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稗官野史未必是假,秉笔直书未必是真

 等待MYLOVE 2018-02-20

(标题的成语可能用的不对,见谅)

后代为前朝修史,怎能完全公正无私,史书也是人写的,怎能没有立场,客观中立也是一种立场,真的就没有偏颇么?什么才是没有偏颇?

清修的《明史》纵然历时长久,用功也大,但是怎样避开入关之前的历史?更加仓促的《元史》有没有满足朱元璋重新建立汉人政权的政治需要?不给钱不立传或是不写好话的《魏书》,直接被贴上了“秽史”的标签,《三国志》貌似也难以抹去这种嫌疑。

明清两代的实录也只能说可靠性高一些,但能避开人为因素的修改么?你说我一个北边的藩王为什么就当了皇帝呢?景泰帝统治的时间为什么就不算数了呢……

内阁档案也是人写的,也是可以被销毁的,无论是当朝或是后来,都可以出于某种因素,或有意或无意的销毁涂抹。

只能说,我们所认知的历史是相对而言的真实,真正的事实是怎样,不知道,也没有必要。正史也跳不出去这个窼臼。


《魏书·帝纪一》

挑远的讲,元祐那批人,我们所熟知的司马光,苏轼、苏辙等人曾被认为是奸臣,在北宋的熙宁、元丰、元祐、绍圣年间的政治变动让人迷惑,到底有没有什么对错?如果有,这个标准在哪里?神宗驾崩后,高太后秉政近十年,变法被废除,执行人也纷纷下台,之后太后病逝,哲宗临朝,又翻转了过来。绍圣年号便可见一斑。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曾被人上疏让烧掉,因为皇帝的序文留了下来,有人也想过对司马光开棺戮尸,未被接受。大儒二程中的某一位的著作也曾被毁弃刊版,朱熹也曾备受打击,被斥为奸党。


暂时不知道写些什么,搬以前的回答。仍旧是百度知道的,原题“近代历史照片都可以根据需要篡改,正史怎样”,这些题没人回答,大抵有人回答系统就会自动推荐的样子……


补:所以说有史料学这门学科,有史学史、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训诂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等诸多学科,去鉴别这些传世的文献、出土的文献以及一切有资于“往事”的资料。

民国时期很多学者认为甲骨文没什么用,结果却是商代的第一手资料……

著名史学家钱穆的《庄老通辩》认为《老子》的成书比较晚,结果出土了郭店简……

史学大家吕思勉的书里用了一堆汉代的谶纬书……

在银雀山汉简没有出土前,孙武和孙膑被认为是一个人,《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司马法》被认为是后世伪书……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只是这个时代的认识,很难肯定地讲什么是真的假的,对已知的保持谦卑,对未知的更当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