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莱芜猪的保种、利用与开发谈我国地方猪种资源发展

 田园牧韵 2018-02-26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人类社会正面临可利用生物资源逐渐减少的趋势,而畜禽品种资源是极其重要的、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一但丢失则不可挽回,所以就更需要保护,否则将是全人类的损失。地方猪种资源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是生猪产业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一个地方品种就是一个基因库,是培育新品种的基础。每一个地方猪种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各具种质特点,是自然选择的结晶,是劳动人民长期选育的结果。地方猪种资源一旦丢失,就丧失了其再生性。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养猪是我国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无“豕”不成家,“猪粮”安天下。因猪与人们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所以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培育了诸多适应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猪种,为现在的养猪业留下了宝贵的遗传物质基础。

一、莱芜猪的保种、利用与开发

(一)莱芜猪的保种

莱芜猪作为我国地方优良猪种之一,其品种形成历史悠久,遗传基础稳定,特性明显,具有繁殖力高、肉质好、抗逆性强等特点,尤其是肉质特性更是国内外其他猪种无以比拟的,按国际标准测定,莱芜猪肌内脂肪含量平均11.6%,是大约克夏猪的9倍;肌苷酸、总胶原蛋白、亚麻酸有效物质比大约克夏猪高19.4%、65.2%、31.3%;亚油酸、脂肪酸比大约克夏猪低50.3%、41.9%。1986年莱芜猪被收录《中国猪品种志》,2004年取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 2006年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目前,莱芜猪已成为全国许多地区、单位生产与育种的首选种质材料,是生产特色品牌优质猪肉最优良种质资源,是培育优质肉猪配套系、专门化品系的首选种质材料,是全国生猪生产上推广利用最多的地方优良品种之一,对我国养猪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开展猪种普查,制定保种方案

解放后,莱芜猪的保护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及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的高度重视,山东省先后于58、65、78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普查,数次修订了发展规划和保种选育方案。

2.建立资源保护场,组建保种群

1973年建立了国营猪场---莱芜猪保种繁育场,78年组建保种选育群进行保种繁育。同时在莱芜市建立了两个繁育场。82年对几个种猪场的莱芜猪群进行整顿,同时在面广量大的莱芜市及周边地区再次进行猪源调查,重新组建了75头含6个血统、36个母祖系的保种选育基础群和40头规模的繁育群。82年全国第二届猪育种协作组大会在泰安召开,对莱芜猪保种群及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84年东北农学院韩光微教授等国内养猪专家教授,对组建的保种选育基础群进行了论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猪群比较整齐,依据的资料齐全、数量比较充足,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品种选育。2000年由国家、省、市三级投资300万,建立了占地50亩,存养莱芜基础母猪200头,建筑面积5000m2的高标准保种场。

3. 明确保种选育方式和方法

莱芜猪的保种选育以活畜保种为主。保种方法以群体遗传学理论为基础,尽量控制群体近交增量为原则,通过增大群体有效含量,确定合适的公母畜比例和留种方式,避免近亲交配及延长世代间隔来实现。在保种场,采用家系等量留种法来增加有效群体含量,从而达到控制近交系数的增量。延长世代间隔,减少基因流失。同时,辅之以分子遗传标记辅助保种方法,以了解现有保种群体中基因的基本情况,利用在染色体上已知位置的分子遗传标记来确定后代留种,对保种群的基因进行跟踪,从而达到保存群体中所有优良基因的目的。此外,强化场内的测定制度,对原种场要求场内留种的每一头种猪做到有常规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种质数据。档案记录完整。

4.进行世代选育,保纯优良基因

自20世纪80年代组建保种群以来, 30多年不间断的保种选育完成了莱芜猪11个世代的选育。通过选育使莱芜猪的不良性状得到改善,优良性状得到提高,遗传基础更加稳定。与此同时我们还进行了莱芜猪相关种质特性和配套技术研究。研究、保纯了与莱芜猪繁殖、肉质、抗逆性等性状相关的主效基因,并将其应用到后备猪选育中。

(二)莱芜猪的利用

1.利用莱芜猪,开展经济杂交

莱芜猪饲养历时悠久,遗传性能稳定,杂交优势明显,与国外猪种杂交表现出了明显的杂交优势。80年代利用莱芜猪进行二元杂交,杂交商品猪的生长速度、饲料报酬和瘦肉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当时养猪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二元杂交生产的同时,筛选出了有良好繁殖性能的杂交母本大莱母猪。进入90年代后进行了大量的“汉大莱”、“杜大莱”以及“汉杜大莱”、“杜皮大莱”、“长大大莱”等不同组合三元、四元杂优商品瘦肉猪测定筛选和推广。生产水平有了大的提高,综合生产水平超过了国外猪种。几十年间累计推广优良母本30万头,增产仔猪200万头,出栏杂优瘦肉型猪5000万头,累计经济效益200 亿元以上,社会效益巨大。

2.培育专门化品种,拓展种质资源

自1996年开始,以莱芜猪为基础,通过导入国外大约克夏猪血缘,经过6个世代的定向选育,培育出一个专门化新品种—鲁莱黑猪。鲁莱黑猪除保持了莱芜猪高繁和优良肉质特性外,生长、产肉性能比莱芜猪有了较大的提高。2000年通过鉴定,2005年通过品种审定。是山东省“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主导推广品种。鲁莱黑猪的培育为优质肉猪生产提供了一个专门化母本品种,拓展了种质资源。

3.培育优质猪配套系,提高利用水平

2000年以后,利用莱芜猪、鲁莱黑猪、国外猪种培育专门化品系,进行配套系商品猪筛选。2005年欧得莱猪配套系培育通过省级鉴定验收;2007年鲁农Ⅰ号猪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配套系商品猪的培育与生产推广,大大提高了商品猪生产水平。

在莱芜猪开展保种利用研究生产的同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种质特性研究。先后多批次进行了肉质种质特性、莱芜猪及杂交猪营养标准需要、莱芜猪高繁特性、莱芜猪生长发育特性、莱芜猪杂交利用特性等科学研究。相关的科研项目累计达60余项、获得各种奖励40多项,发表的论文150余篇,取得科技专利6项。

(三)莱芜猪产业开发

对于地方猪种仅仅保护是被动的,只有实现有效的开发利用,才能使资源变成商品价值,才能使保种工作变为积极的能动的有效行为。莱芜猪在长期利用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开发,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初始阶段:在政府和主管部门的主导下,先期开发,打造品牌

2006年,为发挥莱芜猪种质资源优势和肉质优势,我们在学习借鉴国内其他地方猪种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在政府主导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莱芜猪产业化开发方案,组织成立莱芜猪研发中心,建立了莱芜猪繁育生产体系和特色品牌优质肉猪生态养殖基地。注册“莱芜黑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莱黑”牌猪肉产品商标,开发特色品牌猪肉制品,打造特色猪肉品牌。

(1)确定选育方向、制定选育方案,提高种质特性的商品价值。把莱芜猪的选育方向由传统的注重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瘦肉率等指标转变为注重肉质质量指标并兼顾繁殖性能。根据确定的选育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选育方案,在世代选育中增加选择的强度,进行大量的现场和实验室测定,实现莱芜猪优良肉质性状(肌内脂肪、亚麻酸等)的培育目标,提高莱芜猪优良肉质特性的商品价值。

(2)研究推广标准化生态养殖模式,提升商品质量。一是研究影响肉质生产的营养需要,日粮组成,制定宰前倒计时配方。二是充分利用莱芜市大片山区、经济林、河滩等资源条件,进行无公害自然条件下山场放牧或林间放养。三是建立标准化商品猪生产场。严格按照莱芜猪的生物学特性,采用无公害专用饲料和倒计时饲养法,分段饲养,全程饲喂发酵青绿饲料,提高肉质品质、降低脂肪含量。

(3)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规程、屠宰分割和加工包装流程,优化提升猪肉品质。针对生猪宰前饲养管理及屠宰分割加工,制定了一套科学严格的生产加工工艺流程。在生猪宰前一个月饲喂倒计时专用饲料,以调节肉质,保证肉品的质量安全。建设专用小型屠宰分割车间,对莱芜猪的屠宰分割加工进行科学的研究,制定了一套加工工艺技术流程,保持了肉品品质。为适应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研究推出了莱芜黑猪冷鲜肉、烤肉和风味香肠三大系列20多个品种的产品投放市场。经过开发,实现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打造了信誉品牌。

(4)宣传策划,打造特色猪肉品牌。一是进行品牌宣传。充分利用畜牧业博览会、报纸、电视、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树立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二是搜集建立莱芜猪科技文化馆;组织成立省级地方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地方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文化平台。联络相关组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举行观摩、品尝、交流等活动,推进莱芜猪特色猪肉品牌的认知度,提升品牌价值。三是开展莱芜猪的原产地标志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产品认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记登记证书等产品认证,提升品牌质量。四是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莱芜猪品牌保护打假专项行动。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原产地品牌,保障莱芜猪特色产业有序发展。

2.规模化开发阶段:与企“嫁”接,做大做强莱芜猪肉特色品牌产业

为创新运营机制,加快莱芜猪产业化开发速度,2008年,将莱芜猪、鲁莱黑猪的繁育、生产,莱芜猪、鲁莱黑猪的动物及产品名称、商标(“莱黑牌”)的使用权和繁育、饲养、加工控制技术转让给山东六润食品有限公司,由山东六润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高标准的屠宰及肉食品加工中心和现代化养殖基地,发挥企业优势,尽快做大做强莱芜猪肉特色品牌产业。几年来,山东六润食品有限公司已投资1亿多元建设开发体系,已完成了繁育生产体系建设。年出栏、屠宰、加工20000头特色品牌肉猪,屠宰、加工、物流、市场体系也已初具规模,品牌与市场基础逐步形成。

二、莱芜猪保种利用与发展几十年取得的经验和体会

(一)经验

莱芜猪育种工作,风风雨雨三十年,既有困惑,也有坎坷,更有成功后的喜悦。可以说是经历了从80年代建场保种选育开始—新品种培育—产业化开发里程碑式的三个重要阶段。概括这三十年的工作,可以总结为1、2、3、4。即:1个中心:就是始终坚持以保种选育为中心。2个特色:就是围绕莱芜猪优良肉质和高繁殖力这两个特色做文章,搞研究利用。3个创新:一是保种方式创新。坚持动态保种,即以保种促选育,以选育促利用,以利用反哺保种;二是选育创新。在本品种选育的基础上,以莱芜猪独特优良性状作为育种素材,培育3个新种质;三是开发利用创新。与大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的资金、市场优势,结合我们的技术优势,做大、做强莱芜猪产业。4个结合:一是与政府和相关部门结合,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二是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相结合。夯实莱芜猪基础性研究;三是与企业和市场结合。引进企业,开发市场,促进事业。四是与科研和项目结合,利用科技夯实基础,用项目服务产业。

(二)体会

1.对地方猪种资源的充分认识,是保种利用工作的基础。地方猪种是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宗留下的传世之宝。它适应本土,易饲养,是世界优良畜种基因库里天然资源的一部分,是我们培育新种质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一旦消失将无法挽回。只有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保种利用工作的高度认识,才能使保种利用工作成为现实。

2.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和资金支持,是保种工作的基本保障。莱芜市人民政府先后于1997、1999年两次发文,对莱芜猪保种相关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近年来莱芜猪的保种利用得到了各级各部门鼎力支持,国家、省、市畜牧、科技、财政部门几十年来针对莱芜猪立项50多个,投入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支持完成了保种及种质测定的几乎所有项目,对种群的保护利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有一支坚定的不怕苦、不怕累的专业技术队伍,是搞好保种工作的关键。从70年代莱芜猪进行保种利用开始,就逐步形成了一支梯队式的技术队伍,几十年如一日,战斗在莱芜猪保种、选育、测定、杂交利用、生产及示范推广的第一线。正是由于这样一批坚定的科技工作者不怕苦、不怕累专一工作,对保种利用起到了关键作用。

4.在利用开发中进行保种是保种工作的有效措施。正像韩光微教授所说:“莱芜猪究竟怎样保,个人意见,只有不断提高才能保,如象保存古董文物一样,意义不大。要使莱芜猪更能适应国民形式的需要,只有在动态中保种。”几十年来,莱芜猪实行动态保种模式,杂交利用、新品种及配套系培育、产业化开发等利用途径,实现了保种与开发利用互促、有效保存的目的。

5.我国地方猪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的引导与推进,是莱芜猪保种利用与发展的助推器。自2003年中国地方猪保护与利用协作组成立以来,10多年间,在协作组的引导和推进下,在专家组的帮助指导下,使我们明确了莱芜猪的保种选育目标,保种方式方法得到了优化,各项技术得到了支持。莱芜猪猪种保纯、繁育、性能测定、种质特性、利用途径和产业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三、地方猪种保护利用面临的形势、困难和问题

(一)面临的的形势

1、地方猪由抛弃转变为认识与保护。建国后为满足人们对猪肉的需求,苏白猪、巴克夏等脂用型猪大量引入;七八十年代国内脂肪型猪内江、荣昌等大量推广应用;八九十年代杜洛克、长白、大白国外瘦肉型猪风靡全国,成为我国改良本地猪发展规模养猪业的主要品种。由于地方猪种在瘦肉率、瘦肉产量、料重比、日增重等经济性状上的劣势,本地猪被土二元、土三元进而洋三元逐步取代。纯种本地猪日趋减少,个别品种濒临灭绝。本地猪及其杂种的饲养量急剧下降,市场猪肉品质降低,地方猪难以在市经济中找到合理的价位和销路。加之保种经费有限,收支难以平衡,中国本地猪种面临着山穷水尽的严峻形势。2000年以来,随着引进猪种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适应性差、单产水平低、抗病力低、繁殖力低、营养需求高)以及对地方猪种优良种质特性的认知和人们对优质品牌猪肉的追求,地方猪种的保护利用开始得到社会认识、受到保护。

2、各级部门由不重视转变为重视。2000年以前,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猪肉需求,西方猪种因其高瘦肉率、高日增重、低料重的种质特点,受到政府各级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推广。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种质资源保护的认识越来越深以及地方猪优良的种质特性,各级部门开始重视地方猪保护利用和产业的发展。

3、猪肉产品质量由不认识到认识追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品匮乏,肥肉更受人们的欢迎。进入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猪肉的消费观念由吃肥肉逐渐过渡到吃瘦肉。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目前的纯瘦肉寡淡无味、粗老干涩抱怨有加,市场开始呼唤优质猪肉。讲究风味醇厚的猪肉成为新时尚,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由吃瘦肉过度到吃优质的瘦肉,猪肉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优质化,猪肉消费正向高档、优质、安全、卫生、营养等方向发展。这是中国人传统饮食习惯和科学营养观念相结合出现的市场消费新需求。风味、安全猪肉已成为公众的消费新追求,未来猪肉的竞争将是风味、安全和质量的竞争。

4、饲养高热而转为低冷思考。自2008年开始,社会开始掀起黑猪养殖热潮,许多人把资金投入到黑猪养殖及其产品开发当中,越来越多的乡土黑猪肉开始出现在货架上,猪肉市场呈现

“土洋大战”。但是由于黑猪市场无序发展,很多养殖场(户)及产品开发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存在以次充好现象,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行业发展。进入2013年,人们开始反思“黑猪热”,地方黑猪产业进入低冷思考时期。

5、产业开发热情不减。虽然在地方猪产业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的挫折与失败,但是地方猪从业者们对产业开发的热情不减,通过开发呈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例如利用莱芜猪、淮猪、陆川猪、金华猪等纯种地方猪种生产特色品牌猪肉;利用培育猪种或杂优猪生产的优质猪肉,例如北京黑猪、广东土猪I号、江苏苏太猪、广东温氏集团、河南雏鹰集团等,都已成功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和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1、认识模糊,概念不清。对地方猪真正特征特性的认识模糊不清,把“黑毛猪”等同于“地方猪”

等同于“优良猪种”,未真正认识和挖掘地方猪各具特色的种质价值。

2、组群乱向,种质不清。有些地方猪保种群组群混乱,系谱档案不清,来源不明,保种群个体间性状差异较大,遗传性状不稳定。

3、保护措施缺失,特性基因丢失严重。有些保种场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只知道饲养,没有明确的保种目标,没有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基本上仅在保种的群体大小、血缘多少和体形外貌一致性方面作工作,造成形式上原品种基本上保存下来了,但实质上地方猪的特性基因可能已丢失。

4、机制不顺,经营困难。许多地方猪保种场主体不明确,机制不顺,有些国有事业单位保种场主要依靠政府拨款、政策支持以及相关科研项目经费作支撑,负担过重,责任心不强,本身生产经营困难,保种无措施。

5、盲从开发,价高质低。近年来,地方猪肉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许多地方猪拥有者盲目涉足地方猪肉开发,由于对自身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认识不清,加之存在以次充好现象,致使市场上的地方猪肉参差不齐,价高质低。

6、投入不足,种质降滑。许多地方猪保种单位对地方猪种的保护费用投入不足,存在基础设施不足,缺少专门育种人员,缺少育种性能测定设备,缺少生产设备等问题。致使许多地方猪种无品种登记、无性能测定、无选育措施,生产性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特性基因丢失。

7、人才匮乏,管理落后。大多数地方猪保种单位规模小、利润低,加之猪场特殊的工作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极低。许多保种场缺少必要的管理人员和育种人员,生产管理落后。

四、对我国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利用的思考

(一)地方猪种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及指导原则

立足于保护,着眼于开发,以保种为基础,持续保持地方猪种优良特性;以科技为手段,创新保种选育技术;以开发促保护,加大保护力度,健全国家、省、市、县分级负责的保种投入机制。统一规划、市场化运作,使保种、利用、开发形成一体,使种质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我国地方品种保护开发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采取的措施

1、提高认识、重视保护

长期以来,由于许多发达国家强调培育高产的“专门化品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品种资源的保存和利用,使遗传资源受到严重威胁,甚至丢失。造成品种单一,基因贫乏,同时也难以避免基因过于纯合而带来的遗传疾患。为适应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市场多样化的需要,保持养猪业可持续发展,他们就不得不千方百计四处搜寻,甚至不惜重金购进资源。我国地方猪种经过长期的自然人工选择形成了多样独特优良的种质特性,如肉质鲜美,繁殖力高,抗逆性强,性成熟早等独特性能,已成为世界珍贵的物种资源。部分品种已输出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世界养猪业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绿色无公害优质猪肉应运而生,这为我国地方猪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猪肉消费正向高档、优质、安全、卫生、营养、保健等方向发展,肉食品加工业越来越需要优质的猪肉原料。地方猪具有繁殖力高、肉质好、耐粗饲等优良性状,特别是地方猪的肌内脂肪含量丰富(莱芜猪平均10%以上),是其他任何外国猪种无法比拟的,更适宜进行高档猪肉的开发,增强我国养猪业的国际竞争力。

2、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重点支持

我国对农业问题越来越重视。但长期以来,对农业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种植业领域,这与畜牧业的地位极不相称。而在养猪业,我国对外种猪改良、种猪场建设支持较多。虽然近几年来增加了资源场的资助力度,但总体上资金偏少,对地方品种资源研究利用的支持不够,许多科研工作者靠对地方品种资源的感情和社会责任在艰苦的工作。猪种资源是育种及生物技术产业的物质基础和战略性储备资源,因此,地方猪种的保护和优良特性的挖掘及利用应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给予更大的稳定的资金及政策支持。

3、建立和完善高标准的资源保种场,有计划的实行动态保种

高标准的保种场除具有选址合理、布局科学等种猪场建设的常规要求外,尤其重要的是要根据地方猪种的生物学特性设计圈舍,而不是简单的生产工艺现代化。此外保种场要有一支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技术队伍,保种场技术负责人要具备大学本科以上相关专业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直接从事保种工作的技术人员需经专业技术培训,掌握保护畜禽遗传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保种场进行活体保种同时,利用精液、胚胎超低温冷冻技术、解冻及胚胎移植技术,实现长期静态保存。此外还要坚持动态保种,即以保种促选育,以选育促利用,以利用反哺保种。通过选育提高使其适应市场和现代商品猪生产的需要,只有这样地方猪种的保护才会健康持久。

4、持续进行保种选育,开展种质特性及种质资源研究测定,构建长期的科技保护机制

地方猪种的保种选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如一持续坚持。科技工作者要不怕苦、不怕累,专一工作,始终坚持保种选育这个中心不动摇。

在坚持不懈的进行保种选育的同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起地方猪种研究测定选育平台,系统深入的研究地方猪种质特性,为品种资源的保存、选育提高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5、挖掘优异基因,开展利用途径研究

虽然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地方猪种种质特性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地方猪种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盲区,还有很多优良性状未被发掘。我国的猪种资源丰富、多样,并各具特性。这些资源是我们培育新品种的良好素材。未来猪的育种工作,应重点发掘一批有利用价值的特效基因和优异育种新素材。

6、开展社会化商品生产利用及产业化开发

地方猪种的商品化利用,一是利用我国地方猪种的优良特性培育适合我国中小规模饲养的专门化母系,进而利用土洋结合的二元或三元杂交体系生产商品猪。二是培育有中国特色的配套系,在全面分析我国地方猪种优势和缺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引进品种、地方品种两类遗传资源选育专门化品系,培育出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各式各样的配套系组合,从而开发适合不同消费层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猪肉产品。

地方猪种的保护是一项费时、费力、投入大、回报较低的工作,没有长期投入,很难坚持下去,仅仅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使地方猪种长久、健康的保持下去,产业化开发是必经之路。以地方猪保种场、研究中心为技术依托,以大型肉食品加工企业为主体,抓好地方猪特色猪肉和配套系优质猪肉产业化开发,大力培植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抓好地方猪特色猪肉和优质猪肉专卖连锁经营,完善产业化经营体系,带动饲料、印刷、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全面发展。构建一套科学的适合地方猪保种、利用及产业化开发的体系,历史意义、社会价值重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