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吐酸水方25首

 学中医书馆 2018-02-24

1.人参散(《太平圣惠方》卷五十)

【药物组成】人参30g(去芦头),槟榔30g,高良姜15g(锉),陈橘皮30g(汤浸,去白、瓤,焙),荜茇30g,白术30g。

【制法】上为粗末。每次9g,用水300ml,人生姜3片,煎至180ml,去滓。

【用法】温服,不拘时候。

【功能】温中补虚,下气消滞。

【主治】欲食则呕吐酸水。

2.九味萸连丸(《医学入门卷七》)

【药物组成】吴茱萸、陈皮、苍术、黄连(土炒)、黄芩(土炒)、桔梗、茯苓、半夏各30g。

【制法】上为末,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

【用法】每次20~30丸,时时津液含化送服。

【功能】清火化痰,抑肝和胃。

【主治】吞酸嘈杂。

3.三圣丸(《类证治裁》卷二)

【药物组成】半夏、陈皮、黄连。

【制法】上为末,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生姜煎汤送服。

【功能】清火化痰。

【主治】呕酸嘈杂,心悬如饥。

4.开郁汤(《嵩崖尊生》卷九)

【药物组成】陈皮、半夏、茯苓、姜连、炒栀、苍术、抚芎、香附、砂仁、神曲、山楂。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清热化痰,理气和胃。

【主治】吞酸嘈杂,胸闷暖气。

5.半夏丸(《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药物组成】半夏(用生姜同捣烂作饼子阴干)60g,山芋30g,矾石(飞过)60g。

【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10~20丸,食后、临卧用生姜汤送服。

【功能】祛痰和胃。

【主治】吞酸吐沫,涕唾稠粘。

6.清痰降火汤(《杏苑生春》卷四)

【药物组成】橘皮、半夏、山楂子、茯苓各3g,黄连(和土炒)、甘草1.2g,枇杷叶2.4g,桔梗0.9g,神曲2.1g,南星2.1g,竹茹1.5g,生姜5片。

【制法】上㕮咀。水煎,滤清。

【用法】加生姜自然汁10ml,食前温服。

【功能】清热化痰,降逆和胃。

【主治】吐酸涌出如醋,或食一日半日,腐作酸水吐出,或呕黄臭水。

7.半夏藿香汤(《瘟疫论》卷上)

【药物组成】半夏4.5g,真藿香3g,干姜(炒)3g,甘草1.5g,白茯苓3g,广陈皮3g,白术3g(炒)。

【制法】加生姜4g,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温中化湿,祛痰和胃。

【主治】少进饮粥,便欲吞酸者。

8.加味平胃散(《丹溪心法》卷三)

【药物组成】生料平胃散(术、朴不制)加神曲、麦芽(炒)各1.5g。

【制法】每次15g,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燥湿宽中,健脾消食。

【主治】吞酸呃臭。

9.达郁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

【药物组成】升麻、柴胡、川芎、香附、桑皮、橘皮、白蒺藜。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疏肝解郁。

【主治】肝郁呕酸。

10.安士汤(《辨证录》卷十)

【药物组成】白芍30g,白术30g,柴胡3g,茯苓9g,甘草3g,苍术6g,神曲6g,炮姜3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疏肝健脾。

【主治】嗳气吞酸,无有休歇。

11.苍连丸(《古今医鉴》卷五)

【药物组成】苍术(米泔浸,炒)30g,陈皮30g,半夏30g(姜汁炒),黄连45g(夏月倍用),白茯苓30g,吴茱萸(炒)30g(冬月倍用)。

【制法】上为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用法】每次30丸,食后服。

【功能】燥湿化痰,清热和胃。

【主治】吐酸不止。

12.苍连汤(《万病回春》卷三)

【药物组成】苍术(米泔制)、黄连(姜汁炒)、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神曲(炒)各3g,吴茱萸(炒)、砂仁各1.5g,甘草0.9g。

【制法】上锉。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清热燥湿,化痰和中。

【主治】吐酸,胃脘嘈杂。

13.吴茱萸丸(《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药物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洗)180g,附子(炮裂,去皮、脐)75g,桂120g,荜茇、厚朴(生姜汁炙)、干姜(炮)、荜澄茄、胡椒(炒)各60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20~30丸,用米饮送服。

【功能】温胃散寒,健脾和中。

【主治】吞酸呕逆,腹痛泄泻,不思饮食,脘腹膨胀。

14.吴萸天水散(《方症会要》卷二)

【药物组成】滑石180g,吴萸21g,甘草30g。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次6g,温水调服。

【功能】清热利湿,和胃降逆。

【主治】湿热吞酸。

15.肝胃二气丹(《饲鹤亭集方》)

【药物组成】醋煅赭石、煅石决明、煅瓦楞子、路路通各250g,旋覆花120g,新绛、乌药各60g,青葱管1把(上八味煎浓汁备用),淡附子、吴茱萸、玄胡、五灵脂、蒲公英、佛手柑各30g,当归60g,制香附45g,炙甘草15g(上九味各取净末),沉香、公丁香各30g,木香、砂仁、川连各45g,麝香1.5g(各为细末)。

【制法】上将药末和匀,以前药汁掺入,加适量曲糊为丸,每丸潮重4.5g,阴干,辰砂为衣,白蜡封固。

【用法】每次1丸,重者2丸,开水送服。

【功能】疏肝清热,和胃止痛。

【主治】脘胁作痛,呕吐酸水。

16.快脾散(《普济方》卷二十五引《家藏经验方》)

【药物组成】甘草600g(炙),草果子300g(不去皮),生姜1.2g,盐450g~,

【制法】先以生姜切作片子,余药锉,同盐一处和腌一宿,焙干,为细末。

【用法】每次6g,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功能】温脾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呕吐酸水。

17.沉香散(《魏氏家藏方》卷二)

【药物组成】沉香(不见火)、神曲(炒)、舶上茴香、陈皮(去白)各30g,甘草(炙)、白术各15g(炒),干姜7.5g(炮裂),草果3个(切)。

【制法】上为细末。每次6g,用水150ml,加生姜3片,紫苏7叶,同煎至105ml,去滓,入盐少许。

【用法】空心食前服。

【功能】温中健脾,行气消胀。

【主治】心腹胀满疼痛,吞酸膈痞。

18.茱连丸(《会约医镜》卷十)

【药物组成】黄连(土炒)15g,吴茱萸30g,陈皮、苍术(米泔浸)、黄芩(土炒)、桔梗、茯苓各36g。

【制法】上为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

【用法】每次20~30丸,开水送服,即睡一刻。

【功能】抑肝清胃,化湿制酸。

【主治】呕酸,吞酸。

19.厚朴散(《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

【药物组成】厚朴60g(生姜汁炙),吴茱萸30g(汤浸七遍,微炒),白茯苓30g,桔梗30g,川芎30g,白术60g,附子30g(炮裂,去皮、脐),陈橘皮60g(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散。每次12g,用水300ml,加生姜1.5g,煎至150ml,去滓。

【用法】稍热服。

【功能】温中健脾。

【主治】吐白沫清涎,吞酸。

20.保和丸(《杏苑生春》卷四)

【药物组成】山楂肉18g,苍术(米泔浸)、白术、半夏(姜制)、黄芩(土炒)、白茯苓、橘红各9g,萝卜子6g,黄连(土炒,去土)、神曲各12g,吴茱萸、连翘各3g。

【制法】上为末,生姜汁煮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60丸,食远用橘皮汤送服。

【功能】清热燥湿,化痰消滞。

【主治】吞酸嘈杂。

21.黑丸子(《济生方》卷四)

【药物组成】乌梅肉7个,百草霜0.9g,杏仁(去皮、尖,别研)21枚,巴豆(去壳并油)2枚,半夏(汤泡7次)9枚,缩砂仁21枚。

【制法】上为细末,和匀,用薄糊为丸,如黍米大。

【用法】每次15丸,加至20丸,用熟水或姜汤送服,更看虚实,增损丸数。

【功能】化滞消食。

【主治】吞酸恶心,口吐清水,噫宿腐气。

22.香栀平肝饮(《辨证录》卷十)

【药物组成】炒栀子9g,茯苓、白芍、白术各15g,陈皮、甘草各3g,香附6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分二次温服。

【功能】扶脾抑木,理气和中。

【主治】嗳气吞酸。

23.柴葛平胃散(《症因脉治》卷二)

【药物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柴胡、干葛、黄连、山栀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每次6g,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清肝和胃。

【主治】呕吐酸水。

24.理中散(《外台秘要》卷六引《必效方》)

【药物组成】干姜60g,食茱萸60g。

【制法】上为散。

【用法】每次2g,温酒送服,一日三次。

【功能】温中制酸。

【主治】食后吐酸水。

25.黄芩茱萸丸(《简明医彀》)

【药物组成】黄连30g(陈土炒),苍术22.5g,黄芩(土炒)、陈皮、吴茱萸各37.5g。

【制法】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

【用法】每次3~6,津唾咽下。

【功能】清热燥湿,疏肝和胃。

【主治】湿热吐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