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谋百科全书:《资治通鉴》里的那些人和事(一)

 金色年华554 2019-03-21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我们常常把“阴谋”两个字挂在嘴边,用来形容那些见不得光、暗地里使用的手段。而与“阴谋”相对立的,则是“阳谋”,是指堂堂正正、经得起在太阳底下暴晒的谋略。

阴谋百科全书:《资治通鉴》里的那些人和事(一)

什么样的谋略是“阳谋”?什么样的谋略又是“阴谋”呢?

先来说“阳谋”,三国时期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天下群雄并起,有诸如袁绍、吕布、袁术、刘表、刘备、孙策等诸侯,其中的袁绍在实力上更是远远比曹操强大。然而朝廷政令一出,群雄无不奉诏而行,为何?难道他们不知道是曹操架空了皇帝,把皇帝当成了傀儡吗?不,他们都很清楚!他们之所以接受朝廷的封赏和调令,是因为曹操在明面上占据着大义的名分,你如果反我那便是反朝廷,我就可号令天下而共讨之。曹操的手段堂堂正正,是摆在明面上的,这种谋略就是阳谋。

阴谋百科全书:《资治通鉴》里的那些人和事(一)

什么样的谋略是阴谋呢?魏国皇帝曹睿死后,幼子曹芳即位,大将军曹爽把持朝政。司马懿假装病重,骗取曹爽放松了对他的警惕,等到曹爽等人外出前往高平陵时发动政变,诛杀了曹爽,这就是彻彻底底的阴谋。我的手段和方法不能被你知道,如果被你知道了就不灵了,这就是阴谋的特点。

阴谋百科全书:《资治通鉴》里的那些人和事(一)

再比如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君臣之间的矛盾摆在台面上,彻底解除大将们的兵权,这是阳谋;朱元璋为除掉功臣设立锦衣卫,密探遍及朝野,罗织罪名,一手炮制了“胡惟庸与蓝玉案”,这是让人心惊胆寒的阴谋。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有两本书堪称是“阳谋”与“阴谋”的代表性著作。一本是《孙子兵法》,讲“阳谋”,论述的是军事,也是做人和做事,因此很多商人对《孙子兵法》极为推崇;另一本是《资治通鉴》,讲的是“阴谋”,论述的是政治与军事的谋略,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满篇都是诛心之语。

阴谋百科全书:《资治通鉴》里的那些人和事(一)

《资治通鉴》这本书呢,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编年体通史”,什么叫做编年体呢?就是史书的记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记述的。这不同于《史记》《三国志》等“纪传体史书”。

比如在《史记》中,有“陈涉世家”这一篇,专门就是为了记述陈胜此人的生平,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写史书。而在《资治通鉴》当中,同一年代同一时间里,各色历史人物纷纷登场。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资治通鉴》的主要编著者是司马光,所以史学界历来将两本书并称,有“史家两司马”的说法。司马迁创作《史记》,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位史官对于其使命的坚持,对于历史记录的忠诚。而《资治通鉴》的创作目的则不同于《史记》,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被创作出来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让人们通过学习过去发生的历史,用来应对现在发生的事情。

阴谋百科全书:《资治通鉴》里的那些人和事(一)

所以很多人将《资治通鉴》称为“帝王之书”,因为司马光等人在编著《资治通鉴》的时候侧重于描写政治斗争的过程和军事战役的策略,人物形象在书中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书中人说的话、做的事以及产生的结果。成王败寇都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些事都在《资治通鉴》中被放大了。

我们现在去读《资治通鉴》,会看到历史之黑暗,人性之复杂,斗争之血腥,生命之脆弱,在深深的思考之后,谁又能否定它是一本“阴谋之书”呢?

阴谋百科全书:《资治通鉴》里的那些人和事(一)

《资治通鉴》的书名是宋神宗御赐的,宋神宗的一句话我觉得用来形容《资治通鉴》最为贴切不过了。他说:“至于荒坠颠危,可见前车之失,乱贼奸宄,厥有履霜之渐。”

“履霜”的出处是被称为“大道之源”的《周易·坤卦》,原文“初六,履霜坚冰至”,用来比喻由此及彼,见微知著。在事物的初期,从最微小的细节处看到事态的未来发展,这正是《资治通鉴》想要教给我们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