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和司马光的工作方法

 子玉史院 2022-03-05

 / 子

如何能成为优秀?

历史这面镜子早已给出了答案。

在历史的长河中司马迁和司马光就是两束特殊的光,从他们写出《史记》和《资治通鉴》后就一直闪耀在星空,像一面镜子一样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

但他们又是如何成为他们的?这两部巨著他们又是如何写出来的?

是天资还是努力?

先说《史记》。

《史记》其实是司马迁和父亲司马谈两代人的心血,是他们父子用无数个夜晚熬出来,用无数滴墨水浇灌出来的

司马迁很早的时候就为写《史记》做着积累,他在二十岁时就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探访历史遗迹的同时还尽可能找到和当年历史真相最接近的人去了解人物事件的详细。

在写韩信传的时候司马迁说:“当韩信还是路人被人瞧不起的时候他就立下了大志向,他要做人上人,要成为万户侯。”

他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司马迁去了韩信的老家,不仅实地考察了韩信母亲的坟墓所在地还“采访”了许多韩信的老乡。

这些都是那些熟悉韩信的淮阴人告诉司马迁的。

所以,《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是有原因的,因为司马迁做了大量的调查,他不仅将书本上的东西整理了出来还将亲眼看见的、听见的写了进去

能不饱满?

许多人说司马迁的《史记》更像一本小说,怎么许多情节写得如此详实生动,就跟他在跟前一样。

那都是司马迁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走访最接近真相的人才形成的接近还原的画面。

比如鸿门宴的事,他肯定和樊哙的孙子樊他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因为樊哙当年是陪刘邦赴宴的人之一,他肯定将相关的细节告诉了家人。

▲司马迁  图源/剧照

类似的情节大部分也都是司马迁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调研才形成的文字。

于是,我们拿起《史记》脑中直接就是两千多年前的画面。

所以说,《史记》是司马迁看过的书,走过的路,拜访过的人

一千多年后一个叫司马光的人开始动笔写另一部史家巨著。

为了写成这部史学巨著司马光就差搭上那条老命了。

从查阅资料到写草稿再到定稿,司马光都是一人完成,从不要别人代劳。而且就算是草稿,他也是工工整整认认真真地去写。

黄庭坚曾经见过司马迁的手稿,他说:“我曾经见过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手稿,虽然有数百卷之多而且颠倒涂抹的地方也不少,但每一个字都写得极其工整。”

▲司马光手稿  图源/网络  侵删

对,认真,用心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自始至终所贯穿的态度

而且司马光还给自己定任务,每天必须写一丈长的手卷,如果哪天因为有事耽搁了明天就必须得加班补回来。

他这一坚持就是十九年。

三百万的巨著就是司马光用十九年的光阴一天一天给熬出来的。

成书后司马光将书进献给了宋神宗,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我现在是胳膊腿没劲,眼睛牙齿都不好,精力更是跟不上了,刚发生过的事情转脚就给忘了。

我的所有精力都奉献给这本书了。

▲宋神宗  图源/剧照

谁说不是呢?

成书不到两年司马光就病逝了。他真的是把自己终生的热情都贡献给了这部书。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鉴于往事,资于治世,司马光是用生命给历史贡献了一面镜子呀。

所以,任何巨大的成功其实都不是随随便便的,司马迁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实地的调研走访才写出了《史记》,司马光对自己狠了十九年才让《资治通鉴》问世,两位司马先生都是狠人呀。

所以,干任何工作,认真、用心和坚持是第一,更重要的还是要做好调查,用事实,用数据说话

相信,我们都能把工作干好。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以历史的角度聊聊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事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