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橙色好心情 2018-02-24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上海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校门上“同济大学”校名由舒同题写。

       校门为一层砖混结构建筑,建于1950年,1997年曾进行改造,校门采用牌楼门样式。门眉装饰时代特征的浅浮雕,整体凝重而朴素。1997年校门改造,保留老门的主体,整个校门往后退。老校门居中,被现代感强的玻璃环廊环绕,传统与现代在此融为一体。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同济大学历史建筑。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其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文远楼(1953年)、大礼堂(1962年)以及其他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学生宿舍等建筑。作品多数由当时在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们设计,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技术的重要记载,在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建筑主要表现为现代派风格,有些建筑也探索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化,采用了钢筋混凝土联方网架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另有建于1940年代的原中学教学建筑,亦列入保护。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智圆行方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同济大学校史馆,2007年5月落成,建筑面积共1395平方米,仿原同济吴淞校区女生宿舍而建。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校史馆前“同济天下”百年纪念柱,原为苏州木石牌楼四石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移来拟建校门之用,后因时事变迁,被埋入地下五十余年。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同济大学校徽

       舟,船;济,渡,过河。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德国领导人喜爱访问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这是因为同济大学与德国渊源深厚。科尔、施罗德、默克尔等大部分德国总理都曾访问过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左:埃里希·宝隆,德国医学博士,同济医院和同济德文医学堂创办人,医学堂首任总监督、总理(1907—1909)。
右:奥斯卡·福沙伯,德国医学博士,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总监督、总理(1909—1917)。
 
       1893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成立了诊所“德医公会”。 

       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以戴鸿慈、端方为首的清政府教育考试团与普鲁士文化部就在上海筹建德国学校一事达成共识。

       1907年10月,德国医学博士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立的德文医学学堂开学,1908年校名定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二字从德语“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话的谐音而来,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

       1909年,宝隆博士因病于3月5日在上海逝世。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1912年,德国工程师贝伦子创建德文工学堂,两校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当时的校址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1917年2月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
,不久对德宣战。上海法租界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解散学校。教育部即把学校迁到吴淞镇。1917年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同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2年学校正式迁往吴淞镇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1924年5月20日,教育部批准同济医科为大学。因此,每年的5月20日定为校庆日 
       1927年8月,学校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
       1932年1月28日,集结于上海的日军进攻上海,爆发了一·二八事变。在吴淞地区的同济大学主要建筑被炸毁。寒假过后,全校师生暂迁市区巨籁路(今巨鹿路)民生坊继续上课。同时,师生们参加抢救军民伤员,以支援十九路军与敌作战;吴淞校舍在朱家骅的帮助下,很快得以修复。1932年8月25日,学校迁回吴淞。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1933年5月,国民党政治会议议决,将处于江湾的国立劳动大学(1932年停办)的房屋、机器、工厂等划归同济大学,创办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后奉教育部令,改称“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37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效仿美国的大学制度,以在每个省设立一所综合国立大学为目标。国立同济大学是民国建设国立大学期间最早建立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1927年),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综合性大学(含医学院)。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抗战爆发,同济校园在日军的轰炸中被炸成一片废墟。学校于1937年开始内迁办学。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经过三年流离、六次迁校,先后辗转浙、粤、赣、湘、桂、滇、黔、川8省和越南,直至1941年春天抵达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李庄古镇,师生们在这里教学不辍,坚持文化抗战。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1946年4月复员上海以后,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同济大学综合大楼,高100米,21层。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同济大学综合大楼,是一个L形的空间绕中空柱盘旋而成的,3层为一组,旋转90度。每组里的空间另谋他用,如小型会议厅或者景观造型等。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汇文楼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文远楼,建成于1953年。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同济九十周年校庆纪念碑,碑的东面是北楼。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北楼

         同济大学南北楼是由二幢4层砖混结构房屋组成的教学楼,房屋建于1953~1954年。两幢楼在同济大学校门内南北两侧,对称布局,相向而立。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图书馆,在南北教学楼当中。

       同济大学图书馆群房为2层砖混结构图书馆,建于1965年,最初是周围一圈二层四合院式楼房,原设计和南北楼一样高,受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没有盖起来。1986年图书馆扩建时,首先在原来图书馆的院子中建起两个柱子,里面配有电梯和楼梯间;然后在柱上大概五层的位置开始修建新的图书馆阅览室,直至顶端;再用一个玻璃盒子将两侧贯通。既保留了原有建筑,同时还保证了老图书馆在施工期间的正常使用。整个建筑富含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外墙采用清水红砖,间以白色线条,处理简洁、明快。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南楼之北侧

       南北楼建筑风格呈中国复古主义风格。二房屋建筑外貌古朴端庄,正面门厅两侧和北部两端次要入口处的楼梯间均设有水泥钢筋花窗,大楼顶部作跳檐处理,上有砖砌镂空女儿墙,底层以水泥粉刷做成仿须弥座式的基座。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南楼之南侧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南楼之南门

       南北楼其余外墙均为清水墙,正面四楼两侧的中部各有稍加跳出的教室,下端有雁翘板式持落,房屋外貌简洁匀称并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弥座式、清水砖墙、灰色檐口的三段式构图使建筑物显得古朴端庄。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南楼之南侧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国立同济大学纪念柱“继往”,在北楼南面草坪上。
       南北楼之间,图书馆前的大草坪上,有两根高6米多高的石柱,称为“国立同济大学纪念柱”,简称“国立柱”。北面的石柱名为“继往”、南面的石柱名为“开来”。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国立柱”源出自苏州明末清初的石木牌楼,古董加新作。柱名“继往”“开来”分别被刻于两柱的正侧面,其字体选自(宋)米芾、(唐)李世民、(南北朝)王羲之、(唐)欧阳询四人之作。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国立同济大学纪念柱“开来”

       纪念柱为花岗岩材质,通长为6.83米,重达六吨以上,采用纪功柱的形式,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柱础、柱身、柱头以及柱铭。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国立柱”柱身下端四面安装阶梯状的夹柱石,并于柱身一起固定在柱础之上。夹柱石和柱础的用材选择是与柱身一样的石料,而在加工处理的方法却与柱身有所区分,既具有整体性又能使不同时代的制作痕迹具有较明显的可识别性。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柱头部分,抽象化、意象化的石刻拱形物,四向张开,有如含苞欲放的花朵,其上托住一块锥台状方石盘,其四向侧面用青铜浇铸出“国立同济大学”六个楷体字,其字体选自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碑帖
       方石盘的上端安置青铜的宝冠作为纪念柱的收头。宝冠自下往上为莲台、宝珠、白玉兰花的组合,其原型均源于中国古代盛唐时期的雕刻珍品。隐喻出同济大学适逢盛世所具有的气度
,最上端的桃形宝珠,则以示“桃李满天下”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国立同济大学纪念柱铭:

       同济大学发端于一九〇七年,初名同济德文医学堂,一九二七年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有医工文理法诸科,一九三七年后因日侵辗转迁徙于浙、赣、桂、滇、川诸省。至抗战胜利始得返沪于今址,经一九五二年院系调整,学校即以土木建筑著称于世。一九九六年起先后与上海城市建设学院,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上海铁道大学合并,遂发展成规模空前、学科齐全的新同济大学。

       左右两石柱,源自苏州明末清初的石木牌楼。一九五三年移至我校拟充校门,未果。木构用于制作古建筑模型,石柱就地掩埋。二零零零年五月,在校园整治中被掘出,才美工巧,实为难得,于是重新装顶,立于显要,以示纪念,并名之为继往、开来。

       同济大学二零零零年九月立。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网上关于国立同济大学纪念柱的资料:

       2000年5月初同济大学重修排水系统,排挖管道的工地上发现了一根很大的条石,由于没有起重设备很难挖出,工人们商量着是否将其砸断分段取出。恰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路秉杰教授路过,认出是当年陈从周先生带领他们这批学生由苏州运回的观前街木石牌楼构件之一,连忙阻止工人砸断的意图;时至午餐时间,很难联系有关管理部门,情急之下他找到《同济报》编辑部请求帮助,于是联系了校长办公室、后勤处、基建处等部门,妥善解决此事,并且在附近找到了另一根石柱的掩埋地点。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钢筋混凝土的毛像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一·二九礼堂是四平路校区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大楼始建于1942年,由日本建筑师石本久治设计。共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坐西向东,建筑面积为8260平方米。大楼建成后是一所日本中学的校舍,礼堂周边的羽毛球馆和教学楼也是原日本中学建筑。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一·二九礼堂北面

       1946年同济大学从四川李庄迁返上海,争取到的校舍分十多处散落于市区,只有工学院的校舍位于目前的同济四平路校区内。一·二九礼堂当时是工学院礼堂。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一·二九礼堂是一九四八年同济大学“一·二九”学生运动发生地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旭日楼,建于1947年,位于 一·二九礼堂东侧。2015年起,经过重新改造作为“校友之家”。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光明楼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西南楼,建于1954年。砖混结构,整体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主入口部分为四层高,四坡攒尖顶,两翼两坡,屋顶平缓,出檐舒朗,檐下斗拱支撑,补间采用人字拱,颇具唐风遗韵。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西南楼。立面简洁,外墙粉刷,底层有腰线,细部装饰同样体现着传统文化内涵,主入口立面三开间,底层单坡门厅,三层挑出阳台,栏杆、额枋,雀赞俱全,建筑整体比例和谐,色彩对比明快,细部精致。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千秋园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大礼堂,建于1962年。原设计用作学生饭厅兼文艺演出场所,后改为礼堂。礼堂大厅宽40米,长56米,正面入口处为深8米、宽20米的5间折板顶开敞式门廊,门廊内进厅上层为放映室。大厅内侧为舞台。结构采用净跨40米,外跨54米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联方网架,网架顶作弧形拱状,外侧每8米布置钢筋混凝土三角架1对,以承受拱的侧推力。大厅两侧开门,网架其拱处辟折顶老虎窗。礼堂大厅拱顶网架组成的菱形网格,富有韵律感。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海洋楼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三好坞,一座湖心小岛。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九曲桥和湖心亭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湖心岛上“撷秀”亭。“亭间流水自古今,竹外春山时有无。“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撷秀亭。“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湖心岛上“正气”亭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湖心岛上,地面这块刻着“公益界”的铺地石,不知来自何处。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三好坞餐厅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风光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

         照片拍摄于2017年1月23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