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傳世之美 | 雨過天晴雲破處 千峰碧波翠色來

 timtxu 2018-02-26


  靜思語  

我們要感恩過去

珍惜現在 展望於未來

以感恩心處人事 持之以恆

必能日日歡喜自在

證嚴上人【靜思語】



中國的陶瓷會“說話”

1603年,莎士比亞的喜劇《一報還一報》公演時,劇中人物龐貝說了這樣的臺詞:“三便士左右的盤子雖然不是中國貨,但也算是極好的了。”那時候的歐洲人首次見到“似玉、非玉、而勝玉”的中國瓷器時,無不為之傾倒,驚詫欽羨地把它稱之為“神的餐具”。

 

英國人認為這樣的曠世奇珍並不屬於人力所為,約翰·多恩在《馬卡姆夫人哀歌》中,腦洞大開地訴說著自己的想像:“中國人埋下黏土,經過百年沉澱,挖出瓷器。”法國人為了表達他們的狂熱喜愛,把歐洲名劇《牧羊女》中的男主雪拉同與青瓷媲美,後來,法語“雪拉同”便成了中國青瓷的代名詞。

 

在中世紀西方人眼裡,China這個與瓷器同名的國度是一個神秘、富裕的地方:“在這個大國,人們食品豐富,講究穿著,家裡陳設華麗。尤其是,他們努力工作勞動,連同他們肥沃的,勝產絲綢、瓷器和稻米的土地,使其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做是,全世界最富饒的國家。”






“宋朝是一個術的時代”

【 南宋 李嵩 《觀燈圖》】民俗題材的節令畫。李嵩善於通過繪畫,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態度。

在燦若星辰的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若想選出一個最輝煌的朝代,大家肯定會眾說紛紜。漢、唐、明、清,各有各的威武、富足與璀璨。但若要選出一個最美的朝代,卻當推宋為首,因為宋代是一個屬於藝術的時代。宋代詩詞婉約豪放,把中國古漢語的典雅涪婉發展到了極致;宋代書畫煙林清曠,代表了中國文人曠達疏渺的最高審美;宋代的瓷器,則達到了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巔峰。

 

宋代有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其中以汝窯為首,以汝窯真品最為難得。汝瓷釉如凝脂,天青猶翠,冰裂瑩澈,觀者清涼,“縱有家財萬貫,不及汝瓷一片。”這句話道出了汝瓷稀世的身價。

汝窯天青釉洗的外底,刻“丙”字,北宋,北京故宮藏。

誰敢在價值過億的盤子上刻字?世人大都聽說過乾隆帝在稀世字畫、玉器和古跡上題跋的軼聞吧,價值連城的汝瓷當然也不會例外。這位二十五歲登基,在位時間長達六十三年的皇帝,一生建勳無數,順風順水,自然也擁有世人無法比擬的迷之自信。

 

北宋汝瓷以瑪瑙入釉,制器不計成本,興盛僅二十餘年,傳世品不足百件,即使在乾隆的年代,也屬於曠世奇珍。但在六十多件汝瓷傳世品中,刻有乾隆御批的就有二十二件之多。

 

上圖這只刻著“丙”字的汝窯天青釉洗的外底上,乾隆賦詩雲:淡青冰裂細紋披,秘器猶存修內遺,古丙科為今甲第,人才歎亦或如斯~~乾隆帝感歎當代的甲級珍品在宋代僅能位居丙級,是在歎息天青釉洗生不逢時,還是在追思北宋年間“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燒窯盛景呢?

雨过天云破处

汝窑莲花式温碗,北宋,温酒用器。该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台北故宫藏。

有人說:中國陶瓷史上最美的顏色,出自于宋徽宗的一場夢。宋徽宗是歷史上著名的才子皇帝,瘦金體和工筆劃的創始人,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詩人與文豪。

 

一天晚上,宋徽宗夢到雨過天晴,遠處天空雲破處,有一抹神秘的天青色,格外令人著迷。夢醒之後,寫下了“雨過天青雲破處”,希望能燒出這種意境的瓷器。一時間,不知難倒了多少匠人,最終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籌,燒出了令宋徽宗滿意的天青色。

 

故宮博物院呂成龍認為:“宋徽宗是一位藝術家,以清淡為美,最不愛雕飾,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在青瓷中,越瓷青綠,耀州瓷為橄欖色,只有汝瓷,是那種介於藍綠之間淡淡的天青色,冷暖適中,充分體現了傳統文人內斂而低調的審美。”

 

當時的汝瓷,與宋代的審美大環境也是脫不了干係的。宋代文人間特別流行婉約之美,就連豪放派詞人蘇軾,也常常會字斟句酌地寫一些清泉、明月、小溪等清麗動人的作品。正所謂“蘇東坡的宋詞,高出人表。汝瓷的天青色,高出眾窯。”

青如天 面如 晨星稀 ”

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北宋,北京故宫藏。

汝瓷,像一位靜美溫潤的絕世佳人,被後人冠以“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蟬翼紋”的美名。雖然汝官窯以天青釉色為主,但因燒窯時摻入了瑪瑙,使其在不同的光照下變幻出不同的色彩。明媚響晴的日子,青中帶黃,恰似澄澈的碧空中泛起一抹金色的晨曦;細雨霏霏的時節,青綠幽藍,猶如一泓沉靜的湖水,深邃而靜謐。

 

雖然有人說汝瓷的光澤,不及官瓷、哥瓷那般瑩潤晶亮,但這種“似玉、非玉、而勝玉”的古雅質樸之感,卻使其在中國陶瓷史中,成為當之無愧的“窯之魁首”。

汝瓷胎體灰白,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與燃燒後的香灰十分相似,所以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香灰胎,亦稱為“鴨蛋殼青色”,與釉面錯落有致、深淺交疊的蟬翼紋交相輝映,呈現出一種柔和含蓄的玉之光澤。

 

近千年前的“香灰胎”,只是稀世珍寶汝瓷的一種形象化的比擬,然而時至今日,真的就有一個特殊的陶藝課程,將香灰摻入陶泥或瓷泥中,帶著一群小小藝術家,捏出了栩栩如生的陶藝作品。


說到香灰胎的源起,“泥巴藝術親子成長課”的呂老師露出一個淺淺的笑容:“最早產生這個想法是在2013年大年初一,八大處一處寺廟,就運出來幾卡車香灰,香灰是粉塵類無機物,就算掩埋也很難降解。後來我想,也許可以把它們摻進泥料,變成孩子們的藝術作品。”

 

“香灰胎燒制為成品後,呈現出一種質樸的古銅色,星星點點的灰褐色斑點格外古拙可愛,達到了意想不到的審美效果。這也符合佛教的輪回思想,讓完成祈願人祝禱的香灰,再次以有用的和美的姿態,重回人間。”

“現在有些寺廟,也開發了香灰胎製品,但一個香灰胎手串,動輒上千元,這並不是我們的初衷,我們希望香灰胎越普及越好。香灰是無毒無味的安全材料,教小朋友們捏成花盆、糖果盒子和魔法城堡,讓孩子們天馬行空地發揮自己的創意,愛上陶藝、愛上生活,才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