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头条

 思明居士 2018-02-23
西周战史(五)——由盛转衰

《荀子》儒效篇记录周初的分封状况说“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个分封的工作主要在武王、成王时期完成。“成康之治”中的康王执政时期是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段,成康之世刑措不用四十年,是西周最鼎盛的阶段。

西周初年,由于殷商势力仍然强盛,武王、成王时期以经营东、北方为主要方向,主要是为了克制殷商旧势力,此外无暇再顾及别处。周公东征,又大举分封以安定东方,坐镇北方,安抚殷商旧地,在康王时期才能有精力南顾。

经营东南,只有《竹书纪年》里有记载,成康之世南征“锡齐侯伋命,王南巡狩至九江庐山。”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的宜侯夨(cè)簋上有铭文记录关于康王册封宜侯的事件。不管宜侯是初封于此还是后来改封于此地,至少证明康王时的西周不但已经牢固掌握了中原,而且统治范围已经达于长江下游。

还有周初的名器大盂鼎和小盂鼎,据陈梦家考证都是周康王时期的器物。大盂鼎铭文记载贵族“盂”受赐车服,受命视察疆土。小盂鼎的铭文拓本内容是康王二十五年盂征鬼方得胜献俘于王。看起来应该是大胜,康王举行了告捷宗庙的隆重典礼,百官观礼。从盂献俘的成果看来,鬼方受了重大创击,已经不是殷商时代中原劲敌的形象。

从以上的这些记录看来,康王时期南巡江干 ,北伐鬼方,还真的是大有成果。

康王死,其子昭王立。《史记*周本纪》记载说“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昭王南征不返而死,这是当时的一件大公案,但是看起来事情的始末又扑朔迷离,不然不至于讳之。

关于昭王南征而死,有不少的出土青铜器铭文都有记录。比如说史墙盘就映证了《周本纪》,也说昭王南征伐楚而死。《竹书纪年》关于昭王南征伐楚不返而死的事记录充满了传奇色彩,“十六年伐楚,涉汉遇大兕”,最后结果“丧六师于汉”,昭王有可能就是汉江里淹死的。

大致从青铜器铭文中可以判断,昭王之世其实南、北都不安静。昭王时期的臣谏簋铭文记载说作器者臣谏在北方驻防軧国,和邢侯一起搏击向南大举进攻的戎人。北抵戎人,南伐于楚,天子横死,西周的国祚从前转衰。昭王死,继承者就是驴友穆王。

周穆王有没有驾八骏出游遇到西王母不可考察,不过穆王爱出游大概也差不多。《左传》里有记载“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回想一下,周初建国,最不稳定的是东夷,所以周公东征断殷商旧势力。昭王时问题在南面的淮夷,昭王一死总算拿命换来淮夷的暂安。《穆天子传》虽然是小说不可考,但也多少说明穆王时经营方向在西北方。这部小说里也说了“天子北征于犬戎”和《周本纪》可以映证。穆王征犬戎,祭公谋父劝谏说犬戎职贡不亏,不应征伐。穆王不听劝谏,结果只获白狼四匹、白鹿四头回来了,而犬戎不再进贡。

八骏出游虚无缥缈,但是穆王时已经开始马匹的信息是有的。到穆王的重孙子夷王时虢公西伐太原之戎,获取马匹上千,说明已经把拥有马匹这种资源看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对西北用兵的目的之一。秦人的祖先非子为周王室主持马政,在汧渭之间养马,就是在这个时期的是,是在夷王之前的孝王时期开始的。

昭王、穆王后,西周彻底开始走向衰落。宗法制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了破坏。穆天子死了由儿子共王继位,共王之后是其子懿王继位,但是懿王之后的孝王却是共王的弟弟。孝王再死之后,诸侯拥立懿王时的太子继位,就是夷王。《礼记*郊特牲》说“天子之失礼,由夷王以下。”也就是说从夷王开始,礼崩乐坏了。夷王是被诸侯拥戴而称王的,因此格外巴结诸侯,下堂而见。这是一个信号,诸侯也就自此开始渐渐不把天子放在眼里了。

内部礼崩乐坏,外部北方戎狄不断南侵,南方汉淮一带独具一格,这基本就是西周中后期的状况。

图1,康王时青铜器

图2,昭王时青铜器

图3,穆王时青铜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