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的6个名号:一生修行和荣辱,竟全在这13字之间!

 宁静致远悟能 2018-02-21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通常都有很多至少两三个名号,有名有字有号,再加上外号、谥号等,一个人一生的名号往往能达到四五个及以上。曾国藩更不例外,他前后至少有6个广为人用的名号。

1、宽一

中国人自出生起便有小名,也叫乳名,这是儿时长辈呼唤自己的称呼。古时候普通百姓家没什么文化,乳名往往极不正式,什么狗蛋、二毛、三妮都用上,而且老百姓有种信仰,用这种粗俗的乳名的小孩好养。这主要因为古代普通百姓生活艰苦,医疗条件又差,借此寄托对孩子平安长大的祝福和愿望。曾国藩虽然也是普通的农家子弟,但家庭还算殷实,并且祖父非常重视后世子孙的教育问题,曾国藩父亲也是读书之人。所以曾国藩的小名比较有知识水平,叫“宽一”。“宽”既指为人宽厚、大度,也指生活宽裕、富足,“一”代表古人读书人“忠诚”的理念,也可理解为为人做事,一始而终;

2、子城

稍微长大一些后,就需要进学堂读书,此时就不能只用乳名了,需要一个正式的名字。曾家长辈给曾国藩取名为“子城”。当时同学们便称曾国藩为曾子城。是取自《孟子·离娄下》中“曾子居武城”。也算是对其学业有成的寄托。

3、涤生

涤生是曾国藩在湘乡读书时自己给自己取得号,有涤旧而生新的寓意,是曾国藩以号明志,年轻时的曾国藩身上也有同龄人一样的各种陋习,但曾国藩的优点就是善于自身,进而改变自己。“涤生”正表达了曾国藩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志向。

4、国藩

曾子城这个名字曾国藩一直用到中进士之后,曾国藩被当朝大学士穆彰阿看中,交谈中穆彰阿看曾国藩比较关心国家大事,觉得“子城”这个名字太过小气,建议他改名叫“国藩”,国之藩篱的意思。当然曾国藩悻然接受了,穆彰阿也从此成了他生命中的贵人,曾国藩后来在仕途上的腾飞,很大程度上得意于穆彰阿的帮助。

5、曾剃头

当然这不是曾国藩正式名号,是曾国藩组建湘军之初长沙老百姓给他取得外号。无疑这个外号是负面的,只因曾国藩奉行“乱世须用重典”,在长沙城打开杀戒,惩治城中匪患和参与动乱之人。这样的做法在维护治安的同时,也必然少不了冤假错案,因此被老百姓指责,称他为“曾剃头”。

6、文正

文正,是曾国藩的谥号,谥号算是古代对一个人一生的盖棺定论。中国古代能够获得“文正”为谥号的人屈指可数。在古代,自唐朝之后,文人做官的一个愿望就是死后能够获得“文正”的谥号,这几乎成了对一个文官的最高评价。但这类谥号很难得,皇帝不轻易赐予。司马光曾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曾国藩能取得这样的谥号,可见他在晚清时的地位。

这6个名号算是曾国藩不同时期的称谓,宽一、子城、涤生、国藩、曾剃头、文正,“宽一”和“涤生”几乎可概括曾国藩一生的修行,通过不断的反省自我,涤旧生新,曾国藩在学时和事业上一步一个阶梯走向巅峰,当他还叫“子城”时,也确实如穆彰阿所说,有点小气,此时他还都是普普通通的一介书上,而当改名为“国藩”后,曾国藩的事业进程确实在加速推进,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并成了湘军创始人,成为晚清名副其实的“国之藩篱”,并最终封为一等毅勇侯,得到最高级别的谥号“文正”。

如果仅仅是这样,曾国藩的一生或许可以堪称完美,但他却也是背负骂名之人,“曾剃头”是他负面评价的典型代表,他的负面事例还不只是在长沙乱世用重典,还有帮助清军镇压农民起义,以及天津教案事件。这些虽然都有争议,但无疑让曾国藩在后世百姓心中的地位并非如谥号“文正”那样完美到“无以复加”。所以说,他一生的修行和荣辱,全在这13字之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