当于是上海的“夜盘”,投资者在白天进行了A股交易之后,再进行伦敦股市的交易,这显然太过疲惫,容易导致投资决策上的错误。也正因如此,业内人士并不建议两地的投资者,在每天的交易中同时参与两地市场的交易。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对于沪伦通的通车,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此举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沪伦通“通车”的影响较为有限。


    上述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尤其是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沪伦通通车的影响确实有限。虽然消息称,“通车”后,中英两方都会指定做市商撮合交易,可能允许中国投资者在中国交易时段交易英国的股票,反之亦然。但这种做法类似于盲人摸象,更不适合个人投资者参与。投资者真要参与伦敦交易所的股票交易,还是应该进行实盘操作。


    正是基于时间差问题、两地交易制度不同(A股是T+1而英国是T+0;A股有涨跌幅限制而英国却没有)问题、以及A股市场投资者对伦敦交易所上市公司缺少了解等原因,本人以为,A股市场的个人投资者是不适合参与伦敦交易所的股票交易的,相信A股市场绝大多数的个人投资者也不会参与伦敦交易所的股票交易。这实际上也是很多投资者并不太关心沪伦通通车消息的原因。


    而从英国的投资者来说,同样面临着A股市场投资者一样的问题。尤其是,A股交易的时间段,正是英国投资者在睡梦中的时候,作为个人投资者,更不合适参与到A股市场的股票交易中来。


    当然,英国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占据了主导位置。但作为机构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的渠道本来就是畅通的。比如以QFII的名义进入中国市场,或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的渠道进入A股市场,而且今年6月1日开始,还可以以MSCI的名义进入中国股市。可以说,一些大的机构并不缺少进入中国股市的渠道。而沪伦通的开通或方便一些小型机构对A股市场的投资。由此带给A股市场的资金是相对有限的。


    倒是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因为沪伦通的通车,而多了一个展现自己投资能力的舞台。因为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是不存在时间差问题的。作为机构投资者必须有专门的投资团队,进行外盘操作。而作为有实力的机构,甚至可以直接到伦敦开办分支机构。可以说,沪伦通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发展壮大自己的好机会。对于有实力的机构投资者来说,正好可以因此而赢得广大的国内客户。


    所以,对于沪伦通的通车,国内机构投资者确实有必要积极做好备战工作。近年来,国内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以及他们的代言人,在A股市场上积极鼓吹“去散户化”,宣称“机构时代”来临,好让国内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能够“缴枪不杀”,将资金交由机构投资者来打理,但这种宣传其实是徒劳无功的。毕竟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A股市场凝聚了投资者的爱恨情仇,投资者是不可能离开这个市场的,“去散户化”不过是某些机构投资者的自欺欺人罢了。


    但对伦敦市场以及国外市场的投资,却是国内个人投资者力所不及的,机构投资者如果能够展示出自己的实力,国内的个人投资者倒是有可能分出一部分资金来交给机构投资者去打理的。如此一来,不用“去散户化”,机构投资者就可以通过QDII把自己发展壮大了。所以,沪伦通对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机遇。【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