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 刻】昌少军刻“惜墨”朱文印赏析 ■唐福祥

 白鹭吟 2018-02-25




■唐福祥


  丁酉岁初,于汉上昌少军先生文昌阁请教篆刻,期间昌少军拿出他的篆刻作品以供品赏、学习,其中一方印文为“惜墨”的印前后刻了好几稿。“惜墨”语出明陶宗仪《辍耕录》卷八:“李成惜墨如金,是也。”“惜墨如金”原是画史评论北宋山水名家李成绘画艺术的用语,相传北宋山水画家李成所画寒林,以渴笔画枯枝,树身只以淡墨拖抹,但在画面上,仍然获得“山林薮泽,平远险易”的效果。“惜墨”的本意为像珍惜金子一样惜墨,指作画时先淡后浓,不轻易用重墨,用墨要恰如其分,不可任意挥霍,尽可能做到用墨不多而表现丰富,后指写字、作画、为文的态度严谨,力求精炼。

  昌少军先生的这方“惜墨”印,材质为昌化石,规格为2.7cm×1.2cm×6cm,此印历经3次修改乃成。据昌少军先生介绍,此印修改过程如下:

  图1为初稿,配篆平实,留宽边处理,整体效果趋于平实,仔细考量,印文线条与边框粗细对比不明显,视觉效果不抢眼。此外,“惜”字的“心”部与边框之间的间距一则太挤,有下坠的趋势,二来太平行不透气。“墨”右边一竖与边框相连的部分连接过实,略显生硬。底部两横与边框形成了多个密闭空间,给人拥堵的感觉。

图1


  基于“心”部左边一竖过于逼边的问题,元代吾丘衍《三十五举》的“二十七举”中说:“白文印,文必逼于边,不可有空,空便不古。”朱文印则相反,不可逼边。于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仿封泥、借边,刻掉左边一竖,空间顿时增大,显得疏朗多了(图2)。此时,问题又出来了,左边在变得疏朗的同时,左上部又给人空洞的感觉。

图2


  刻到此,昌少军先生认为此印基本趋于作废,在准备磨掉时想:既然要磨,还不如“死马当活马医”。他在原来基础之上,重新“审时度势”,用刀胆子更大了,以他自创的“中锋滚刀法”再动几刀。呈现的效果(图3)是左右边框略微细化,线条更加坚挺、苍劲而有质感。“墨”字底部两横与边框也作了相应的变化。细细观察,此印修改得最出彩的一笔是将“惜”字的“心”字旁左边框向上斜冲了一刀,使得笔画与边框融为一体,妙趣自然。顿时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也正是这一刀,将此印“救活”了。具有空灵、自然、秀劲的艺术之美,正所谓“化腐朽为神奇”,真正显现了“大胆奏刀”的艺术魅力。

图3


  此印边款,亦一改早期浙派倒钉刻法,使刀如笔,刀笔一体。此印边款也刻了两次,第一次边款内容为:“刻印奏刀贵在稳、准、狠三字,丙申二月昌少军并记汉上文昌阁。”(图4)后款又重刻,内容为:“治印奏刀贵在稳、准、狠三字相互融通,始得线条圆转、劲挺而无纤曼之习也。丙申二月昌少军并记于汉上文昌阁南窗。”(图5)观之,首先给人以浓浓的金石味,对比两次所刻的边款,第一次刻的有的字被“挖掉”,一如书法作品当中有错字而采用的处理办法,在书法作品中写了错别字,为节省时间,一般直接在作品落款或正文中加以修正,常见方法有三个:一、错字右边“点三点”,表示此字不要了,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孙过庭《书谱》中时有出现。二、在错别字右下方写“卜”。米芾《苕溪诗卷》中有此种表达。三、直接涂改。《兰亭序》《祭侄文稿》就是特例。昌少军先生之所以采用这种处理方式,正是因为他深谙书法之道,对书法有着很强的审美表达能力。第二次重刻的边款,整体看来中规中矩。两次所刻边款,艺术效果各有其妙,然两刻放在一起对比,前者较后者更具金石气、书卷气。所谓“印从书出”,边款尤其如此。究其原因,此是昌少军先生长期研习书法的结果,而其第二刻款,则是想达到某种效果,相反却显得拘谨了。

图4


  昌少军先生曾就刻印与弟子说:“篆刻用刀胆子要大,运刀时可把石头刻崩、刻破,甚至一刀下去石头刻成两半,切不可犹豫不决、拖泥带水,更忌冲、切时以刀刃压石出现虚尖。”“刻印章的边款应该注意笔画之间的衔接,字的周边自由洒脱,中间‘掐腰’紧凑以及字里行间的穿插错落,这也是刻边款的要领。”

图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