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清朝重臣田文镜因何失宠?

 思明居士 2018-02-26

说起田文镜失宠之事,历史上也确有这么一笔。田文镜这个人早年仕途也算坎坷,康熙三十二年好不容易当上县丞,却一直得不到提拔重用,加之为人始终一副刚正不阿、横竖不吃的形象,所以无论是官场还是私人生活都没有什么人缘儿。

就这么空熬了30年日月,到了康熙五十六年,才升为侍读学士。雍正皇帝登基大宝之后,将他从人从之中提拔出来,自此平步青云,人士的仕途得以改变。田文镜自此也如鱼得水,凭着自己那股子刚直的劲头,也确实为雍正一朝立下汗马功劳。也恰恰是有他这样的官员也令雍正朝吏治为之一新,雍正皇帝亲笔写了八个大字赏赐于他,这便是“忠诚体国、公正廉明”,更在百官面前褒奖田文镜为“巡抚之第一人”。

纵观雍正最器重的臣子之中,李卫、鄂尔泰、田文镜分列可列前三。雍正也是借助这三人的能力使得大清王朝焕然一新。雍正对其三人更是爱护有加,有人弹劾,雍正也加以偏袒,给予爱护。

田文镜更依仗皇帝的恩宠,做事雷厉风行,但是也过于苛刻。虽然美其名曰是个勤政干练的清官,但也因为过于刁钻刻薄、兼带酷吏的名衔。久而久之令官场之中怨声载道,不但间接逼死康熙朝老状元,而且对待河南的乡绅士族苛刻至极,并对其施行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制度。越到晚年越是变本加厉,最后竟然到了妄自揣测圣意,一味迎合拍马的地步。

因田文镜早年是通过开捐纳税混来的监生,并未中过科甲,因此对读书人十分不屑,更是不尊孔孟,鞭挞读书人,视科甲出身的两傍进士如宿敌一般,更是污蔑直隶总督李绂朋党论等。雍正七年,竟将河南水灾之事进行虚报隐瞒,致使百姓生活艰难,流离失所,最后竟至百姓无奈售卖儿女的地步。

田文镜这些做法,渐渐传进雍正皇帝的耳朵里,因此也越发的对他有所反感。雍正十年之时,田文镜的仕途也就算到头了。

这时候雍正对他已经从反感变成了厌恶,在一次朝会之时,雍正皇帝在众文物面前斥责田文镜,并说他老迈昏庸、精神不及,不知纠谬绳愆,大负朕恩。

田文镜此时也知道自己再也留不住了,只有乖乖的上折乞恩,请求辞官回家养老。雍正皇帝也未加挽留,写下上谕指责他的过失和褒奖了一些作为之后,让他不必再挂念皇帝,早日归乡。

雍正十年十一月,这位在官场打拼了一辈子的田老先生带着对官场无奈的依恋告老还乡,自此“旋卒”。

乾隆皇帝即位之后,曾找来那些田文镜的旧部下和同朝老臣,讨论过田文镜的为人。最后乾隆皇帝既对他进行褒贬,也对他进行了夸赞。

文献档案记录下乾隆皇帝对田文镜的看法“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灾不报,至于流离,蒙皇考严饬,遣官赈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

谢邀,田文镜是康熙和雍正时期的大臣,后期尤其受雍正宠待。田文镜在康熙死时,他的官职只是县令。到了雍正时才平步青云,成了雍正的心腹之臣。


(田文镜的影视形象)

田文镜 (1662年—1733年),字抑光,他本来是汉人,当时的八旗子弟入仕很容易,在清朝,汉人是『三等』公民。加之他又没有强硬的后台来支撑,注定了他的仕途不可能一帆风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田文镜在二十二岁的时候出仕县丞,升知县、知州,历二十余年。大约在42岁左右,就功成名就。说实话他的荣升是雍正提拔的结果,就是搁在现在也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说,田文镜从地方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了『中央』。

田文镜受雍正赏识还是他做山西巡抚时,由于把山西搞得挺好,从那时起,田文镜成了雍正的心腹之臣了。

田文镜是从地方打拼上来的,他有丰富的地方经验。我们都知道,雍正是个冷酷无情的帝王,尤其他对贪腐特别痛恨。

他全力支持田文镜整饬(chi)弊政。清查积欠,惩治贪官,限制绅士特权,严限交纳钱粮;严行保甲制度等措施。

田文镜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必触犯朝中一些大臣的利益,于是就有人弹劾田文镜,比如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等人。纷纷上书说田文镜“假公济私,”等诬陷之词,雍正不是昏君,根本不听这一套,说:『朕需要的就是这样的能臣,朕不需要没有牙齿的老虎』!称赞田文镜是自己最相信的封疆大吏。讲真,雍正就是田文镜的伯乐。



(清雍正帝的影视形象)

雍正驳回了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等人的奏折。无形之中鼓舞了田文镜的斗志。田文镜有报答雍正的知遇之恩的想法,想把政绩再一步的提升。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到了晚年,不知道是田文镜老而昏庸,还是被属下蒙蔽了,总之这时他有点跑偏了。不顾百姓实际情况,有点邀功请赏的意味。田文镜失宠也是从这件事开始的。

事情是这样的,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命田文镜兼任北河总督。就在这一年,他的管辖范围内的山东发生了水灾,河南也发生了水患。

中央得到消息后,雍正帝下令赦免了两地税钱粮。这本来是照顾灾区老百姓的好事。田文镜却上奏说:




(田文镜的影视形象)

『河南被水淹没的州县,粮食收成虽然不如去年好,但是还没有形成灾害,百姓踊跃缴纳赋税热情高涨,百姓表示,皇帝这样做是对我们关心,我们不能让皇帝免去钱粮,请求仍然按照原来的数额收税』。

说实话,历史没有记载这是不是田文镜自己编的谎话,也可能是一些官员的措辞。但田文镜没有下去实际考察。朝廷商议之后同意了田文镜的请求。

过了两年后,也就是雍正九年(1731年),灾区实际情况被暗访的官员知道了,百姓中出现了卖儿卖女现象。灾情触目惊心。

官员上奏雍正帝,说,灾情如此严重,皇帝要赈灾,可田文镜当初却不允许,百姓不明就里,还以为是皇帝不管他们呢!

雍正马上诏告百姓说:“去年山东发生水患,河南也有数县被水患所害,朕料定田文镜自己能够处理这件事,所以没有另派官员进行赈济。谁知道事情会是这样呢?

最近听说祥符、封丘等州县民竟然出现卖儿女的现象。这都是田文镜年老多病,被下属的官员蒙蔽的缘故,他不能有效的管理这些地方,他应该引咎辞职。雍正令侍郎王国栋前去河南进行赈济。田文镜以病乞休,雍正帝命他回京师。

从这件事之后,田文镜从此失宠了。官方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雍正王朝剧照,图中雍正贬斥田文镜)

河南自从田文镜上任督抚以来,严格治理,他的下属官吏竟然剥削民众,致使河南人民深受其困。前年田文镜隐匿河南灾情不报,百姓流离失所,幸亏先帝爱民,派遣官员前去赈抚,才保证河南的安定,这件事天下人皆知雍正帝爱民如子。

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镜就逝世了。

【撰文:秉烛读春秋


田文镜平步青云自然是得雍正帝提拔重用;后一落千丈,皆因晚年妄揣圣意,做事昏聩终遭弃用。古之大臣命运的起起落落,有自身的才干、性情的原因,亦有外部力量的主推,尤其是来自帝王的态度。

康熙一朝名臣迭出,姚启圣、明珠、李光地、周培公辅佐康熙帝成就“千古一帝”的美誉。而在雍正王朝,李卫、鄂尔泰、田文镜无意是雍正帝的“三驾马车”,替雍正帝整饬吏治,开创局面。雍正帝曾留有评语“若各省督抚皆能如田文镜、鄂尔泰,则天下允称大治矣”。帝王之尊,金口一开,可见对田文镜评价之高,肯定了田文镜在地方治理中的卓越功绩。

然则田文镜的仕宦生涯开始并不顺利,甚至非常艰难。田文镜非科举入仕,康熙二十二年当上县丞,康熙五十六年为侍读学士,期间30多年的时间不得重用。雍正元年,皇帝派田文镜去华山致祭,田文镜因揭发山西瞒报灾情而得雍正帝信任,于是乎被重用,被派往担任山西布政使,自此平步青云。

田文镜此人干事有股猛劲,30多年间志不得舒,初得恩宠,亦是感恩戴德,极力报答浩荡皇恩。所以,清理山西积压的案牍,吏治为之一新,雍正帝朱批八字“忠诚体国,公正廉明”。雍正二年,担任河南布政使,不久升任河南巡抚、总督。同样是剔除宿弊,整饬吏治,地方局面为之改观。雍正帝初得帝位,急需得力之臣,改变朝堂和地方局面,而雍正帝本人亦是勤政之君,见田文镜屡屡打开局面,自是大喜过望,高度评价田文镜:巡抚中之第一人!雍正朝最初几年确实是已经步入晚年的田文镜人生仕途的高光时刻。

众所周知,雍正帝最欣赏的督抚大臣是李卫、鄂尔泰、田文镜,其曾经要求两江总督尹继善学习这三个人,而尹继善对从容回应:李卫,臣学其勇,不学其粗;田文镜,臣学其勤,不学其刻;鄂尔泰,宜学处多,然臣亦不学其愎。

通过尹继善之口,可见三人皆有其弱点,而田文镜的弱点是做官虽雷厉风行,但为官刻薄尖酸。虽有雍正庇护,也是屡遭弹劾。地方为政时,田文镜过于严苛,推行摊丁入亩时,为完成圣意,对下属,对百姓,都是严酷刻薄,非议甚多。后治理区域发生灾情,田文镜知雍正帝素喜祥瑞,竟隐匿不报,朝廷本有免税的打算,田文镜竟上书,言虽有灾情,但百姓纳税热情高涨。如此逢迎,不顾民生,后致灾区百姓卖儿卖女,地位一落千丈势在必然,按照雍正帝的性情,未杀之,亦是皇恩浩荡。

乾隆即位后也曾谈及雍正朝这三位大臣,“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不及鄂尔泰”,田文镜的横空出世有自身的才干,更源于雍正帝的提拔而干出的实实在在的业绩。后一落千丈有自身的性格原因,更重要的是没有了实干的精神,妄揣圣意,一味迎合,不顾百姓死活,可谓事出有因,罪有应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