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缺的是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吗?

 智汇百川 2018-02-27

中国既缺创新思维的人才,也缺接受创新思维的公众。综合说就是缺创新思维的环境。

中国人智商确实都很高,可是智商只是创新思维可能产生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创新思维依然不会有适合生存的土壤。中国文化并不强调怀疑,甚至不允许学生怀疑老师。如果学生当众质疑老师会被认为是故意捣乱,孩子对长辈顶嘴也被认为是没礼貌,下属质疑上级会被理解为挑战组织、挑战权力。而很少被认为那只是学问和业务的正常探讨。这种压制性的伦理确实导致中国人怀疑思维没有被打开。有些人不觉得自己迷信权威,然而就在这个头条问答里如果你说一些与书本和惯有知识不同的知识时,就会有大量人跳出来谩骂、奚落。然而这些人自己并不懂,他们能看出的只是你说的与主流认识不同,所以就不假思索认为你乱说。这其实就是迷信权威迷信主流的一种惯性认识。否则,既然你自己并不懂,为什么会轻易下结论,认为别人说的就是错的呢?你不一定要马上接受新说法,但是不是应该不要急着下结论。因为你不懂嘛。在广大知识分子里其实也存在大量类似的人,他们不一定是谩骂,但基本都是不屑一顾的。因为这些所谓知识分子大多是硬盘,他们的只是基本是通过书本记忆获得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就是指这些人。然而公众普遍都不适应新思维,所以这些硬盘知识分子其实是有很大生存空间的,因为把书本记录搬到文章里就能获得阅读量。

这样的情况,自然就制约了创新思维的发展。于是中国人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只要出现一个热点,大家就跟风。无论是商业还是网络文化都是如此。这么大一个国家,都在经常性众口一词跟风一件事一个热点,这说明创新太少,能被红起来的创新更少。跟风成了大概率事件。如果是创新型社会,其实热点也好,商业热门也好,他是会分散的。分散度越大,创新度越高。因为创新太多,每个人共鸣的点就分开了。

中国的创新量与人口数量和智商优势是不相符合的。大多数人没有怀疑精神,更没有接受别人怀疑创新的精神。有很多创新其实是被埋没了。我基本已经把上古史框架破译了,然而至今类似问答和文章的阅读也不高。就像中国人的音乐水平一样,由于受众的素质,所以导致好的音乐、好的演唱没有得到应有关注。受众更多接受能共鸣的是好歌词和年轻偶像,所以很多优秀歌手音乐人也是被埋没了。比如华晨宇不是说绝对不行,而是他拿第一名实在是离谱。目前为止其实只有腾格尔的演唱超过婕西。华晨宇改编音乐的能力还行,但唱功和嗓子条件不行。如果说能听的一贯稳定的,其实只有婕西和汪峰一直保持着高水准。可问题是观众素质不行,我们没有家庭和社区的音乐生活熏陶,如果不是爱听歌的,确实就是素质不行。

关于中国的创新,其实主要还是经济利益在推动前进。由于巨大商业利益的吸引,所以就刺激了能看到相关机会的行业出现更多创新。而没有商业利益,或者没有成功例子的领域就无人去创新。创新了也很难被接受。所以我们的创新一直都是经济利益在推动着往前走。这也表现出中国人创新的能力。如果中国人抛开商业利益也能有创新动力,那中国人最多三十年就能完全引领世界。中国人能崛起,最大的原因就是智商优势,人种优势,不是别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