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光悉心编《通鉴》,前后共耗时十九年(上)

 梦想童年594 2022-02-24

天还没有亮,司马光一翻身,圆木枕头就滚到了地上,司马光被惊醒,一翻身爬了起来。这容易滚动的圆木枕头就有这好处,枕着它容易惊醒,他管它叫"警枕"。

他近来总有一种迟暮之感,因此,他觉得必须加紧工作。

司马光成立了书局

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司马光把他所编纂的《通志》八卷进呈英宗。

英宗看了十分满意。

同年四月,英宗下令设置书局,以此作为编写机构,继续编写下去。

英宗还让司马光挑选编写人员,准许他借阅宫内藏书。司马光马上成立了书局,选定刘恕、刘攽和范祖禹等人为助手,加快了《通志》的编写进程。书局地点先在首都汴京(今开封),熙宁五年(1072)搬到洛阳(书局在今登封市的嵩阳书院和崇福宫)。

司马光悉心编《通鉴》,前后共耗时十九年(上)

登封市的嵩阳书院

英宗不久就死了,司马光既为皇上的英年早逝痛心,也为《通志》的编写工作担忧,神宗皇帝能像英宗那样理解和支持《通志》的编纂工作吗?

每一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

司马光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通志》读给神宗听。

他读完一段,神宗连连点头称赞:"好,好书。读这部书,不仅可以知历代王朝之兴衰,而且可用书中所载的历史鉴今人、鉴来者。因此,书名最好改为《资治通鉴》。"

没想到,神宗不仅支持他的编纂工作,而且为这部史书赐了书名。

皇上如此看重,司马光就更不敢怠慢了。为了把时间抓得更紧,他用起了"警枕"。

司马光起身后,想把"警枕"拣起来,却瞥见了床边摞着的手稿。手稿堆得像小山一样高,除了床以外,整个房间里到处都是。

他随手抽出一本,用审视的目光细细地看。手稿上的每一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他对自己的工作表示满意。后来黄庭坚曾经翻阅过《资治通鉴》的几百卷草稿,结果竟没有发现一个草字

司马光悉心编《通鉴》,前后共耗时十九年(上)

司马光《资治通鉴》手书残稿

司马光坐到了椅子上。长期来缺乏睡眠,他常感到神智衰耗,筋骨疲惫。今天一起床就觉得头有点沉,浑身乏力。他强打精神,安排了今天的工作。

忆及刘恕,激情难抑

多亏了几位助手,编书工作才进行得这样顺利。

记得成立书局时,他选中的第一个人就是刘恕。那时他对英宗说:"馆阁文学之士,固然很多,但专治史学的,只有刘恕一人。"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眼光不差。

刘恕对魏晋以后的史事,考证差谬,最为精详。

刘恕入局时34岁。他对《通鉴》的编修,贡献很大,出力甚多。全书义例的制定,多采刘恕的意见;编修过程中复杂难解的问题,往往也多交刘恕处理。

可是,刘恕由于操劳过度,只活到了46岁就离开了人世。他是为《通鉴》的编修而累死的!

司马光悉心编《通鉴》,前后共耗时十九年(上)

刘恕46岁就离开了人世

一忆及刘恕,他就觉得激情难抑。在当时,能够通读《史记》《汉书》,就算是博学了。可刘恕远远不止于此,不论是纪传体各史,还是闾里所录私记杂说,他无所不览。

刘恕谈起历史来,就像黄河决口,滔滔不绝。上下数千年间大事,他都无所不知。

抱着他送来的书稿痛哭不止

对于刘恕读书时的那种如醉如痴的劲头,司马光是深有所知的。这时,他不由得想起听说过的一件事。有一次,刘恕到宋敏求家里去借阅图书,宋敏求非常热情,以酒食款待,没想到刘恕脸上毫无表情地说:"我是来看书的,不是来喝酒的。"弄得宋敏求好尴尬。

司马光悉心编《通鉴》,前后共耗时十九年(上)

我是来看书的,不是来喝酒的

还有件事,司马光怎么也忘不了。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刘恕跋山涉水几千里,前来洛阳,和司马光讨论编书的事。司马光不敢以酒食相待,怕他说:"我是来谈编书的,不是来喝酒的。"

司马光后来才知道,这时他已身患沉疴,死期在即。

几个月以后,当他赶回南康时,他母亲已经去世,不久他也得了风疾,半身偏瘫。

疾病的折磨,使他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疼痛稍减时,他又继续编写。直到生命危在旦夕、无法再编写的时候,他才把书捆起来,派人送到洛阳。

其后不久,他就仙逝了。听到噩耗,司马迁抱着他送来的书稿痛哭不止。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