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为什么被很多人热捧?

 燕山茶社 2019-04-10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与司马迁的《史记》并称为史学双壁。不过史记是纪传体史书。这部书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开始,直至公元959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前一年,1362年的历史。

为编纂这部皇皇巨著,司马光耗费了无数心血。顺便说一下,司马光一生干了三件大事:砸缸、编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虽然砸缸的事儿名气最大、妇孺皆知,但是编辑通鉴无疑是最为费时费力的,花了十九年时间,借鉴了北宋之前的正史和野史笔记,但是又不是简单的摘抄删减,还有二次创作,很多事情有自己的分析,并且时不时的来点议论,“臣光曰”时不时出现。之所以自称为臣,是因为这部书编辑初衷就是为了当时的皇帝宋神宗提供治国借鉴的,这个书名也是宋神宗所赐。

据说司马光编书的时候很辛苦,举个例子,夏天天气很热,那时候又没有空调和电扇,司马光大夏天编书怎么办呢,据说他在院子里阴凉处挖了一个大坑,他把各种资料和书搬到下面坑里,那里面凉快呀,汗流浃背乐此不疲。

本人早年曾断断续续读过一些片段,直到大前年才有时间和决心把这部经典史书通读了一遍,说实话,由于是文言文,有的地方还是读不大懂,许多地方查字典或者找度娘,感觉收获不小,但是觉得还有必要再读一遍,当然是否像伟人那样读十七遍就不好说了,先读第二遍再说呗。鲁迅曾经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资治通鉴》也绝对当的起这句话,它不仅史料详实,而且可读性很强,有很多历史故事,可以当做文学作品来读也毫无问题。特别建议有一定古文基础的最好读原文,原文不但表达了作者最初真实的意思,而且文言文更优美,不是说现代文不优美,而是很难有完美的译文,毕竟司马光既是大史学家又是大文学家。

《资治通鉴》很受追捧吗?我看说不上,因为如果一个史学专业的人不可能不读它,历史发烧友不读它恐怕成色也不够“发烧”,官员、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按说都应该一读,毕竟它对现代治理也有借鉴作用,而且还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事实上呢,且不说现在很多人不愿意读书,就算是读书人里,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读一读这么大部头且需要查字典才能基本读懂的历史著作呢?追捧二字言过其实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