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爱讲理的孔子去拜见老子,结果被怼得无言以对 丨看世界

 望云1120 2018-02-24


冯仑风马牛 9 月洛阳行,带您寻古中原。洛阳不仅是丝绸之路的出发点,还是中国礼乐制度的起源地。洛阳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见证文明,它不仅送走了唐玄奘,更迎来了孔子与老子两大思想家。老子甚至被认为是孔子此生见过的最重要的一个人。


春秋时期,天下诸侯国纷争,孔子面对当时的战乱痛心疾首。于是,立志要创立一种让天下人都认可的思想——大国不欺小国,国与国之间能和平相处。如何才能够拯救黎民和天下?孔子百思不得其解。他来到当时周王朝的首都洛阳,向著名的思想家老子请教。

 

孔子一路坐着马车,不知颠簸了多久,终于抵达首都洛阳。此行是考察礼乐之源,还是道德之归?在孔子诞辰即将到来之际,风马牛请来嘉宾薛仁明,来一探究竟。

 

点击上图,观看视频


「小学生」孔子



很多人会认为,孔子和老子两位重量级大咖会面是中国文化史的盛事,就像中国诗歌史上杜甫与李白的相会。可在当时,孔子和老子两人,地位上是不对等的。并不如后人所说的儒家代表人物跟道家代表人物的高峰会见。司马迁所说的「孔子问礼于老子」中,孔子千里迢迢跑去问老子关于「礼」的事情,其实孔子问的是道。为什么这样推断?我先说个张良的例子。

 

《史记》中提及张良曾到淮水之阳学「礼」。张良拥有超然的家世背景,为何还要千里迢迢去到淮阳学礼?其实古人所学之「礼」和我们现今的理解有所出入。在古代,学的东西若讲不清楚,那么古人就会用当时最清晰的概念来替代。


▲朝闻道,夕死可矣


秦朝之前,中国最具体的东西叫做礼,不管是多么抽象的东西用礼替代以后就显得具体了回看中国文化始终没有出现西方意义的哲学,没有出现抽象的理论,就是因为中国文化意向都爱用显体,就像以色显空,所以一定要用具体的东西去彰显空体。


这样解释就会发现,孔子其实是去问道于老子,是去虚心请教问题。老子那时候的辈分比孔子高,所以看到他千里迢迢从山东跑来,还假装虚心求教的样子,老子也就不客气地将他「修理」一番。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老子具体所说,在《史记》中有记载。他非常不客气地孔子说:「你外表谦虚,实则内心骄傲。看起来满怀理想,但是你心里藏着很多欲望。」老子一眼就把孔子看透并说穿了。而后孔子的回应《史记》中没有记载,《庄子》中却有记载:孔子在那一天谈话之后,整整三天说不出话来,就像胸口被狠狠打了一拳。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的为人



老子批评孔子,针对的是当时的社会状况,礼崩乐坏,人心不稳,孔子所尊崇的礼只剩下空壳。因此老子批评孔子说,你年少成名,但是你的内心状态和你的外表不吻合,表里不如果你自己都不能由内而外地贴合,那么你再谈礼就变得自误误人,就变成了形式主义。所以在孔子过了中年之后,最在意的就是礼的形式如何和他作为人的本质取得一个平衡。

 

老子主张「无为」,修养自己的身体,清心寡欲、万事和谐。只有达到了和谐的心境,身体才能健康,家庭才能和睦,国家才能太平。孔子主张人生应该追求伟大的理想,实现自我的价值。老子也强调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过不应过分执着,因为欲望大了,容易伤身。 


▲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也特别焦虑老子对自己的批评,所以后来在「礼」的本质后面发现了「仁」。礼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由近及远,先从身边的人爱起。研究一下和孔子最亲的人,发现他的父母是未婚生子。在《史记》中记载,说是他爸妈野合,也就是没有那么正规的意思。孔子出生的时候脑袋上就不平,所以名「丘」。


孔子在个人生活方面也打理得不好。「子见南子」的故事就是说,他要去见一个名声不太好的国君的女人,为了能让她在自己的夫君枕边吹吹风,结果把不明所以的子路气个半死,觉得这有悖礼法。


▲ 吾未见有好德如好色者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卫灵公的宠妃南子要见孔子,孔子先是拒绝,然后有一天孔子的确见了南子。因为南子虽然名声不太好,到底她是国君夫人,她硬要见孔子也理所当然。


古有云:「万事谁能知究竟,人生最怕是流言」。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是说人言可畏。所以,人情世故要通达。凡事问心无愧旁人,背后怎么说不要管他,只问自己。


中国式的家庭关系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后来的中国影响深远。从家庭伦理关系上看,主要讲子女和长辈,夫妻之间的关系。而孔子自己都没有解决好家里的婆媳关系,这让孔子在家很憋屈。当然,这点没有史料可考,只是传言,《史记》中连孔子的太太都没有写到。


冯叔对于婆媳关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多人说婆媳关系是男权社会造成的,可如果真的是男权社会,男人一声令下谁都听他的,怎么会有婆媳纠纷?中国从来就没有真正出现过男权社会,本质上一直是「父系母权」社会。父亲就是类似庙堂上神主牌的角色,家里真正当家的还是母亲,这个时候才会有婆媳问题。母亲是家里的现任 CEO,而后来了个准备继任的 CEO,这种栽培和角力的关系才是中国婆媳的本质问题。


▲《我们的爱》

中国从来没有出现过男权社会


有一次冯叔去台湾游玩,在茶楼喝茶,为他泡茶的大姐从聊天中听出是大陆来的同胞,当场就激动哭了。其实这大姐也是大陆人,来自东北,后来认识了一位台商,私定终身。


大姐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新婚第二天早上 4 点,天还没亮,她就被丈夫叫醒,说要做早饭,这是家里的规矩,是婆婆对新媳妇的下马威。往后她就得负责每天 4 点起床为全家人做饭,她一下子就懵了,从那一天起她的噩梦就开始了。她说大陆现在哪里有这样的,要娶个新娘,得婆婆早上起来做饭。


▲《媳妇是怎样炼成的》

婆媳关系是家庭权力的角逐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婆媳关系的历史中,婆婆是个主导方,是要给下一任 CEO 建立规矩的。早起做饭,洒扫庭除,走亲访友,邻里关系,都需要一点一滴的教导。


孔子那么多理论中,并没有帮助解决婆媳关系的理论。但是《中庸》中有一句说得特别好:「君子之道,肇端乎夫妇」。体现了论语中孔子讲的很关键的一个字叫做「恕」,真正的夫妻相处,就是在锻炼这个字。


▲《婆婆来了》

夫妻相处,在于一个「恕」


在古代,资讯不发达的时候,很多在家「掌权」的经验,都由婆婆直接传授给儿媳妇。中国有句俗话「多年媳妇熬成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除了情感上需要争夺主导地位,财产上也对婆媳关系存在影响,因为财产是分给男性的,一些技能也是传男不传女。当有一些大家族,财富比较雄厚,婆媳关系中自然有金钱的关系的成分。


冯叔对于婆媳关系的处理,观点非常简单:「听妈的,然后把媳妇搞定必须听你的,这就可以了。」这关系越简单越好,如果有时候听妈的,有时候不听,太太在中间就难做。当然如果男人太弱没有能量,这样的情况下也搞不定混乱的婆媳关系。要搞好婆媳关系,男人的表现也很重要,如果你又是抽烟,又游手好闲,在外赌博,家里的婆媳关系肯定没法安宁。


▲《双面胶》

搞好婆媳关系,男人很重要


其实中国的「大家庭」概念正在在瓦解,婆媳关系也开始疏远,现代女性经济独立,小家庭作为一个自我经营的独立单位,正在和大家族概念分开,随着社会的进步,年轻人的优势渐渐凸显,媳妇在家里的地位反而有所上升。


现代家庭,平等、包容、互助、共荣成为了家庭关系的主流,作为组成社会的微观单位,家庭变得如此,那么社会也会渐渐变得更加的开放、包容以及进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