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陈汤 痰症主解

 负鹏载舟 2018-08-26

 当今的网络:都为了钱,找不到古方原方注解,我博客决不这样做,一定要把原方自己的心得写给大家参考。

二陈汤是主治痰饮为病,很多的结节淋巴结痰瘀之病就出于此方。

二陈汤 湿痰《局方》治痰通用二陈。

 

 半夏姜制,二钱陈皮去白茯苓一钱甘草五分。 加姜煎。

 

注解:
生姜能制半夏之毒、 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无燥散之患,故名二陈。 

 

药味加减:

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
寒痰加半夏、姜汁。
火痰加石膏、青黛。
湿痰加苍术、白术。
燥痰加栝蒌、杏仁。
食痰加山楂、麦芽、神麴。
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气痰加香附、枳壳。
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
四肢痰加竹沥。

 

药方加减:

本方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  治气虚有痰。

【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五

 

本方去茯苓甘草,名陈皮半夏汤;再加桔梗,名桔梗半夏汤。

【药方名称】桔梗半夏汤

【处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桔梗。

【功能主治】腹胀满。正虚邪胜,阴阳不和,清浊相混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医效秘传》卷三 
 

本方去陈皮甘草,名半夏茯苓汤。  再加生姜,名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 并治水气呕恶。

主 治: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

归 经:足太阳阳明药也

方 义:

(1)半夏、生姜行水气而散逆气,能止呕吐。

(2)茯苓宁心气而泄肾邪,能利小便。火因水而下行,则悸眩止而痞消矣。

变化方:

(1)本方除茯苓,名小半夏汤,治支饮呕吐不渴,亦治黄疸。

(2)本方除茯苓、生姜,加人参、白蜜,名大半夏汤,治反胃,食入即吐。

备 注:三因名大半夏汤

来 源:金匮

 

 


 本方加黄芩,名茯苓半夏汤。  宣明 治热痰。

 

茯苓半夏汤(1)

《全生指迷方》卷三方。

组成:茯苓四两,半夏(汤洗)二钱半,旋复花三钱,炒甘遂一钱。

主治:因大醉当风入水,湿加于热,内蒸脾气而致的酒疸,心下懊痛,足膝胫肿,小便黄,面发赤斑。

治法:为粗末,水煎前三味取汁,调甘遂末半钱服,以利为度。

茯苓半夏汤(2)

《医学正传》卷三方。

组成:茯苓、半夏、白术、炒神曲各一钱,橘红、天麻各七分,炒麦芽一钱一分。

主治:脾胃虚弱,身重有痰,恶心欲吐。

用法:为粗末,加生姜五片,水煎热服。

茯苓半夏汤(3)

《增补万病回春》卷三方。

组成:茯苓(去皮)、半夏(姜汁炒)、陈皮、苍术(米泔浸炒)、厚朴(姜汁炒)各一钱,藿香八分,砂仁五分,乌梅一个,炒干姜、甘草各三分。

主治:水寒停胃,呕吐不止。

用法: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徐徐温服

茯苓半夏汤(4)

《证治准绳·幼科七方。

组成:半夏(汤泡)五钱,茯苓(去皮)二两。

主治:呕哕。心下坚痞,膈间有痰水,眩悸。

用法: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滓,不拘时热服。

茯苓半夏汤(5)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四方。

①赤茯苓、半夏、陈皮、苍术、厚朴。

用法:水煎服。

主治:痰饮呕吐。

②麦芽、茯苓、半夏、白术。神曲、橘红、天麻、生姜。

用法:水煎服。

主治:食痹,食已心下痛,隐隐不可忍,吐出痛方止。

 
 本方加黄连、栀子、生姜,名二陈加栀连生姜汤。 

治膈上热痰,令人呕吐。  去生姜,治嘈杂。

【方剂主治】呕吐,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嘈杂,胃中痰火相合,致饮食输化不清,或见恶心吞酸,微烦少寐,似饥非饥,虽饱食亦不能止,脉洪者。

【方剂功效】清胃化痰。

【各家论述】

1.《医方考》:有声之谓呕,有物之谓吐。声者,气与火也;物者,痰与涎也。半夏燥痰湿,茯苓渗痰湿,陈皮利痰气,甘草益脾气,此二陈治痰之旨也。苦可以泻火,故用黄连、栀子;辛可以行滞,故用生姜。

2.《医林纂要》:黄连以泻心脾之火,栀子以泄三焦之火,且除心烦,生姜以行膈上之痰,且稍制栀、连之寒也。热痰在膈上,则当心分,故黄连以泻之,行之以栀子,使湿热自三焦而降也。三焦、心包相表里,加生姜以和之。

附注:

二陈加栀连生姜汤(《证治宝鉴》卷四)。《医方考》本方用:半夏,陈皮(去白)、茯苓、甘草(炙)、山栀子(炒黑)、黄连(炒)、生姜各等分。

 
 本方加砂仁枳壳,名砂枳二陈汤。  行痰利气。

组成: 陈皮、半夏、桔梗、枳壳、白茯神、甘草、白豆蔻、黄耆、苏子、山栀各等分。

出处: 《喉科紫珍集》卷下。

主治: 七情之气,结成痰气,形如梅核;或如破布棉絮,在咽喉之间,咽不下,咯不出;或中脘痞满,气不舒畅,痰涎壅盛,上气喘息;或因痰饮恶心。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为引。


 本方加胆星枳实,名导痰汤。 

治顽痰胶固,非二陈所能除者。  加胆星以助半夏,加枳实以成冲墙倒壁之功。  再加菖蒲治惊悸健忘,怔忡不寐。

基本信息

出处:宋·严用和《济生方》

方法:半夏四两,汤泡七次、天南星炮,去皮、橘红、枳实去瓤,麸炒、茯苓去皮各一两、甘草半两,炙上呋咀(是指将药用口咬碎成小块,利于熬药时药物有效成分析出),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是指蓖出药液,去掉药渣子),食后。

主治:治一切痰厥,头目眩晕。或痰饮,留食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痰漱,涤唾稠粘,坐卧不安,饮食少思。

方论选萃

清·徐大椿:卒中风邪,痰气闭塞,故胸隔痞满,迷闷不醒也。南星化风痰,枳实破滞气,合二陈治一切痰实为病。中风痰盛气壅者,洵可先用之以破气导痰,然后调其血气,而风无不解矣(《医略六书·杂症证治》)。

清·蔡陆仙:此为痰中、痰厥之借治方也。夫类中既因湿痰,则无论兼风与否,自应以燥湿化痰为根本不二之治法。本方即二陈场加胆星、枳实是也。胆星祛风痰,合半夏有助燥湿之效,枳实能降泄,会二陈有推墙倒壁之功,故痰中症用之宜焉(《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

 
导痰汤加木香、香附,名顺气导痰汤。  治痰结胸满,喘咳上气。

主治:痰结胸满,喘咳上气。

组成:橘红、茯苓1钱,半夏(姜制)2钱,甘草5分,胆星、木香、香附、枳实。

出处:《李氏医鉴》卷二。

 

 
 本方加枳实、栝蒌、菔子、山楂、神曲。 

治食积痰嗽发热。
 

本方加苍术、枳壳、片子姜黄,名加味二陈汤。 

仁斋治痰攻眼肿,并酒家手臂重痛麻木。
 

本方除甘草,加干姜,姜汁糊丸,名温中化痰丸。 

宝鉴 :治胸膈寒痰不快。
 

本方除茯苓、甘草,加黄连,曲糊丸,姜汤下,名三圣丸。 

治:痰火嘈杂,心悬如饥。
 

单用陈皮、生姜,名橘皮汤。 

金匮: 治干呕哕,及手足厥者。
 

单用半夏姜汁,名生姜半夏汤。 

金匮: 治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无奈者。


 

本方半夏醋煮,除陈皮姜汁丸,名消暑丸。 

【功用】化痰消饮,健脾利湿。

【主治】夏日饮水过多,脾失健运,痰温内阻,呕逆泻利者。

 

此足太阴阳明药也。  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  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  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
 经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栝蒌。  吴鹤皋曰:渴而喜饮水者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湿极而兼胜己之化,非真象也。 

〔按〕:贝母寒润主肺家燥痰,半夏温燥主脾家湿痰;虽俱化痰,而寒温燥润各异,脱或误施,贻害非浅,用者宜审之。  有血不足,阴火上逆,肺受火伤,肃清之令不得下行,由是津液浑浊,生痰不生血者,名燥痰,当用润剂,如地黄门冬枸杞之类,滋阴降火,而痰自清,若投二陈,立见危殆;有痰饮流入四肢,肩背酸痛,手足罢软,误以为风,则非其治,宜导痰汤加木香姜黄。 

大凡痰饮变生诸证,当以治饮为先,饮消则诸证自愈。  如头风眉棱骨痛,投以风药不效,投以痰药见功;又如眼赤羞明,与之凉药不瘳,畀以痰剂获愈;凡此之类,不一而足。  有人坐处吐痰满地,不甚稠粘,只是沫多,此气虚不能摄涎,不可用利药,宜六君子加益智仁一钱以摄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