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谷”与“百谷”

 谨身节用华 2018-02-24

五谷出现之前是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以采集和渔猎为生,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农业兴起,人们开始播种作物,饲养动物。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五谷”的概念逐渐诞生。

“五谷”与“百谷”

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五谷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现在所说的五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图/常璐

什么是“五谷”

“五谷”最早见于公元前600多年的春秋时期的古籍里,《楚辞·大招》有“五谷六仞”,《论语·微子》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归纳起来,早期的“五谷”有三个组合:一是麻、黍、稷、麦、菽(大豆);二是黍、稷、豆、麦、稻;三是稻、秫(稷)、麦、豆、麻。

从上可见,“五谷”实际上涉及6种粮食作物:稷、黍、麦、稻、大豆和麻。其中的区别在于作物的不同组合和排序。第一个组合里没有稻,属于黄河流域的农业类型。第二个组合里有稻了,但是被排在最后,这是黄淮之间的农业类型,说明农耕文化向南推移了,到达了淮河流域。第三个把稻排在第一位,说明这时江南地区已经开发,水稻在农业中的地位上升了。需要注意的是,五谷里的“麻”,是古代的食用大麻,现在已经不是粮食作物了。

“五谷”与“百谷”

在甲骨文中,如果根据作物名称出现的频率来排序,结果是:黍、稷、小麦、大麦、稻、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排序呢?这是因为远古时候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条件很差,黍稷类作物的抗逆性强,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而且生长期较短,容易避过水旱灾害。黍稷类作物虽然产量不高,但是比较“稳产”,因此被选为“当家作物”,广泛种植。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出现金属农具,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条件改善。比如,有了水利灌溉,学会了施肥,发明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高产优质的“稻”和“麦”就站到前面去,成了主要粮食作物。这是古代第一次进行“增产提质”农业结构调整的成功实践。

“五谷”与“百谷”

在古代,与“五谷”并称的还有“百谷”,是谷类作物的总称。例如,《尚书·舜典》有“汝后稷,播时百穀”;《诗经·豳风·七月》有“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史记·殷本纪》有“后稷降播,农殖百穀”;元朝《王祯农书》设有《百穀谱》等等。我们在引文中特别使用繁体字的“百穀”,这是因为汉字简化之前的诗文里就有“百谷”,但它指的是河谷,而非粮食作物。简化字改革后,“百穀”也写成了“百谷”,二者很容易产生混淆和歧义。

“五谷”与“百谷”

黄河流域最早驯化了黍与粟,也就是第一类“五谷”组合的前两种作物。在古代,粟与稷是同物异名。黍稷在我国古代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江山社稷成为国家的代称。中国科学家对河北磁山遗址窖穴中的植物灰化样品植硅体的分析,证明1万年前我国就已经驯化了黍。

“五谷”与“百谷”

粟,俗称小米

长江流域多处考古出土的碳化稻证明,我国也是1万多年前驯化了栽培水稻。

在古代,谷、米、粮、食,各有所指,类同而质异。“谷”是未加工的带壳原粮;米是碾礳壳皮后可食用的成品;粮是专指旅行用的干粮或行军作战用的军粮,所谓“行道曰粮”;食是日常食物,所谓“居止曰食”。我们今天通称淀粉类食物为粮食,倘若汉唐祖先穿越至今,听到我们说“粮食产量”,一定会茫然不知所云。

近代以来所说的“粮食”,范围已经超出了“谷物”的概念,几乎一切含淀粉的食物均可称“粮食”。除稻谷、玉米、小麦、粟黍、大豆等主粮外,还有大量的杂粮品类,如高粱、大麦、青稞、燕麦、赤豆、绿豆、红薯,等等。此外红枣、核桃、板栗等,还被列为木本粮食。最近,农业部门提出“马铃薯主粮化”,相信不久也将成为日常食用的主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