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白玉穀紋壁

 来来永胜 2018-02-24

《說文》所載:“璧,瑞玉,圜也。”《周禮》記有:“禮神者,必象其類,璧圓象天,琮八方象地。”玉璧,是中國古代玉器中最為常見且流傳最為久遠的器類之一。其存在幾乎貫穿整個古代玉器製作史,在近七千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玉璧見證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演進。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存中就有數量較多且製作較為精美的玉璧發現,其後綿延發展於殷商、兩周直至政治統一、經濟發展、玉文化繁榮的兩漢達到鼎盛。花紋形式多變,飾紋種類極為豐富,使用範圍大增,數量也屬歷代之冠。

漢代玉璧通常尺寸較大略厚、剖面平直,邊沿較戰國為寬。用玉質地較佳,多用深綠、灰綠色青玉以及白玉。器物表面呈現出灰白、褐紅、綠等色彩,這與玉器對外來離子的吸附有關,也就是常說的沁色。漢代的玉璧主要用於禮儀、陪葬,有的玉璧也可用來裝潢牆壁或作為嵌飾裝點銅枕和帶鉤;一些較小的玉璧用作組玉佩的一部分供佩系,亦被稱作系璧。此期玉璧按形制可分為六式:一式,玉璧表面光素無紋,又稱素璧。二式,玉璧表面佈滿一種紋飾,如蒲紋、穀紋、雲紋、齒紋乳釘紋、列星紋以及各種鏤空紋飾。三式,多層紋飾玉璧即在內層簡單的穀紋或蒲紋之外,另有一層相互交纏、分佈勻稱的圖案化獸面紋或鳳鳥紋,此外在兩種紋飾之間有飾以一組繩紋。四式,出廓璧,即在二式、三式玉璧的外緣輪廓處附設各種鏤空紋飾。鏤空紋飾的內容主要有龍紋、螭紋以及“長樂”、“萬壽”、“長宜子孫”等吉祥文字。五式,雙聯璧,為兩形制相同的玉璧外切相連組成。六式,重環璧,即把玉璧透雕為大玉璧內含小玉璧的重環狀。

《周禮》有“子執古璧”、“男執蒲璧”的記載。穀紋、蒲紋是漢代玉璧上最常見的兩種紋飾,穀璧上鐫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丁,乳丁上雕成漩渦狀如同穀牙,取其穀可養生之意。蒲璧指帶有極淺的六角形格子紋的璧,取蒲能織席可以安人之意。此期穀紋、蒲紋顆粒較大且排列整齊稀疏。穀紋、蒲紋的製作方法相近,皆為用橫線或斜線把玉璧表面分割成類似蜂房排列的六角形(打格),在加以修琢而成;無非前者用細線打小格,後者用淺而寬的粗線打大格。漢璧的地子較戰國時為淺且琢磨不甚精細,一般都留有打格的痕迹,蒲紋的格痕常有玻璃光出現。這兩種璧多是戰國和漢代的,一般為幾釐米到十幾釐米,超過二十釐米的不多見,從存世或出土的實物看,寶光四溢,做工極精良。

漢代青白玉穀紋壁,玉質灰青,包漿滿布。兩面紋飾相同,璧肉利用减地與浮雕技法滿飾排列有序的穀紋,穀粒小而圓、為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充滿秩序的律動感讓人視覺愉悅。在戰國時期這類玉璧已被奉為珍寶,作為佩玉或抵押品、賞賜品、鑲嵌品、禮儀品及饋贈品。此壁工藝古樸大器,紋飾精美,排列整齊,十分漂亮,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