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大事100件(八十三)天津戏剧场所的繁盛

 网罗天津卫 2018-02-22


  • 发布日期: 2010-07-01 00:00
  • 作者:


  茶园的出现,标志着天津近代艺术大舞台的发端。所谓茶园,是具有营业性质的戏曲演出场所,它是将舞台与观众统一在一个建筑体内的室内剧场。舞台是三面敞开的伸出式方台,观众围桌而坐,随聚随散,一边喝茶,一边看戏。有些商贾还在这里谈生意。茶园对入园者,只收茶资,不收看戏钱,因为看戏钱已经包括在茶费之内,只不过名目为茶资而已。

  天津茶园出现于19世纪初期,清道光年间,就有“戏园七处赛京城”的诗句。近代以后,天津的茶园迅速发展,到光绪年间就有四大名园:庆芳茶园、金声茶园、协盛茶园、袭胜茶园。

  茶园的兴起,促进了天津戏曲活动的繁荣,而戏曲名角在茶园的演出,反过来又激发了茶园的兴盛。此后相继在商业发达的河北大街、侯家后、东北角一带,兴建、改建了一批茶园,如绘芳茶园、天桂茶园、大观茶园、天升茶园、三德轩等。

  庚子事变,使北大关、侯家后、估衣街一带遭到焚毁,商业区向城南转移,南市逐渐形成,由于它地处老城和租界之间,俗称“三不管”,歌楼酒肆,丛错其间。除了走江湖的“撂地”、“布棚”进行说、唱、耍、演之外,也建起了一些茶园。如南市荣业大街的华乐茶园。

  此外,天津的外国租界成为天津商贸、金融、文化等新的繁华区,茶园也纷纷在租界建立。如天福茶园、福仙茶园、聚兴茶园、天会茶园、松凤阁、富春茶社等。据记载,当时天津的茶园多达113处。而且天津的茶园前后延续时间,长达30多年之久。

  戏园的出现,成为从茶园到近代剧场的过渡舞台。清末民初,随着现代建筑、房地产、电灯等业的发展,随着租界内新商业区的进一步繁荣,特别是伴随着天津戏曲舞台的兴盛,茶园已不适应戏曲演出的需要,于是,改建和新建的娱乐演出场所戏园应运而生。戏园舞台,取消了茶座,将原始设备更换为新的设施,如花楼、月台、排椅,楼上的包厢,有的还增设了灯光布景设置。著名的戏园有:

  下天仙舞台、天仙舞台、第一舞台、升平舞台、大舞台、上平安。

  另据旧志和史料记载,当时的戏园还有:天天大舞台、中原妙舞台、庆云大舞台、群英大舞台、广和楼戏园、北天仙舞台、新欣舞台、中央舞台、新声舞台等。

  特别是劝业场还有“八大天”:天宫、天乐、天纬、天露、天华景、天会轩、天升、天外天。这“八大天”,有戏园、茶社、弹子房、球社等,可以看戏,可以听曲,可以打球,可以休闲。是集商业、戏曲、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场所。

  天津现代戏剧大舞台变化的划时代标志,是大戏院的落成开业。

  1927年,春和大戏院落成。投资者为高春和,遂取名春和,坐落在滨江道福厚里,规模较大,设备完善,特别是建有对外播放实况的音响设备,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取消了抛“手巾把”、卖小吃的旧俗,采取了预先售票、对号入座措施。杨小楼和“四大名旦”都曾在该戏院演出;1935年后,先后改名国泰戏院、光华戏院,主要放映电影;1943年3月,由日本人经营,更名大名电影院;1945年5月,后台发生火灾停业;新中国成立后,纺织工会接管修复,更名劳动剧场,1957年3月,更名工人剧场。

  1936年,中国大戏院落成。位于哈尔滨道,是中、法结合式建筑,混凝土结构,共5层楼,1、2、3楼设观众席,可容纳1800多人;剧场内没有柱子,各个角度的视线都不受影响,声响效果很好;前台与后台之间,设有防火的铁幕。开业时,天津市市长张自忠出席,马连良剪彩、讲话并演出。当时,它不仅是天津剧场之冠,而且也是全国少有的一流剧场。1955年,更名中国戏院。

  此外,1930年出版的《天津志略》记载:仅戏院、电影院、评书馆、杂耍场等,天津就有五十多处:计戏院14处,电影院16处,评书馆22处,杂耍场5处。以每日演2场,平均每场有500人,则一日间,观众就有5万多人。

  还有演出过戏曲的“游艺场”,如天外天、天祥商场内的小广寒、日租界的张园、德租界的陶园等6处;演出过戏曲的俱乐部,如英租界海关、法租界天同等5处;主要演出京剧的票房,如开滦、南开等6处;演出过戏曲的坤书馆,如日租界的中华、南市的权乐等5处。天津戏曲场所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设备之优,在当时的中国,仅次于上海。(郭凤岐撰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