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原是海,名华亭海,暨上海由来

 昵称49519299 2018-02-25

上海,在“海上”,生成于海;原是海,海之名:华亭海。这一“上海是海”概念始见于500年前成书的《弘治上海志》。又过300年,清《嘉庆上海县志》复载此记。

公元1504年成书的这部《上海志》,与其他新旧上海县志,对于上海的记述,有两点明显不同:(1)明明是部《上海县志》,它偏定名《上海志》。其作者的眼光特别,好像他预见到嗣后“上海”不是“一个县”的问题。果然,今天的上海是占地6300多平方公里的“大上海”。不光是地盘远大于当时的上海县,而且内涵是那时无法想象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确实有研究头。今天仍有人眼眶子放不到这么大。(2)说“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之上洋,故也。”所以,在《沿革》章说上海县可以称“上洋”、“海上”。它的旧名叫“华亭海”。在明朝中叶弘治年间“新名”是什么?新名是“上海”?

以上,是笔者按其文意所作的个人理解。其原文是:“沿革,上海县,称上洋,海上。旧名华亭海。”“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之上洋,故也。”以上28字中,一些概念,基本已在近百年中被接受并使用。特别是清以来,上海人,尤其是文人,书画界,文史界,在作品题名落款中常使用“海上”、“上洋”,以此以“上海人”自居者颇多。还有的题“沪上”,是从上海简称沪而演化出来的吧,意思差不多。看来上海人接受“海上 ”“上洋”以为上海是在“海上”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说“上海旧名华亭海”,恐怕还得费一番思索和周折。下边,试说我的接受理由。

(一)、《上海志》记上海“旧名华亭海”,没有指明其本据何典。这是一个尚未知由来的问题。但,说的斩钉截铁,毋庸置疑。好像他定是有根据的,值得寻根求源。似乎以相信为好。

(二)、上海地块下,从远古至今确实是一个海,这有古史志为证。第一个书证是《云间志》。上海地区今存府县旧志,最早的就是这部成书于南宋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的名志。

《云间志》·《古迹》记《古冈身》:“在县东七十里。凡三所,南属于海,北抵松江,长一百里,入土数尺,皆螺蚌壳。世传海中涌三浪而成。其地高阜,宜种艺菽麦。朱伯原《吴郡图经》所谓频海之地,冈阜相属,俗谓之'冈身',此天所以限沧溟,而全吴人也。”

(三)、今人已肯定“古冈身”即是上海这个“海”的西海岸。岸边住着“上海第一人”—崧泽人。还有“第二人”“第三人”。“海中部偏西,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冈身地带,是远古上海的海上遗迹。冈身外缘,即今北起娄塘,经过嘉定城中、南翔、诸翟、俞塘村,南抵柘林一线,是上海地区自西徂东再一次冲积成陆的起点”。“冈身迤西在海浸海退的过程中,逐渐淤积成陆。大约不迟于6000年前,这里有了人类的活动。以青浦县崧泽遗址和金山县查山遗址的发现为例,其下层出土物经查知为公元前4003年(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碳14次测定)的遗存。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1980年版《古代上海述略》P2,作者吴贵芳)这就是说,4000—6000年前,大海在这一长带潮汐顶托出用螺蚌壳堆成的海岸线。冈身以东即为“华亭海”。以此图比例,冈以东占地面积为全6300平方公里的一半。黄浦江流域,大部分是时全在这华亭海里。(见附《上海地貌类型图》深红色块)

(四)、华亭海名之来历。上面已说了“海”的来历。为什么叫“华亭海”?可能离不开“华亭”。华亭何时有?“华亭”首见于三国东吴时。公元219年,东吴大将陆逊,因破荆州败关羽战功,被孙权封为“华亭侯”,华亭始见于史志(《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因为是华亭谷生人,所以定为华亭人。《云间志》记“华亭谷,在县西二十五里。陆抗宅在其侧,故逊封华亭侯”,“华亭谷水东在有昆山” 。 “昆山”,今松江九峰之一,位在佘山南,今昆冈乡。可见2000年前,九峰地块是深山峡谷,宋末还“华亭谷水北注松江”。此华亭,至少在汉末三国时,已是一个行政区划地名。秦汉时,郡以下设县,县下乡亭里。一县十乡,一乡十亭,一亭十里。一里若干村。陆逊封“华亭侯”是说华亭地块自是为陆逊“食邑”。后来陆逊屡立战功,进封“娄侯”,“江陵侯”。“食邑”由亭升县又升州。《吴地记》:海盐县北200里有长谷,《寰宇记》曰谷名华亭。“华亭海”或许就产生于这种行政区划之时。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年间划海盐北、昆山东数乡设华亭县,也是因先有文化发达的华亭使然。陆逊封华亭侯时,上海还在“华亭海”里。

(五)、华亭海滩,“上海滩”之始。华亭海的海滩,就是冈身。这个海滩的特别处,是它由螺蚌贝壳堆成的,高2—4米。东北半段宽十里,西南半段宽四里。可见五六千年前这个海边海贝螺蚌多么丰盛!是我国东南沿海绝无仅有。(见《上海地貌类型图》的深红色部分)。可以说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个“上海滩”。华亭海的消失是逐步的,是海退和江河流沙泥积,潮汐推顶的合成结果。长江大量泥沙逐渐填满三角洲。它的入海口逐渐东移,隋炀帝修运河时长江入海口在今扬州,时名广陵。华亭海直接接受吴淞江的泥沙在潮汐的推顶下,逐渐自西而东形成古滨海平原,老滨海平原,东部滨海平原。其间,随着人口的移进和与海斗争,渐次形成唐代海岸,宋代海岸,以至明清海岸。大约到了明朝,华亭海即被填满。在《弘治上海志》里出现了“东海在县东50里”概念。成化七年,“海潮泛溢,冲过海塘,漂溺人畜超万。九年,知县率民填修海塘,连接“海边旧有积沙,亘数百里”。时至此,华亭海岸变成“东海岸”,即今人说的东海。

(六)、上海的由来。华亭海接受太湖来水泥沙,以及长江泥沙,海床渐升。到唐朝初,一些沙丘露出海面。并分割出了松江(宋末还称“松江”,大约元朝始改称“吴松江”。明始因其常成水灾,《明史·河渠志》加水成“吴淞江”至今)下游水道,以及其南北两岸各有十几条支流大浦。其中一条因处“海之上洋”而名“上海浦”。此浦地理位置优越,使不能上溯青龙港的较大船舶停靠浦边。由此渔业和商旅兴旺聚成较大村落。公元1077年秀州府在此设征收酒税机关“上海务”。据《元史》记载,在此后又设“上海太平仓”,“上海市舶务”,“上海巡检司”,“上海驿”,“上海铺”。《至元嘉禾志》按语说,上海浦边的这个聚落,“其时虽未立县,而税务以上海名,仓以上海名,巡检以上海名,驿和铺以上海名。盖已巨镇繁剧著称,不独以浦也。今条系如右,以志县名所缘起云尔。”(见《嘉庆上海县志》)终于元初,(公元1292年)华亭县划出东北五乡设立上海县。又由于此后100年到明初,公元1403年,户部尚书夏元吉,来治苏松水患,把吴淞江的黄浦、上海浦、范家浜、南跄浦四条南北向支流接通、拉直、拓宽、凿深,“一浜连三浦”,而开出了“黄浦江”大水道而成就了上海大港。这个历史脉络,由华亭海—上海浦—上海村—上海务—上海舶司—上海镇—上海县—上海道—上海市,一路走来至今天,这就是“上海”的由来。

赵震忠

2017年4月18号

附:

《上海历史地图》中的《上海地貌类型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