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藏玻璃碗的修复

 許學仁 2018-02-20

我国玻璃器皿的使用有着漫长的历史,早至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制造和使用玻璃器。(周云平:《避暑山庄博物馆馆藏玻璃器概述》,《文物春秋》,1992年第4期。)颐和园现有的藏品中不乏精美的玻璃器皿,上溯一百年前,1916年的一次清查表明,仅仁寿殿、乐寿堂就存放有瓷玻璃器皿632件,可见当时需求之大。这些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的玻璃器一部分由清内务府造办处制造,一部分是外国进献的礼品或赠品,大致可以分成实用器(镜子、茶壶、碗等)和陈设用品(花插、花篮、挂屏等)两大类。园藏形态各异的玻璃制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和实用价值,也为研究清代帝后在颐和园的生活起居提供了实物说明,保存和修复这些文物,亦是“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应有之义。

本文谨以颐和园藏的一件玻璃碗的修复,简要讨论玻璃器修复的技术与重要性。

此件玻璃碗送修时保存状况不佳,器物整体遍布污渍,三张颐和园文物标签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和褶皱,碗盖有多处因坠落形成的冲线裂缝痕迹,碗身碎为数块且亦有冲痕。初步试拼后,发现断碴处有破损,碗身处有小块残缺,底足缺失一块。

▲ 玻璃碗送修时状况

1.揭 签

正式修复前,需要将文物签小心揭下。用纯净水将褶皱、粘连的文物签洇湿,用镊子将其完整揭下,放置于干净的玻璃板上,压平后,妥善收好。

▲号签三张


从器物残存的文物标签来看,最老的标签应为宣纸小条签,其宽不过一厘米左右,长度约五厘米,上有毛笔小楷,字体工整,书“和字七百八十八号”。此签年代久远、殊为珍贵,“和”字号是清晚期重修颐和园后,遵循清漪园旧例,每五年派内务府大臣一员主持颐和园陈设清查工作的号签。对照档案,此签应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查所标记,“和”字号文物当时应存放在仁寿殿中。

以清查时间为序,第二次清查标签应为长方表格式印刷签,贴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2月7日。此时,北平市特别政府组成了“清查颐和园物品临时委员会”,据《颐和园陈列馆图书馆筹备概略》记载,组成人员有时任颐和园所长赵国源、副所长李品芗、徐观及市政府和各局人员等,是成为公园后的颐和园第一次开殿清查文物、逐件粘贴号签的遗存号签。号签写明此件玻璃碗存放于仁寿殿,与“和”字号签相符,1928年的清查,此件文物名“玻璃花杯”,为“杂字第186号”。

另一标签粘贴于1950年7月30日,为颐和园管理处清点号数签,总第1822号,分类号“玻璃字第3号”,原号第76(原号签已缺,作者注),品名玻璃碗。1950年的这次清查,是随故宫文物南运的颐和园文物即将北返前,对一直存放在颐和园中未南运的文物进行的清查,当年6月开始,至8月结束。本号签表明,清晚期至1950年,此件玻璃碗一直存放在颐和园,至少在这时,这只玻璃碗还是一件整器。

此后,可能某一次的不经意,这件玻璃碗碎为数块。从1970年开始颐和园对所藏文物再进行的清点,也曾有几次粘贴标签,但不见于此玻璃碗器身。

2.清 洗

博物馆保存玻璃器的基本环境条件应是低温干燥并保持空气纯净无污染,其环境相对湿度应在40%以下为宜,潮湿环境对古代玻璃的保存是不利的。因玻璃器断碴与空气中的水和其他离子结合,表面会形成一层白霜状浑浊层,此为玻璃析出的碱性或铅物质。此件玻璃碗因残损日久,浑浊层多处较厚,故使用手术刀轻轻刮除,再用酒精和丙酮擦拭,自然干燥。之后,将玻璃残件于纯净水中浸泡,用软毛刷轻轻刷去表面污渍,反复多次,直至干净为止,再将残件沥干水分,及时干燥。

3.黏 接

玻璃器皿的传统黏接材料,多首选502快速黏接剂,可逆性较好,因操作时不需要加热加压,也不需固化剂,黏接玻璃的时间仅需20-30秒,操作较为方便。但使用502胶黏接玻璃,待胶干后,会在黏接处形成白色胶痕,黏接痕迹非常明显。又因透明的玻璃断裂后,折射率会发生明显改变,即使将残片一一合碴拼对,黏接得严丝合缝,依然能轻易看出断裂痕迹。由此可见,使用502胶并不能有效降低黏接处折射率,其修复的效果,是不理想的。本次修复采用Hxtal Ny1-1环氧树脂黏接剂(Epoxy Resins)。Hxtal Ny1-1 应用于文物修复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它是第一种专门为文物保护修复研发的环氧树脂黏接剂,经过了实际应用的考验,优点是无色透明、渗透力强、耐光性好,可渗入缝隙当中,黏接强度高,且具有不变黄的最大优点。同时,施工简单,在室内常温下可以固化,并无腐蚀、无毒、无污染,效果理想。(俞蕙:《国外古陶瓷修复常用黏接剂概述》,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编:《文物修复研究(6)》,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130-135页。)

一般而言,黏接的顺序是从上往下,或者从下往上,依次、逐片黏接恢复,本次修复采用的是从下往上的黏接顺序。将黏接剂(A组分)与固化剂(B组分)按比例调配好后,先灌入尚未透裂的断痕处,以此淡化冲线并加固器皿,待加固工作结束,将玻璃残片逐一拼对,以热熔胶和胶带临时固定,确认玻璃片间连接平滑无阻挡后,从器物一面以点灌法黏接,待胶自然渗入并完全晾干后拆下热熔胶和胶带,再从另一面灌胶,强化黏接。如此反复,直至器物粘为整器。

环状器皿的黏接最大的难度在于渗入断裂处的胶有一定厚度,尽管这个厚度似乎微不足道,但在黏接中,一片差之毫厘,则会造成器物的口沿儿处形状不规整,甚至导致最后一片塞不进去,最后黏接失败不得不返工重来。可见,黏接工作最好是一次性成功,如果一片黏接失误,器物无法还原成整器,到时再返工重做,很难保证不会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从最后的修复效果看,本次的修复是成功的,恢复了器物原状。先进材料的使用相比过去的方法,极大降低了断碴处的折射率,在保证器身黏接完整、平滑的基础上,也淡化了黏接痕迹,效果理想。

4.补配复原

修复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补配做色,也是最难掌握的一步,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美术基本功,还需要良好的操作能力。本次补配选用高分子环氧树脂Hxtal Ny1-1和丙烯颜料的混合物作为填充剂,此时Hxtal Ny1-1 显出了相比502胶等传统材料极大的补配优势,与丙烯颜料混合后,不仅在色彩上与原有器物保持一致,同时呈现了类似蓝色玻璃的半透明质感。操作时,需事先做配料调剂实验,选择最佳视觉效果的混合比例,这个比例的拿捏全凭多次失败的总结,难度可想而知。补配时将配料用刀具补于残缺处并抹平,因Hxtal Ny1-1和丙烯颜料的混合物仍有一定的流动性,只能先补一部分,待半干后,再继续找平,反复多次,直至与原有平面相比没有凹凸现象存在,达到恢复玻璃器原状的效果。

▲黏接还原后的玻璃碗

此件玻璃碗的成功修复是一次可喜的尝试,器物的修复保护,为颐和园提供了一件新的展品,也为研究颐和园玻璃器文物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器物的粘修是文物修复的基础性工作,还原成整器,既延长文物的寿命,又尽可能展现其历史特征和艺术特征。通过修复,也掌握了补配玻璃器皿所需的材料性能,对日后的工作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

呈现原貌的文物,与恢复后的文物号签共同组成完整的历史信息,对于颐和园历次文物清点的情况,能有更直观地了解。同时,当我们整理这三张清点号签时,不得不唏嘘感喟,这件易损的玻璃器皿经历了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的风声鹤唳,也经历了漫长的战日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之初都得以完整保存,却难逃日后损毁的命运。相较历史的洪流,文物总是脆弱的,面对这样的过往,一种对历史与文物的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编辑:陈 梅


《中国文物报》2018年2月16日第7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