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物味觉的奥秘

 书蠹之家315 2018-02-23

食物味觉的奥秘



对人,食物的作用主要分为两大类:

首先,食物具有营养功能,比如七大类的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水);除此之外,营养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很多时候我们对食物当中营养成分的认识是也仅仅是近百年的时间,所以,依然可能存在对人体有益但未被人所知晓的某些成分。

除此之外,食物还有愉悦功能,来自于其滋味、口感、颜色、气味,刺激着人的味蕾,激起人对食物摄入的欲望。人挑选食物,更多遵循是一种对气味的好感。

食物的味道来自于食物当中的呈味物质,是食物和膳食当中的重要组成。可能和大家所认识的不同,呈味物质一般而言不是营养物质,在体内不提供能量,也不构成身体组织。

人体对味觉的感觉主要来源于能量或者物质的刺激,这些物质对口腔产生产生生物或者生物化学变化,再转化为神经能接受的传递的信号。所以人对味觉的感受,本质上是一种神经性的行为。

有句老话叫“五味杂陈”,意为当“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一起涌上心头,感受一定特别复杂,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五种味道来聊一聊。

和全世界一样,汉字也用“甜”来表达幸福和满足的感觉,甜味的产生机制我们不过多的去阐述,但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为什么人对甜味会有与生俱来的好感

实际上,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理论是有一定层次,首先食物必须是安全的,能够保障我们的健康;其次,食物必须能够满足人体的能量需求,要能让人“吃饱”;然后才能要求食物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最后,食物具备一定的风味,增进人的食欲。所以当安全性得到保障之后,如何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就成为人这个物种最关心的问题。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以打猎和采摘为生,偶然见发现了丛林中熟透的果实,发现它们可以产生甜味,并且能够提供能量。慢慢的,甜和能量就产生了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人知道,只有甜才能给予能量,成为让他们活下去的动力,所以久而久之,甜味就成为人类天生喜爱的一种味道。

贫穷的国家,亦或者是消瘦的人群,他们对甜味的渴望比正常人要多的多。换句话说,饥饿是减肥的人最不愿意看见的状态,长期而持续的饱腹感对减肥者而言至关重要。

甜味的来源主要来自于糖,糖的甜度和糖的含量与种类都有关系。我们在给学生们授课的过程当中总是反复的强调一个概念,“糖含量和甜度没有直接联系”。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牛奶,虽然没有甜味但有乳糖。不过,糖的种类也影响着甜度,如果把大家最常见的蔗糖的甜度设定为100,那么果糖最多可以达到它的1.7倍,而乳糖仅有蔗糖甜度的16%

对于果糖,温度也是影响甜度的重要因素,这也正好解释了“水果和饮料冰过之后口感更好”

首先,水果和饮料当中含有大量的果糖,40摄氏度以下时,当温度越低,果糖的甜度越高,最高可以达到蔗糖的1.7倍,但当温度超过40摄氏度后,果糖的甜度反而会低于蔗糖。

同时还有一些原因必须考虑,在低温的条件下,人对甜味更加敏感,也更容易感受到甜这种滋味,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温度低的食物更好吃,不仅仅是从味觉上,也可能是”冷“和人体温度差异所带来的一种刺激感。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都喜欢吃咸的?明清两代,盐商往往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百姓不吃盐会没有力气干活,这主要是由于氯化钠和人体的能量代谢有密切的关系。

钠元素有一种叫做“钠泵”的作用,对于ATP的生成和利用,肌肉运动、心血管功能、能量代谢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盐摄入不足,能量代谢自然出现紊乱。当然如今,我们发现盐的摄入,特别是钠的过量和血压呈现正相关,所以相应的会用一些氯化钾、氯化镁代替盐当中一部分的氯化钠,但钠离子是最纯正的鲜味集,而镁和钾更多的会有金属的苦味。常见的低钠盐当中,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成分一般不超过40%

现阶段中国人对盐的摄入量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看一组数据:

虽然相比于2002年的12g,2012年的10.5g处于稳中有降,但是和我们5g的推荐标准相比还是有所差距,不过可喜的是,这几年随着健康观念的普及,几乎每个老百姓都知道“盐不能多吃”,这和众多医务工作者以及营养师的科普宣传密不可分。


一提到酸味,大家就会联想到水果,而蔬菜当中几乎没有酸味,这主要是和这两种食物的定位不同有非常大的关系。

蔬菜,更多的植物重要的结构功能,比如藏在地表下的硕大根茎,亦或者是光合作用的关键组织茎叶部分,都是重要的结构,所以这些部位没有理由让动物去随意摄入,自然而然也不会显示出诱人的风味。

而水果,更多的是一种引诱哺乳动物和鸟类摄食的结构,通过香气和风味,吸引动物吞食果实,并且将其中无法消化的果核排出。植物借着动物,将果核传递到其他土地上,完成”繁衍“的过程。水果是天生的“食物”,必然具有惹哺乳动物喜爱的滋味,“酸甜口”就是最重要的多一点。同时随着果实的成熟,水果当中的酸慢慢转变为糖,所以越老的水果越甜,而越嫩的水果越酸。


苦味并不受大家的喜爱,主要也是和常见产生苦味物质的成分有关,黄曲霉毒素是大家最熟悉的,常见于发霉的种子类食物中,急性毒性很强,是砒霜的68倍,氰化钾的10倍,同时长期摄入亦容易增加肝癌的风险,这种霉菌毒素的口味就是苦,所以与其说人类不喜欢“苦”,倒不如说人类的祖先都知道,苦味物质大多会威胁生命,所以让我们后代对苦味敬而远之。


鲜味是一个只属于中国人的味觉,到目前为止,国外都没有一个名词能完美的诠释“鲜”的含义。日常生活中提供鲜味的无知有很多,比如肉类当中的鲜味主要来自于谷氨酸,味精的主要成分也类似,所以往往显示出肉类的鲜味;加工食品往往都比较鲜美,这主要是由于其中含有5-肌甘酸和5-鸟苷酸;竹笋的鲜味来自于L-天冬氨酸,贝类以及各种发酵制品的鲜味来自于琥珀酸。


辣不是一种味道,是尖刺的痛感和特殊的灼烧感总和。通常的辣味主要分为两大类物质:一类来自于芥末、萝卜,叫做硫氰酸盐类似物,这类物质的特点是受体布满鼻腔和口腔,一旦进入口中会往上窜到鼻腔当中;第二类是酰胺类化合物,来自于辣椒、黑胡椒、花椒、姜。特点是不会飘入鼻腔,受体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常见的含有辛辣味食物当中,洋葱值得介绍,洋葱类的物质有个特点,存储的能量不会转化成淀粉,而是转化成果糖链,所以洋葱类食物受热后慢慢分解,产生甜味

烹饪洋葱后产生的呛人的气味,来自于组织被破坏后的刺激性的含硫分子的逸出,当洋葱细胞在剁碎、咀嚼的过程中被破坏,这些刺激性气味的含硫分子得以释放,随着空气入侵切洋葱者的眼睛、鼻子,这些含硫化物会分解成硫化氢、硫酸、二氧化硫。

既然不好闻,如何降低烹饪过程中洋葱的刺激性?

(1)切好之后,冲洗受损的表面

(2)高温烹饪,促使果糖链的产生,增加甜味

(3)放冰水中放置30~60分钟,使得细胞钝化

辣椒当中的活性成分是辣椒素,这种刺激性的植物化学物质,显然是用于驱逐哺乳动物的,而鸟类会吞下整个果实,把果实散播到各地,所以对辣椒免疫。哺乳动物会用牙齿碾碎辣椒,因尔会沾到辣椒从而感受到疼痛,但人似乎对辣味有更大的免疫力。

辣椒的外表皮含有丰富的类胡萝卜素,而其辣味主要来自于胎盘下的微滴中的淡色海绵状物体。辣椒素总体表现相当正向,不会提高癌症或者胃溃疡的风险。辣椒素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温度调节机制,让我们觉得比实际的情况更热,出发冷却机制(比如出汗、血液流量增加),同时辣椒素可能会提高基础代谢率,从而增进能量消耗。

对于烹饪,一般情况,厨师只要对半切,去除海棉质感的胎盘和籽就能好很多。但如果一旦接触到辛辣,一般人会口含冰水(抑制温觉感受器)和口吞粗糙米饭(引导神经去关注另一方面)的方法来抑制,但考虑到辣椒素是脂溶性物质,我们可以选择含有脂肪的饮品来缓解(如椰子汁和牛奶),而碳酸饮料反而会增加刺激感。

味觉给予人挑选食物的乐趣,促使人更好的选择食物。当我们仅仅依赖营养来挑选食物的时候,不妨多一些乐趣,多寻找那些食物本来滋味给予人们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