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用具——水井

 渐近故乡时 2018-02-26

  

选自《这里是白城》

吉林省地方志资源开发立项项目


——



  水井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水井出现之前,人类逐水而居,只能生活于有地表水或泉的地方,水井的发明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伴随岁月的积淀,水井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越了水井的功能意义,成为一种因情景不同而文化意义不同的符号。“井”最常见的符号意义即代表了家国故园,自古就有“背井离乡”“乡井”之说。“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改邑不改井”。中国的传统观念视井为命根子,一口水井成了故乡家园的象征,他乡的一碗井水常常让人充满了离愁别绪,思念之情涌上心头。


  “无井不成庄”,在水井出现之前,白城各民族先民只能生活在嫩江、洮儿河、蛟流河、文牛格尺河、二龙涛河、月亮湖、洋沙泡等有地表水的地方。随着中原文化的渗入,生活在白城的各民族先民学会了打井。水井的出现使白城人可以自主选择生活活动区域,远离江河的地方也有了牧场和村庄。


  白城农村长期使用的是圆形土井或六角形水井。直径多为1—2米,深度一般为数米到20多米。这种井只宜于开采浅层地下水。挖井时全村的棒劳力都集中在一起,施工时男人可直接下入井筒中挖掘土石。经过几天的挖掘后到了水层就开始下井凹。井凹是用上好的水曲柳木板做成的,或凿石而成形状为六角形、四方形,板与板之间用铆咬合,石与石之间直接垒砌,一层一层往上起,到与地面平行后,开始安装井台、井裙、井架、辘轳和井绳及水柳罐。乡亲们将浑水掏净后,各家各户开始挑水饮用。也有大部分水井都是不加装饰的土井,即挖出水后,就罢手成井,村民吃水就把水筲吊到井下取水,有时吊上的里还浮着杂草。水井虽然是浅水层,但水质纯净、清澈甘甜。那时很多人喝不上茶水,乡亲们专喝这井里的生水。出门劳作第一件事,便是拿了水瓢,弯下身子从缸里舀满一大瓢刚刚从井里挑来的水,“咕咚咕咚”地喝下去,霎时便觉暑热顿去,遍体生凉,即便冰天雪地也沁人心脾,解渴驱寒。出门回来后,也要大瓢大碗喝透这凉水,顿时解除疲劳,来了精神。过路的外乡人口渴后,摇上一柳罐井拔凉水喝个痛快,旅途的疲劳顿时消去,坐在井边小憩一会更是凉爽无比。用这井水煮茶,不管是红茶绿茶,砌上后都是芳香无比,别有风味。


  一口水井,盛满了吃水人的生活百态。每个吃水的家庭,男人永远是家的支柱,他们早晨起床,一边打着呵欠,一边从缸边提出水桶,拿扁担挑在肩上。伸开双手,将扁担勾住水筲,从家中走出。晚上收工回家,首先看看水缸里有没有水,水够不够用,如果水少了,立即拿起扁担,勾起水筲径直向井沿走去。村子里有多少男人,那条通往水井的土路上,就有多少个移动的“大”字。他们来到水井旁,弯腰把水桶扣进水中,呼啦两响,便一切妥当,伸起腰,毫不费力地迈开稳健的脚步往回走。来水井挑水的男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一个接着一个,两只水桶在肩头有节奏地起伏,满满的水,经不起震颤、颠簸,溢出来了,一路洒落,在被无数人踩出来的土路上洒出两道湿湿的印痕。当然,也有很多女人担起扁担去井沿挑水的,她们往往挑得更显轻松愉悦。人常言三个女人一台戏,一旦有两三个女人聚在水井边,就如唱戏般热闹。她们的嘴里,永远有说不完的张家长李家短、前屯后村的消息,大到各种新闻,小到孩子的拉屎拉尿,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谈笑的过程充满欢愉,水井边时时洋溢着她们的欢声笑语。


  常年在外读书的孩子,接受过文化的熏陶,生活中,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放假回家,拿不起重活,他们只得每天清晨早早起床,拿副水桶挑在肩上。那极少经受劳动磨炼的肩膀,皮肤柔嫩得像熟透了的柿子,怎忍得住扁担在肩上舞蹈。一路走过,活像一只伸头缩头的鸭子,趔趔趄趄。桶中的水洒落不说,就那姿势而言,无疑成了村里人眼中的笑话。有时路遇长辈,他们笑着说——伸出头,挺直腰板,挑水也得挑出男人样来。也有实在看不过去的,便要求稚嫩的孩子放下水桶,替他担上一段路程……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吃水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那口水井一代又一代地陪伴着村里的人们。渐渐地,那口一成不变的水井就成了家乡的地理坐标,成了离家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乡的寄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