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历向左,能力向右?

 云中公子 2018-02-24

  武大郎:二弟加油!
  侯晓强

  独在异乡为剩客,每逢佳节倍相亲。

  

  春节前后,是剩男剩女们被“催婚”“逼婚”的高峰期。红娘月老们介绍相亲对象,往往会说:“小张很不错哟!名牌大学毕业的……”

  

  牵线搭桥,先搬出学历,虽说可以给小张脸上贴金、让对方心里有数,但给人的感觉总像是“招聘”,而不是“招亲”。当然,这也不能怪红娘、怨月老。因为在不少人潜意识的田野上,一直生长着“学历至上”“学历崇拜”的茂盛杂草。

  

  以剩男剩女们的成长路径为例: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从“考幼儿园”开始,就注定无法避免“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等接踵而来的“择校热”,以及各类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热烈欢迎的“掐尖”总动员。

  

  至于上大学,更是少不了“名校情结”。学生、家长、老师都削尖了脑袋,恨不得一头钻进“985”“211”这些貌似高大上的数字里,以便日后装点门面,光宗耀祖。

  

  于是乎,一朝毕业,进入社会,学历成了衡量一个人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谈恋爱看学历,找工作看学历,评职称看学历……人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开启了“学历绑定”模式。

  

  话说前不久,一位“二本”大学生就通过媒体倒出了一肚子苦水:只因学校“牌子”不够响亮,竟然没人愿看他的简历。投出去四五十封求职邮件,都石沉大海,永久失联了。

  

  尽管这位童鞋曾在“中央级媒体”“全球领先的咨询公司”实习过,并得到“干得漂亮”之类的点赞和肯定,但这些经历并没有为自己加分,也无法阻止“差学校”带来的减分。为了不受这种窝囊气,他立志要考上研究生。

  

  明明可以靠能力,偏偏却要拼学历。当学历成为求职的入场券、求偶的敲门砖、求胜的信用卡,谁又能在无奈的现实、残酷的竞争中独善其身?其实,学校只是学生成长的平台,不是生产人才的车间;学校只是成形的开端,不是成器的终点。考上“名校”,并不代表学生毕业后就一定比“非名校”的强。

  学历高,也不等于本领高、素质高。最近,一位高考状元兼北大留美硕士写下万言书,“参奏”父母对他“过度关爱”。为此,他12年未回家过春节,甚至与父母决裂6年。而在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失业的硕士、博士也越来越多。

  英雄莫问出处,人才不唯学历。众所周知,诸葛亮同学是一位典型的农民,“躬耕于南阳”,既没文凭,也无学位。

  但用人单位的一把手刘备同志并不介意,亲自三顾茅庐,提供“丞相”岗位,让他从事“博士后”研究。倘若按照关羽的判断,认为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或者偏听张飞的意见,“用一条麻绳缚将来”,那么,三国不仅要重新演义,而且要重写历史了。

  

  可见,育人、选人、用人,不能停留在“唯学历论”的裹脚布上;育人、选人、用人者,不能做裹足不前的王大娘。千里马常有,只管不拘一格选“马才”就是了,何必在意它是不是“贵族马厩”毕业的?

  

  毕竟,好看的学历千篇一律,但是好用的能力万里挑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