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人为什么说“中”?——东西方思维方式比较(一)

 library003 2018-02-26


我们都知道,东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很多人都认为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差异。如果仅仅这么理解还不够深入,我们需要看到更本质的东西:东西方的思维方式上有根本的区别。


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切分”,中国的思维方式是“整合”。


西方是“逻辑思维”,那么“逻辑思维”的本质是什么?在《一千字简得不能再简的逻辑学》中提到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这种思维方式的本质是“切分”:这三个规律就像一把思想的“刀”,把事物一刀一刀切开:事物可以一分为二,两部分之间既不交叉重叠,也没有任何漏项,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非黑即白,非白即黑,边界清晰。




而我们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一种“整合”的思维,强调“中”“和”:事物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事物是个整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可以变阳,阳可以变阴




一、和


道家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意思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不是“阴”“阳”两个东西简单堆砌的结果,而是“阴”“阳”之间的一种平衡关系的结果。“和”就是两个“不同”东西的“对立统一、相互平衡”。


这种“和”的关系,在中国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团体操表演,也出现了巨大的“和”字。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之间互不相同,但是能和谐共处。


我们打麻将说“和了”,指的是十四张不同的牌组成了一个平衡的结构,每张麻将牌没有大小之分,但和牌的结构是有大小之分的,据说最大的和牌是“十三幺”,几乎每张牌都不一样,但它们之间的结构是平衡的。



中国追求的正是这种不同东西的平衡,而摒弃纯粹的、单一的东西。纯“黑”和纯“白”都不好,都是“极”的状态,到了“极”的状态就不好,甚至会变成对立面,所谓“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太黑就变白,太白就变黑,这就违反了逻辑的“同一律”


二、中


既然“极”都不好,那么最好就是“无极”,黑白统一的状态,这个状态在黑白之间,既黑又白,非黑非白,这既违反了“矛盾律”又违反了“排中律”,这就是中国人特别看重的“中”的状态,西方有“排中”,而中国“尚中”。


在中国,“中”与“和”要比“极”更好


《尚书·大禹谟》和《论语·尧曰》说:“允执厥(其)中”。意思是“信守中道”。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据说,孔子的孙子子思根据这句话写了一篇文章《中庸》,被西汉人戴圣收入《礼记》,南宋人朱熹又取入《四书》,成为以后科举考试必考书目。


那什么是“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空间上不左不右,时间上不前不后,恰到好处,恰如其分,这就是“中庸”。


很多和“中”有关的汉语词汇都和“恰当、恰好、正确”有关:“中道”“中行”“适中”“中正”“不中用”“中看不中吃”。


河南人说“中”也是这个意思:无过无不及,刚刚好


《中庸》里说:“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道家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别多说,多说就是表态,表态就选边站,选边站就是“极”,是“极”都不好;最好啥话都不说,啥态都不表,沉默是金,“守中”最好。


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种“中和”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到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


去朋友家做客,朋友问:“想喝点啥?”我们经常不表态,说:“随便。”


意思是,你有啥我喝啥,客随主便。一旦表态了:“喝橙汁。”万一没有,主客都尴尬。这里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之分,“合适”就可以。我在意的不是具体的饮料,而是主客之间的“中和”关系,所以我需要根据情境变化来做灵活调整。


兵家说:“后人发,先人至”“形人而我无形”,都是指不要首先暴露自己,看情况和时机而灵活调整。


俗话说:“君子要相时而动”“识时务者为俊杰”“墙头草随风倒”。


总之,说出来的不重要,重要的往往不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越是大领导,越不会给出确定答案,说话越模糊,需要你不断学习,需要你领会精神。


以上分析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基本差异,逻辑是以“切分”为基础,中国思维是以“整合”为基础,这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以后几篇文章我们就以这个为基础,看看到底能推导出东西方其他方面还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对整个东西方文化有什么影响。


在这一系列文章开始之前,尤其要做个说明,我们所说的“西方思维方式”是指由古希腊主流思维方式所传承下来的,所谓“东方思维方式”是指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思维方式传承下来的。


其实,古代文明的思维方式也是多元化的,每一种文明内部也有各种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思想,其传承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


中国古代也有逻辑的萌芽,比如墨家和墨家的衍生——“名家”,比如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等;西方也有对立统一的思想,比如赫拉克利特;但这些思想在古代各自文明当中都不发达,没有成为主流。而近代,中国又学习了数理化,西方也有了辩证法,但这不是我这些文章关注的。


我们分析的对象是作为两种文明传承下来的、在各自文明的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占主流的“传统”思维模式。


参考阅读

01 贺林|以逻辑的观点看:逻辑到底有没有用?

02 一千字简得不能再简的逻辑学

03 中西医之争,争的到底是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