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军故里圩堡群撷珠(2)

 bbzbwzsc 2018-02-27

说来也怪,刘铭传青年时,功名心极强。他曾登大潜山,叹道:“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可是有官有爵之后,他却辞官不做,称病回乡。在曾经扎寨的“霸王墩”旁建圩居住,这就是刘老圩。

后来,他又三次应诏出山,三次辞官归乡。光绪十年(1884年),他第五次出山,抗法保台。战后任台湾省首任巡抚。抚台六年,推进台湾全面开发建设,成为“台湾近代化奠基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他因基隆煤矿改革受阻,第五次辞官归乡。刘铭传一生,“凡五进退而乞退之疏至十八上。”这在官场是很少见的。

刘铭传于光绪二十一年冬(1896年1月)听到台湾割让日本的消息,忧愤吐血逝世,清廷予谥号“壮肃”。其著作有《大潜山房诗抄》《盘亭小录》《刘壮肃公奏议》传世。

刘老圩距大潜山仅四里,大门面对大潜山,朝东南而开。圩东面有座小团山,圩后靠“霸王墩”,气势不凡。当年,圩四面是宽阔的壕沟,壕内围墙高厚,建有五座炮楼。外壕东南、东北各有一个大吊桥对外。东边壕沟连着一个大堰,堰内有两个小岛。一个为公子小姐读书处;一个为刘家弹药库。这两个小岛的构思独具匠心,是其他圩子所没有的。进大门不远有一道弯曲的内壕。过一座小桥,就到了陈列著名国宝“虢季子白盘” 的“盘亭”。“虢盘”是西周三大青铜器之一,刘铭传攻占常州时在太平军护王府中发现。解放后由刘铭传曾孙刘肃曾先生献给国家,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整个圩子原有古色古香的大小房屋三百余间,今仅残存10余间,每让海内外的来访者失望感叹。唯有刘大帅亲手栽的一棵广玉兰,仍然挺拔茂盛,春夏鲜花盛开,清香远溢,令人欣慰。此外还有不少参天古树,远望蓊然深秀。刘老圩的重修已引起市、县领导及各方人士的关注。

刘铭传家族后裔曾有多人参加革命,如曾任中共合肥中心县委书记、河南省委副书记的刘敏烈士和红四方面军教导队指导员的刘朝光烈士等。

铭军提督刘盛休的故居——蟠龙墩圩子

从刘老圩向东约三四里,就到了铭军大将刘盛休的故居蟠龙墩圩子。此圩位于大潜山东北约三四里处,与刘老圩、大潜山约呈三角形分布。

刘盛休是刘铭传的族侄,字子征,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只比刘铭传小四岁。青年时随刘铭传办团练,在蟠龙墩安营扎寨。同治元年加入淮军,初到上海攻南汇时,刘盛休单身进入太平军吴建瀛军中,以同乡之情劝说吴建瀛部万余人马来降。刘铭传以刘盛休有胆略,很器重他,让他以“偏裨之将”带兵征战。不久升副将,后至总兵、提督。光绪元年(1875年),刘铭传赋闲在家,刘盛藻也因母丧归家,刘盛休成为铭军统帅。此时铭军有二万余人马。自此以后20多年,他统领铭军主力,先后在山东、直隶兴修黄河、运河、永定河、碱河;参加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浴血奋战,抵御外侮。甲午战后辞官归乡。于1916年去世。

蟠龙墩原是刘铭传的扎寨地之一。依山傍水,优雅别致。刘盛休选择在此建圩,颇有眼光。圩子依地形而建。原有徽派建筑200余间,现皆不存。但宽阔的外壕依然如故,河水清冽,菱藕花香,诚为一景。圩内幸存一棵百年前的丹桂树,枝叶苍翠,树形高大美观。据专家说是合肥地区最大最古老的桂花树。颇具观赏和文物价值。

周公山下张老圩

位于周公山南麓的张老圩,三面环山,河水环绕,像一颗硕大的明珠,镶嵌在紫蓬山区的心脏部位。圩子大门两旁高耸入云、形如巨伞的两棵巨大的法国梧桐,已有百余年历史,成为张老圩的象征。

张老圩规模宏大,景色秀美,均超过其他圩子,位置亦处在这些圩堡群的核心。它的主人是淮军的召集人和实际组建者、淮军的二号人物张树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