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昵称G3qL5 2018-02-27

2日前给孩子用下方治湿疹。来自《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另加玉竹9克治皲裂。

方药:生地15   元参9   丹参9   当归9  六一散9克(包)   茯苓9   泽泻9   白藓皮9   蛇床子9   五剂,水煎服。

 已吃2副半,效果很好。红色皮损减少,裂口愈合。(另此次中药前因胃肠不适吃了几日香砂六君子丸,后又加少量健脾丸,湿疹也见好转)

 钱币形湿疹(一例)

[例九]   章××,男,8岁,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318日。

主诉:周身起湿疹已三年(其父代诉)。

现病史:1970年春先在左小腿出现小片红疙瘩,抓破流水渐成钱币样,不久又在右小腿出现同样皮损,逐渐播及肛门、阴茎,泛发全身,瘙痒甚剧,影响睡眠。三年来曾服中西药,疗效不显。

检查:全身可见散在钱币状集簇之丘疱疹,部分糜烂、渗出、鳞屑,搔痕累累,尤以两腿、肛门、会阴、阴茎等处为重。

脉细滑,舌质淡,苔净。

中医诊断:湿毒疮。

西医诊断:钱币形湿疹。

证属:初为湿热浸淫,日久伤阴耗血。

治则:滋阴养血,除湿润燥。

方药:生地15   元参9   丹参9   当归9  六一散9克(包)   茯苓9   泽泻9   白藓皮9   蛇床子9   五剂,水煎服。

外用:祛湿膏(108)。

二诊:(1973127日)药后隔多日来诊,称药后搔痒明显减轻,皮损亦渐趋退。

嘱服上方加地肤子15克,五剂,水煎服。

 

三诊:(42日)药后复诊,躯干、阴茎、肛门等处皮损已消,祗两腿皮损尚留三、四片未消。仍嘱服上方7剂外用药同前。

四诊:(414日)称近日吃了一些鱼腥发物,小腿部分皮损反复,又见搔痒渗水。舌质红,苔薄黄,脉小滑。改拟利湿清热。

生地30   黄芩6  赤茯苓9   泽泻9   车前子6克(包)  木通3   六一散9克(包)   五剂  水煎服。

每日外用生地榆15克,水煎湿敷。

后未来复诊。19765月其父来院称,前年治愈后,两年未发。半月前因饮牛奶后,小腿又起小片丘疱疹。经内服除湿丸(64),外有重型石膏(10130克调祛湿散(1339克,又治愈。

本例湿疹病延三年,当时辨证为舌淡苔净,脉细而滑。朱老医生认为渗水日外,已伤阴耗血,故以生地、元参滋阴增液;当归、丹参养成血润肤;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蛇床子、白藓皮、六一散祛风除湿而止痒。服药十剂后,皮损大部消退。后因饮食不慎,吃了些鱼腥发物,部分皮损又见复起。舌质红,苔薄黄,湿热现象又显,改以利湿清热法而获愈。愈后两年未发,因吃牛奶后见小发,经治即愈。

[经验方]

64)除湿丸

配方:干地黄180  元参120  丹参150  当归90  茯苓90  泽泻90  白藓皮150  蛇床子90  地肤子90克。

制法:研成细末,水泛小丸,每包装18克。

功用:滋阴养血,除湿止痒。

主治:亚急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

用法:每日服二次,每次服半包,开水送服。

 

祛湿散

配方:黄柏末30  白芷末30  轻粉30  煅石膏60  冰片6

278

制法:先将轻粉,冰片研细,然后与其他药末,研细极匀。

功用:祛湿止痒。

用法:常与其他药膏混合后用,如五石膏、玉黄膏、湿毒膏等同用。

 

 

97)湿毒膏

配方:青黛150  黄柏末310  煅石膏末310  炉甘石末180  五倍子末90

制法:先将青黛和黄柏研细,后加入三种药研和,再加入凡士林,调成30%油膏。

功用:收湿止痒。

主治:慢湿疹,皲裂性湿疹。

用法:涂敷皮损上,每日一、二次。

 

 

 看到有人介绍的药丸的制作方法,无非买机器制做,或工艺复杂的制作方法。实际操作比较繁杂,我经过很多次的摸索,已经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药丸了。
   我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分享。
   首先把药打碎(至于是否100目以上,大家自己看。不100目,只要觉得没有大颗粒或打不碎的纤维就可以),不要说不能打碎啊。
    关键的步骤:把药粉放在干燥的器皿里(碗也行),加入药粉的1/5量的面粉(这个比例是经验值,如果药粉里有富含淀粉的如生地,可以适当减少面粉的量,如果没有也可以增加面粉的量),把药粉和面粉搅允。
     加入开水(或热水),向和面一样和好成药泥。
    这时就可以用手捏一点药泥,用大拇指、食指和无名指团成小丸,大小自己掌握,如果觉得向散沙一样捏不到一起,可以再加面粉重新和成药泥,直到容易捏成形。
    成功了。然后晒干。最后........吃下去。

     湿

中医对湿疹的命名,大致可分为局限和泛发两大类。例如泛发全身,浸淫遍体,渗水极多者名“浸淫疮”;周身遍起红粟,搔痒极甚为“粟疮”;抓之出血者名“血风疮”;若局限于一处,称为“湿毒疮”。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又有不同名称;如发于耳廓者称“旋耳疮”;发于手背者称“莴疮”;发于小腿者称“湿臁疮”;发于阴囊部称“肾囊风”或“胞漏疮”;发于脸部之脂溢性湿疹称“面游风”等等。此外婴幼儿湿疹称“胎敛疮”“奶癣”等。

湿疹的病因以内因为主。不外湿热风三者。

1、湿:脾主湿,脾失健运,饮食失宜,湿从内生。如多饮茶酒而生茶湿、酒湿,多餐鱼腥、海味、五辛发物而生湿热。多吃生冷水果,损伤脾阳而水湿内生。

2、热:心主火,心主血脉,凡心绪烦扰,神志不宁,心经有火,血热内生。青年人血气方盛,婴儿胎中遗热,都是血热的由来。脾湿血热,湿热相结,浸淫肌肤而成疮。

3、风:或因流水日久,伤阴耗血:或因湿热内蕴,复受外风;或因过食辛辣香燥之物,而使血燥生风。

[辨证论治]

临床上有内治外治二方南,常见的可分下述几型:

(一)湿热型:由于血热脾湿,浸淫肌肤。多见于急性湿疹,脂溢性湿疹以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具有下术各证者。

  99

皮肤起红斑水疱,瘙痒极甚,黄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结黄痂、糜烂、蜕皮。大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腻,脉濡滑。治宜利湿清热,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用: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龙胆草9   黄芩9   黑山栀9   茯苓皮9   泽泻9   木通6   车前子9克(包)   六一散9克(包)。如因搔抓起脓疱时,加薄公英12克,银花9克,连翘9克。如发于下肢的湿疹,亦可用萆藓渗湿汤(31)。

(二)脾湿型:由于脾运失健,湿从内生,浸淫成疮。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或泛性湿疹,具有下述各证者。

证见:皮肤起水窠,色黯淡不红,搔痒出水。或有胃脘羡,饮食不多,面色萎黄,腿脚浮肿,大便溏,尿微黄等。

舌淡,苔白或腻,脉缓。

治宜:健脾除湿。以除湿胃苓汤加减,

方用:苍术9   陈皮9   川朴9  猪茯苓9克(各)  泽泻9   六一散9克(包)  白藓皮9  地肤子9   如胃纳不馨加藿香9   佩兰9克,芳香化湿。

(三)血热型:由于内蕴湿热,外受于风,热重于湿。相当于生疹性湿疹,具有下述症状者。遍身起红丘疹,瘙痒极甚,搔破出血。中医称粟疮或血风疮。

脉弦滑,舌质红苔薄白。

治宜:凉血清热,祛风除湿。以凉血除湿汤加减。

方用;生地30   丹皮9   赤芍9   豨莶草9   海桐皮9   苦参9   白藓皮9   地肤子9  六一散9克(包)。

(四)阴伤型:由于渗水日久,伤阴耗血,血燥生风。多见于亚急性、泛发性湿疹具有下述症状者: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瘙痒

100

剧烈,略见出水。舌红苔光,脉细弦滑。

治宜:滋阴养血,除显止痒。以滋阴除湿汤。

方用:生地30   元参9   当归9   丹参12   茯苓9   泽泻9   白藓皮6   蛇床子9克。病情减轻后,改服除湿丸(64)。朱老医生指出:滋阴除湿之法,看来似有矛盾,一般以为滋阴可能助湿,利湿可能伤阴,本方用于渗水日久伤阴耗血之证,生地、元参、当归、丹参滋阴养血不致助湿,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用于反复不愈的湿疹,及慢性阴囊湿疹,疗效较好。

外治法:

1、溻渍法(相当于湿敷):适用于急性渗水多者。用黄柏或马齿苋或生地榆,选用一种。每用30克煎水取汁,稍拧,然后湿敷于皮损上,每五分钟重复一次,每次共2030分钟,每日约35次。可达到收敛、清热、解毒作用。

2、药膏(包括软膏或糊剂):急性、亚急性期,渗水不多可用湿疹膏(98),湿毒(97)、五石膏(101)、皮湿一膏(99);慢性期,皮损肥厚浸润可用皮湿二膏(100);皲裂性湿疹,可用狼毒膏(104)。以上可选用一种,亦可几种交替使用。

1、  粉剂:适用于急性或亚急性期,一般用药粉加植物油(芝麻油或菜子油等)调成厚湖状,比药膏较薄,涂于皮损上,此剂型比药膏较易于渗透。常用的如青白散(129)、湿疹粉(1300

2、  丘疹性湿疹,可用三石水(161)或九华粉洗剂(160)。

 

 

 

 

  101

     婴儿湿疹论治

婴幼儿湿疹,中医称为胎敛。由于皮损形态有干、湿不同,又有湿敛和干敛之分,后者又称为奶癣。

异位性皮炎:如婴幼儿湿疹至儿童期仍断续发作,皮损渐限局手肘、腘窝,或足踝部,常对称性中医称“四弯风”。

胎敛之症,中医认为由于母食五辛发物,遗热于胎儿所致。可分干、湿两型论治。

一、湿敛:属于湿热型。多见于发育良好肥胖小儿。证见:皮损潮红、糜烂、渗水、结痂、大便干,小便黄,

舌红,苔薄黄。

治宜:利湿清热。

内服:牛黄清热散(成药)一瓶分二天或三天服,或用西黄化毒丹(80)。大便干,用二号化毒丹(79)。外用:渗水多时用湿敷法,后用湿疹粉(130),香油调搽,或湿疹膏(98)外搽。

二、干敛:(奶癣)属于脾虚型。多见于发育差的瘦弱小儿。

证见:皮损为红斑、丘疹、鳞屑、渗水少。消化不良,大便溏。

舌淡,苔薄白等证。

治宜:健脾化湿。内服化湿汤。

方用:苍术6    陈皮4.5   茯苓6   泽泻6  炒麦芽9  六一散9克(包)。

外用:紫草油(紫草9   麻油150毫升熬粘去渣)。异位性皮炎皮损苔藓化者,可外用祛湿膏(108)。

[防治]1)忌用热水、肥皂洗澡。(2)乳母、患儿忌食鱼腥发物。(3)防止搔抓,把患儿两手包扎好或用超肘之小夹板绑好,防止患儿屈肘搔抓。头戴柔软布帽。(4)不要穿羊毛衣。

102

[附录]

一、  225例各型湿疹证因论治探讨

我科在朱老医生指民下,于1963年至1965年期间,于门诊条件下,共观察治疗各型湿疹225例。对湿疹的病因论治,作了初步探讨。临床上按其皮损表现,结合全身症候,舌苔脉象,加以辨证论治。大致湿热型,用龙胆泻肝汤(28),血热型以凉血除湿汤(30);脾湿型以除湿胃苓汤(290;风湿热型以凉血消风散(6)及胎热型(婴儿湿疹)以西黄化毒丹(80)为主,更按其风、湿、热三者,孰轻孰重,随证加减。如血热重者,重用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凉血清热:湿热重者,重用龙胆草、黄芩、山栀苦寒清热:渗水多者,重用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六一散淡渗利湿。湿痒加苦参、白藓皮、地肤子除湿止痒;风痒用当归、蒺藜、苍耳子、豨莶草等祛风止痒。外治法:渗水多时,主要以黄柏水作溻渍(湿敷),外用药以五石膏(101),慢性的以利肤膏(106)、祛湿膏(108)为主。

疗效统计:临床治愈107例,显效(皮损消退80%以上)65

例,进步38例,无效15例。

二、辨证治疗145例慢性阴囊湿疹疗效观察,慢性阴囊湿疹,属于中医所称肾囊风范畴,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在厂矿中尤为多见。由于病期长,瘙痒导师烈,严重影响患者劳动、工作和学习。皮科在朱老医生指民下从1974年初为止,共治疗观察145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四型:(1)阴伤型:阴囊皮损肥厚,干燥皲裂,瘙痒剧烈。(2)风湿型:阴囊皮损浸润黯黑,搔之稍见渗水。(3)阳虚型:阴囊潮湿发凉,汗出发痒。其中以阴伤型占多数,主要服滋阴除湿汤(3)或便于服用制成除湿丸(64)此外风湿型服活血疏风方(33),阳虚型服温肾健脾方(32)。外用药以五倍子

  103

膏(103)为主。(4)湿热型;即急性发作的病例,同急性湿疹的处理。

治疗效果:治治愈74例,显效(尚留小片皮损)49例,进步17例,无效5例。在治愈74例中,经二年的追踪,仅有9例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