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饮证论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8-02-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痰饮证论

古方唯分四饮六证,不说三因,不知其因,病源无自。

观夫治饮之法,既用大小青龙、桂枝、防己、五苓、承气,得非外因;参苓、苓术、八味、参苏,得非内因;十枣、葶苈、大小半夏、控涎、破饮,不内外因,里固明矣。以此推求,颇得伦类。

今叙列诸证,以为治门,须原本因,施用汤药,学人自宜详审。

所谓四饮者,即悬饮、溢饮、支饮、痰饮是也。

悬饮者,饮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

溢饮者,饮水流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身体疼重。

支饮者,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痰饮者,其人素盛今瘦,肠间漉漉有声。

又有留饮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气而渴,四肢 节疼,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

又有伏饮者,膈满喘咳,呕吐,发则寒热,腰背痛,目泪出,其人振振恶寒,身 惕。

故曰四饮生六证,或云五饮者,即留饮、伏饮合为一证是也,其脉皆弦微沉滑。治之之治,悬饮当下之,溢饮当发其汗,支饮则随证汗下,痰饮则用温药从小便去之。

其间或随气上厥,伏留阳经,使人呕吐眩晕,背寒,或一臂不随,有类风状,不可不知。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